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荫重  余洁 《煤炭科学技术》1997,25(8):38-40,37
分析了动力配煤应用的燃烧设备的燃烧过程,对煤性质对燃烧特性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并通过对混合燃料(配在煤)燃烧的分析,提出了动力配成煤的燃烧特性仅用煤的工业分析和发热量等指标描述是不够的,其燃烧过程既不是不同种燃烧过程的简单叠加,也与具有同样煤质指标的单一煤种有着本质的差别。需要对动力配煤选用煤种及配成的混全煤燃烧性能进行系统研究,以实现动力配煤燃烧特性的优化。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澳大利亚的煤质分析和评价方法的现状,并着重介绍了针对煤中有机组分和无机矿物质的非均质性的先进煤质分析技术,包括煤显微组分全反射率谱自动分析技术、计算机控制扫描电子显微镜、煤灰热机械分析仪等。同时,也介绍了基于这些分析技术和计算机模型、模拟的煤质特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动力配煤燃烧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沉降炉燃烧特性试验,研究了不同煤种以不同比例混合得到的配煤着火、燃烧、结渣以及污染排放特性。在不同过量空气系数、炉膛温度和煤粉细度等运行工况下,研究了配煤的燃烧特性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获得了燃煤挥发分、发热量和煤粉细度等参数变化对配煤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得到了最佳的经济配煤方案。  相似文献   

4.
用热天平研究煤的燃烧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样品量、升温速率、试验气氛对燃烧反应的影响,解释了在热天平试验中经常出现的3种线型,提出通过改变加热升温速率对煤种的着火特性进行分离,从而得到直观评价煤种着火难易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5.
动力煤配煤技术基础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陈鹏 《煤炭学报》1997,22(5):449-454
阐述了我国动力煤利用现状.从煤在不同类型锅炉的燃烧方式出发,讨论了煤质特性对燃烧工况及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一些非加和性煤质指标,如可磨性、粒度组成、煤炭熔融性等对动力配煤的影响,进而提出选定动力配煤方案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开滦集团动力配煤煤质指标的影响规律及预测方法的研究,探索了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优化配煤方案,为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提供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7.
煤粉颗粒粒度对煤质分析特性与燃烧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姜秀民  邱健荣 《煤炭学报》1999,24(6):643-647
采用Malvern 公司的马尔文粒度仪测量煤粉颗粒的平均粒度和粒度分布、及Leco 公司的MAC- 500 型工业分析仪测量煤粉的工业分析成分, 对合山劣质烟煤、晋城贫煤的各4 种不同粒径的细化和超细化煤样进行了试验研究, 应用库仑滴定法测定了煤粉颗粒粒度对煤质全硫元素分析的影响. 结果表明, 煤粉颗粒粒度对煤质分析特性有很大的影响, 并进一步影响煤粉的热解、着火、燃烧等特性. 煤粉颗粒粒度是进行煤质分析与燃烧系统设计的重要物理参数.  相似文献   

8.
生物质燃烧模式及燃烧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闵凡飞  张明旭 《煤炭学报》2005,30(1):104-108
采用TG-DTG-DTA(热重-微分热重-差热)热分析联用技术研究了两种生物质的燃烧模式和燃烧特性.考察了着火温度、燃烧速率最大时温度、燃尽温度和最大燃烧速率等燃烧特征参数;计算了综合燃烧指数和燃烧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两种生物质在燃烧模式上存在差别,生物质的着火温度在280℃左右,燃尽温度在500℃左右,生物质的综合燃烧特性指数明显高于煤的综合燃烧指数,生物质的燃烧过程可以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  相似文献   

9.
流化床煤燃烧过程中砷析出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财胜  李方文 《煤炭学报》2005,30(1):109-112
通过流化床燃烧实验,研究了煤燃烧过程中砷的析出特性,并根据煤的浮-沉试验探讨了煤中砷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砷析出率随燃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600~700 ℃时,燃烧温度对砷析出率的影响较小, 700~900 ℃是砷析出的主要温度范围且燃烧温度对砷析出率的影响显著;砷析出率随燃烧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前10 min是砷析出的主要阶段;砷在煤中主要以有机态和无机态两种形式存在,无机砷主要赋存在黏土矿物和硫铁矿中,砷析出率随煤中有机砷比例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我国动力用煤燃烧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煤炭储量多,品种比较齐全,分布广而又相对集中。煤炭储量的2/3在华北地区。在全国保有储量中动力用煤占60%以上,其中弱褐煤与无烟煤占1/3。由于缺乏合理分配与使用,以致使用效率较低。对煤的燃烧特性的分析与了解不够,也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不同的燃烧设备对煤的要求也不同,如链条炉要求煤具有一定粒度与水分,并且不结焦。其着火主要靠炉内辐射与热烟气对  相似文献   

11.
由于我国中小型工业锅炉用煤的煤质不稳定,给其运行带来很大影响,导致热效率偏低,污染严重。通过中小锅炉用煤的煤质特性对其运行影响的研究,提出了改进措施。该改进措施的实施将有利于解决目前中小锅炉运行存在的问题,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2.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优化动力配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殷春根  周俊虎 《煤炭学报》1997,22(4):343-348
对神经网络BP算法的一些改进作了大量的数值试验研究,并组合了部分改进方法用于动力配煤问题中状态预测过程的建模,最后把神经网络方法纳入到非线性混合离散变量优化设计方法(MDOD法)中,对杭州配煤场 动力配煤过程作了应用介绍。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淮南矿区大力发展动力煤洗选和动力配煤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指出必须根据市场需求, 合理选择动力煤生产流程。  相似文献   

14.
煤燃烧过程中氯析出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石英管管式炉进行试验,研究了温度、气氛、空气流量、停留时间对煤中氯析出特性的影响。燃烧过程中煤中氯基本上是以HCl形式析出。200℃开始氯析出,到600℃时90%氯已析出。1000℃氧化性气氛燃烧时,煤中氯的转化在10min内基本完成,过量O2对转化率影响不大,但O2量不足却会造成HCl转化率明显下降。最后给出了煤燃烧过程中氯析出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5.
应用TG-DTG热重分析方法研究分析煤与生物质的混合燃烧过程,考查了生物质占比、O2浓度、升温速率对煤与生物质混合燃烧特性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掺入煤中可以改良原煤的燃烧性能,增加生物质占比、O2浓度、升温速率都可以改善煤的着火性能、燃尽性能及综合燃烧性能,有助于燃烧的进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干法制浆研究了潞安低挥发分贫煤的成浆性,通过热重分析和燃烧试验研究了低挥发分水煤浆的燃烧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屯留原煤、屯留煤泥、常村原煤和常村煤泥的成浆性很好,可制备出浓度高达72%、表观黏度小于1 200 mPa·s的水煤浆。水煤浆的热重试验和燃烧试验表明:常村低挥发分贫煤水煤浆的着火温度较高,综合燃烧特性指数低于高挥发分水煤浆;在相同的升温速率下,低挥发分水煤浆的活化能高于高挥发分的水煤浆,灰渣沉积速率远低于高挥发分水煤浆的灰渣沉积速率,结渣不严重;10 t/h锅炉上连续燃烧常村煤泥水煤浆时,火焰明亮、稳定,炉膛充满度高,炉膛温度均匀;无任何闪烁火星出现,达到了很高的燃尽率,燃烧热效率高达86.93%。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沙井子矿区以往勘查钻孔煤岩煤质化验资料的分析统计,以及采样测试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主采煤层煤5的煤岩、煤质特征。并编制了主要煤质指标的等值线分布图,论述了硫分、灰分、挥发分、氢碳原子比的分布规律,并参照特殊用煤的煤质评价指标体系对煤5的液化、气化特征进行划分,划分结果表明:沙井子矿区煤5原煤适合二级流化床气化,对该矿区煤炭资源的洁净高效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几种国外煤炭燃烧特性的热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技术》2015,(9):302-305
为给国内电厂燃烧国外煤提供参考,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印尼褐煤、澳洲煤和俄罗斯煤的着火燃烧特性,并利用TG-DTG法确定了3种煤的着火、燃尽温度及各项燃烧特性指数。  相似文献   

19.
以枣庄烟煤、枣庄无烟煤、济宁煤、东北煤、胜利煤和准东次烟煤等为原料,测定其发热量、煤灰熔融温度及煤的粘度,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了化学组分等对煤灰熔融性温度及粘度的影响,高温下煤灰熔融性、煤灰的粘温特性对煤气化炉的设计、稳态运行及煤种适应性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选煤厂煤泥浆燃烧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TG-DTG-DTA(热重-微分热重-差热)热分析联用技术研究了新集选煤二厂煤泥浆的燃烧特性,考察了不同浓度煤泥浆的着火温度、燃烧速率最大时温度、燃尽温度和最大燃烧速率等;计算了煤泥浆燃烧动力学参数以及燃烧特性的各种参数,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采用温度曲线确定煤泥浆着火温度的方法。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煤泥浆在燃烧特性上有差别,浓度为67%左右的煤泥浆的燃烧特性较好;采用热分析技术研究煤泥浆的燃烧特性得到的信息量大,可为煤泥浆的优化燃烧及锅炉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