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风服装是全球化的流行趋势之一,综述了中国风服装的概念,分析了国内外中国风服装的现状,讨论了中国风服装的特征以及设计思想。指出设计师要遵循自然朴素和生态环保等设计理念,在服装中表达出中国文化的神韵。  相似文献   

2.
声音     
“一步一步地走来,很多企业会慢慢地发现,其实北京奥运会带给中国企业的机会,也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不过,我们的企业,也显然并不能单纯地从数字上或眼前的经济效益上去思考,而是要从社会效益上去统筹。北京奥运会,给了中国服装、中国时尚很好的曝光机会。因此,我们的企业还是应该有所为,去借助如此难得的注意力,用以传播中国的时尚。这无论对于中国整个的服装产业,还是单个的服装品牌,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郑智轩 《毛纺科技》2024,(1):137-138
<正>服装艺术作为一种审美艺术,寄托了艺术家的情感与创作理念。随着当今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服装艺术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如何把握服装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使其作用于视觉感受领域,使受众群体获得美的享受,是每一位服装设计师必须思考和探索的关键问题之一。由石磷硖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13年4月出版的《中国服装艺术表现:服装画·服装设计的民族艺术风》一书,把中国民族艺术运用到服装画与服装设计教学当中,  相似文献   

4.
不管是街拍还是时尚秀场中,都可以看到各种具有“中国风”的潮流服装,设计师们将街潮与中国文化结合,采用大胆的配色与戏剧性的视觉图案,象征着年轻自由的精神。对“中国风”的表达形式进行解读,分析中国风与潮牌服装的外在关联与内在关联,并从潮牌服装的款式、颜色、面料、图案四个方面,举例分析中国风在潮牌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来寻求“中国风”潮牌的最优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5.
韩沈平 《西部皮革》2024,(3):114-116
在当今中国服装市场,真正富有“中国风”韵味的时尚服装,一定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设计。结合中国古老纹样等多种传统元素进行设计的服饰,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彰显了当代消费者的审美情趣。文章通过对现代中国风在服装设计中的表现形式研究,以中国设计师经典案例为样板,分析其成功的原因,为服装设计师探寻中国风服装表现形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融合了“亲情色彩”的韩国品牌系列服装,早已摆开了进军中国服装市场的态势,并在中国国土上掀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亲情风。”这些带有亲情观念的系列服装在受到国内部分消费者青睐的同时,也给与了我们本土的服装企业一些可借鉴之处。[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纺织教育》2008,(2):10-10
2008年3月24日下午北京时间17时(奥林匹亚当地时间上午11时),北京奥运会圣火采集仪式在希腊古奥林匹克遗址举行。此次奥运会火炬接力手服装由北京服装学院贺阳老师设计。火炬手服装以白色调为主,代表着圣火的神圣与纯洁,右侧辅以中国红,核心图形为中国传统的凤纹和祥云纹样。火炬接力手服装让世界再次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言论     
《中国制衣》2012,(9):10-11
中国运动品牌闪耀伦敦众星云集的奥运会向来是体育品牌的必争之地,中国体育品牌此次在伦敦更是集体发力,活跃程度超过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安踏斥资6亿元击败阿迪达斯和李宁,成为中国奥委会独家体育服装赞助商,并独家赞助中国奥运冠军领奖服。  相似文献   

9.
徐群 《西部皮革》2021,(9):105-106
中国水墨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艺术,其文化渊源,审美特征,表现形式得到中外服装设计师的青睐。通过调研四类服装品牌(中国风时尚品牌,中国风设计师品牌,流行时尚品牌,中国风复古品牌),总结出在品牌服装设计中,水墨画图案在服装设计上的实现会从造型、色彩、面料、细节、技法等多个“形”的方面进行设计运用,同时,在定位服装风格和传达审美意愿上,着重于中国水墨画“意”的传达,从六个方面进行设计应用的深入分析。此外,文章从理论出发,进行了实证研究,设计制作了一系列中国水墨画服装。  相似文献   

10.
奥运火炬手服装、奥运工作人员服装、奥运会志愿者服装以简约明快的外观,精细巧妙的设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了近期大家谈论的热点。因此我们请到北京服装学院的贺阳、梁燕与杨洁三位老师,也是奥运会制服的设计师,跟我们一起谈谈奥运服装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梁红 《中国制衣》2009,(6):68-71
日本人对服装质量要求苛刻众所周知,其敬业的精神以及对进口中国服装检验的严格程度素有“魔鬼式”之称。那么日本商人对进口服装(包括从中国进口的服装)进行检验的理念、法律依据.检验规范.检验环节都是什么?我们从中又可以得到哪些借鉴呢?  相似文献   

12.
黄炳祥 《西部皮革》2020,(1):118-118
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新时代的人们对设计的观念看法也有所转变。在新潮流与时尚的同时,不一样的的设计师会从传统文化中发现另一番不一样的韵味,而我国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也是现代设计师最为喜爱的表现手法。我们放眼在近几年的服装设计、服装发布会、面料设计等各项国内外活动中,使用最多的表现手法无疑是“中国风”,中国风主要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灵魂及民间文化,但是此次挖掘更彻底,使用创新更广泛,目标更佳明确。主要把“如意纹”作为中国特有的语言,并形成我国独特的风格,将如意纹不断传承。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风”成为十分火热的话题,中国风服饰成为全球流行的大趋势。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服装逐渐走向人们的视野中央,人们对中国风服饰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中西方服装设计师对中国风服饰设计也有了新的思考,西方设计师主要通过对中国元素的初次借鉴,把单个元素再进行拆分结构、重组等;而中国的设计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对传统服饰进行再造和创新时,保留了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阎鹤 《国外丝绸》2006,21(2):25-27
“中国风”是指17、18世纪西方装饰艺术上出现的一种新样式。当代欧洲,“中国风”不时地会在纺织品设计上“回潮”,但每次都有不同的表现与设计‘风格。本文把18世纪欧洲“中国风”纺织品设计与当代欧洲“中国风”纺织品的设计做比较。分析其不同的设计风格与设计理念、造成差异性的原因,为中国纺织品设计今后的发展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15.
孙云  王翔 《江苏纺织》2002,(5):16-18
“我们选择市场上(包括国外)最热销的产品,有时甚至整套系列地购买,但顾客依然不能对我们的品牌情有独钟。” “公司已经设立了市场部,聘用了具有多年营销经验的部门负责人,但是我们仍旧不能清楚地知道谁是目标顾客以及他们想要什么。” “我们非常清楚地意识到必须重新组织我们的产品,使之满足市场的要求,但是到底怎样去做呢?” 这是法国市场分析专家甘纳先生在研究中国服装市场时,中国服装企业家提出的共性问题。甘纳先生把欧洲成功的服装企业和中国企业进行了比较、分析,在2002年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2002)世界服装名牌论坛上,就中外服装企业在设计、生产与销售上的不同操作方式,剖析了中国服装企业目前存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16.
黄灿艺 《西部皮革》2011,33(7):33-38
"中国风"这个词近年来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耳旁,你可能是在国际某个奢侈品牌的发布会上听到过这个词;也可能是在全球首播版的《千里之外》专辑里听到过周杰伦的旁白:"每一张专辑一定要有一首中国风的歌曲";或可能是在某个设计展上的设计说明看到这样的介绍:"此作品的设计理念是当下流行的中国风……"诚然,流行的"中国风"在鞋设计中亦无处不见其踪影。  相似文献   

17.
含中国传统元素的现代服装是"中国风"民族审美服装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服装设计,则必须扎根在丰富的中国文化土壤之上。在当代中国服装设计中自觉地思考和研究民族传统艺术和民族传统艺术造型元素的价值是必要和必须的。  相似文献   

18.
李熹 《中国服装(北京)》2005,(23):b0070-b0071
当北京市市长,北京奥组委执行主席王岐山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从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手中接过奥运会会旗用力挥舞时.奥运会开始正式进入北京周期。从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刻起.精明的中国商家们就开始盘算着如何蚕食奥运经济这块大蛋糕,其中不乏服装企业跃跃欲试的身影。然而伴随着北京奥组委招商进程的不断发展.当阿迪达斯(ADIDAS)(苏州)有限公司和阿迪达斯一所罗门集团正式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第七个合作伙伴时.中国服装企业能拿到奥运经济盛宴请柬的希望似乎越来越渺茫……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加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风将再掀世界时尚热潮.国外许多设计师开始学着用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国.他们把中国红、凤纹、中国结、花鸟、中国丝绸等中国元素运用在设计鞋上,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鞋类中国风.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取得长足进步。近年来,在服装设计领域掀起一股"中国风",很多服装设计师更是与时俱进、创新设计理念,尝试将中国画元素运用于服装设计中,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和新时代审美理念充分融合,进而实现服装设计时尚和古朴的完美结合,为世人带来更多创意作品。因此,现代服装设计的众多思想理念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画艺术底蕴深厚、艺术表现形式多样,为新时代服装设计者奠定了坚实的设计理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