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送鱼者说     
李燕翔 《美食》2008,(2):55-55
春节之前,乡下的老同学进城送来了一大筐鲜鱼。一家人吃不了,妻子提议送些给左邻右舍。 东邻张姐是个寡妇,生活极端困难。妻子拣了两条活蹦乱跳的大鱼让我给她送去。我敲开张姐的房门后见刘嫂在座。  相似文献   

2.
朋友讲了一个笑话给我听,说是从前有一个善人做了极多好事.很多人对他说来世做牛做马报答他.却有一个人说来世为了报答他要做他的妈妈。朋友说到这儿已经笑做一团了,我只是淡淡一笑.说.如果是我.我也会这么讲,朋友一愣.我告诉她.如果她已经成了母亲,就会明白了。  相似文献   

3.
换亲     
翻过两座大山一条大溪,有一片平阔的河滩地,河滩边上住着几十户人家。都已经半夜了,村南头的张老汉家还没有熄灯,张老汉蹲在当地抽着旱烟,一言不发。女人有些沉不住气了,"他爹,赶紧拿个主意呀,咋弄哩,明儿个人家就要来提亲了,难道真要把咱家妮子嫁过去?""大小子和人家闺女的订亲酒都喝了,咱家的闺女咋能说不嫁就不嫁了呢?传出去不让村里人戳咱脊梁骨啊?"张老汉有些后悔,早知道  相似文献   

4.
香菜     
每当我把热腾腾的西红柿蛋汤盛到碗里时.婆婆总不忘叮嘱一声:”记得撒点香菜末上去.这样的汤才好吃。”  相似文献   

5.
大嘴     
安昌河 《美食》2007,(3):30-30
大嘴家里遭灾,不远千里从老家湖北麻城来投靠先他而来安州定居的一位本家大爷。[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感悟回家     
我干厨师这行十多年了,所以我对这一行的酸甜苦辣很清楚。干我们这一行流动性很大,哪里有合适的工作就会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7.
陆杨 《北京服装纺织》2007,(11):159-159
今天期中考,学校早一点放学,我打了通电话给他。 :喂,我今天比较早放学,你来载我回家好不好? :好,等我五分钟。 :五分钟?我学校就在你家旁边耶。 :我总要打扮—下啊。 :好啦,快一点喔。[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早就听说香港的饮食业十分发达,因为是自由港的缘故,在香港的人们可以吃到世界各地的美食。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周星驰拍的《食神》,虽然是一部喜剧片,但也从中读到一个信息——香港人爱吃,并且吃出了理论,吃得走火入魔。于是盼望着去香港,不为畅游美丽的维多利亚港湾,只为美美地吃上一回,学学周星驰,做一回食神。  相似文献   

9.
八月的味道     
八月,是秋的初幕,还是夏的落幕,难以捉摸。八月的空气开始渐凉,但是时常还少不了微微的小雨!八月,不喜欢夏季遗留下湿漉漉的感觉,却很喜欢秋天空气中弥漫着暧昧的味道。  相似文献   

10.
山西的华盖     
每次从岚山到寿溪,越右龙到左龙的时候,都会被青松与紫柏、绿枫和红豆“龙盘虎踞”在崇山峻岭之中的一片绿海而感动。在满目翠尾红影里,一些高人云霄的华盖树让本已钟灵毓秀的大山充满了神秘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一粒稗子     
我闲来读书.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清朝的曾国藩驻军安庆时.一个老乡前来求官。正当用人之际.曾大人有心提携老乡.便请他吃了顿便饭。老乡在吃饭时很小心地将一粒稗子挑出来放在桌上没吃。曾国藩饭后叫家人拿点路费出来.让老乡回家种地去。老乡见此大惊失色.连忙跪地请求曾大人收留他。曾国藩气呼呼地训斥道:“你作为一个农民.既不富裕也不显贵,  相似文献   

12.
邢增尧 《美食》2007,(4):46-47
在世人美不胜收的副食品中,最牵动我神经的乃是豆腐。其渊源,可追溯至小时候和“豆腐西施”相识的时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端坐于四季与目光之上,拨响心弦。 晶莹,烁亮。深邃。 是结晶的月光?是闪动的雪霰?是阳光与海水浓缩成的一粒粒的箴言? 时空的悠远被盐的光芒一再洞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凉菜师傅王满子改做热菜了.并且还是从打荷工(即学徒)开始做起,要知道,上炉炒菜一直是王满子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5.
凤仙草 《四川烹饪》2007,(10):45-45
上小学那会儿,正好是"文革"末期,整天又唱又跳地闹"革命",就是不读书。一天中午,老师搬来了一口大锅,说是要让同学们吃"忆苦饭",教育我们忆苦思甜。学校为此还专门请来了一位老工人,给我们讲述旧社会他受过的苦难。我们一边听,一边眼巴巴地瞅着那口大锅,心里都巴望着能早点  相似文献   

16.
羽裳 《中外食品工业》2007,(2):20-20,22
记忆中总有那么一个唯美的场景:飘雪的黄昏,温暖的壁炉,满室咖啡香。西洋化的经典浪漫。自认绝非崇洋媚外之辈,却始终无法抵御这种舶来饮品的诱惑。一直  相似文献   

17.
王春义 《美食》2007,(5):71-71
买房之前。住所一居室实在太小,逢年过节,一家三口不是回老家与父母亲在一起,就是被兄弟几个轮番邀去相聚。每每回来,妻就说等哪天住上了大房子.咱们也做上一桌菜,请公公、婆婆和哥嫂侄辈们过来尝尝。还说若论手艺,他们几家的那些菜,都不如你做得好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吃素者说     
“老子不是吃素的”,这句话对上海人来说耳熟能详,只要你在上海生活过,多多少少能领会此话的内涵。因而,谁也不会望文生义地从日常饮食习惯上去理解它。所以,“阿拉”们从来就对口出此言的“你我他”或沉默,或敢怒不敢言甚至避而远之。他们心中十分清楚,能轻言此话者一定是个有“来头”的朋友,有足够的“荤”货打底。鄙人作为一个吃素者(此处的“素”,绝对是指在饮食习惯上),在上海生活了几十年,说来自己也算是吃文字饭的,却至今也考证不出“老子不是吃素的”这句话究竟由何而来。始终想不通为什么上海滩那些林林总总的有点“来头”的先生、…  相似文献   

19.
于无声处     
《中外食品工业》2008,(4):12-12
那些正在和风中优雅摇曳的树叶.若非仿佛在一夜之间就彻底地改变了颜色.几乎要忘记曾经有过那一个漫长而臃肿的冬日。没有任何一位画家能够解释这种颜色是怎么调出来的,因为时间远非是一种颜料力所能及,关于这方面的困惑.迫使我一再地在我的这一小块自留地里多次提及。  相似文献   

20.
税颍 《新食品》2007,(27):159-159
我三四岁光景时,我爷爷得了一笔意外之财,分到我父亲手里,足足有三万余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