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7月,国际知名建筑研究机构“高层建筑和城市住宅协会”(CTBUH)公布了本年度高层建筑评选结果,位于中国北京东二环上的当代MOMA寓所(见图1)被评为2009年“亚洲最佳高层建筑奖”。随后,当代MOMA又获颁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09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荣誉,并入选了北京当代十大建筑候选工程。  相似文献   

2.
1杜邦防水透汽膜在当代MOMA项目中的应用当代MOMA项目简介:当代MOMA项目总建筑面积22万m2,其中住宅为13.5万m2,配套商业面积8.5万m2,由8幢高层高端住宅建筑组成。在建筑艺术方面实现了世界的唯一,更加充分的发掘城市空间的价值,将城市空间从平面、竖向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为立体的城市空间。当代MOMA项目也是当代置业科技主题地产的延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德国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中国学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戎安 《世界建筑》2002,(7):80-84
李承宽先生的一生是伴随着德国现代建筑运动发展的一生,与他同行,我们身临其境地认识了H.波尔兹克。E.门德尔松和德国的“表现主义建筑”;认识了H.夏隆。H.黑林与德国的“精神建构”和“有机建靠”;认识了“虚质核心”的“李空间”;我们通过他可以对德国现代建筑思想的源流和德国现代建筑运动的发展窥见一斑。他代表了中国留学者在海外奋斗的一生和由他们所带来的优秀中国文化在推动世界现代运动中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柯布西埃是永恒的。他在现代建筑史上的成就和影响有目共睹。对他的研究,从结构技术、造型特征到空间观念,以及建筑师的个人修养和主体意识等等,可以是全方位的。而不管深入哪个领域,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观其建筑,可以感到现代建筑设计的思想和原则在他的手中变得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对于空间的超凡想象和组织,形与色的原始韵味和光的妙用,以及对建筑功能的独到理解和细部的个性化,都凝结着这位建筑大师的心血和理想。 1空间与时间 现代建筑认为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并在实践中特别注重空间的组织与塑造,使建筑空间在技术…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营造一个满足使用需要完全由人工控制的舒适的建筑空间已并非难事。但是,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由此产生的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众多建筑空间所表现出的自我封闭和与自然环境缺乏沟通的缺陷却成了建筑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识之士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设计“生态建筑”和营造“山水城市”的设想,力图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降低建筑的能耗,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希望通过将自然环境与城市空间的结合来改善城市环境和建筑环境。  相似文献   

6.
装饰与建筑——评阿道夫·克利尚尼兹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装饰”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在演变,是一个携带着大量信息,让人解读建筑和它所处时代的窗口。它让建筑不再是冷冰冰的功能化的房子,而是一个充满喻意,满载人们记忆和想象力的艺术作品,本文从阿道夫·克利尚尼兹的建筑作品,学术著作及演说入手,探讨了其设计哲学背后的文化传承,以及他在多年建筑实践中对“装饰与建筑的关系”和“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所做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陈伯冲 《华中建筑》1995,13(3):35-38
黑格尔的建筑思想像他的整个哲学、美学思想一样对后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黑格尔的建筑美学有着历史哲学的性格,他是“由外入内”、“自上而下”的观察建筑的,他从历史哲学体系中推演建筑,所以有着旁观者的冷静和武断,他的建筑思想中既有真知灼见又有谬误和偏见。  相似文献   

8.
陈大明 《新建筑》2002,(4):36-37
在上海市委党校学习研究中心创作中,把握项目的特殊性,以“自然”作为设计的中心理念必建筑空间处理的主题;从功能布局,建筑空间,景观,造型等方面追求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以及建筑形态对基地的使用者的回应。  相似文献   

9.
宋莉 《南方建筑》1998,(4):84-87
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内容要求具有全方位,多层次与高效率。于是大量综合性建筑如复合建筑和综合体建筑应运而生,空间构成随之复杂多样化。空间组合时,多种复杂繁多的功能空间之间需要有更多的辅助性、联系性、转换性即“过渡性空间”相联。然而相对于主体空间或功能空间,“过渡性空间”的设计常被忽略了,因此认识与掌握“过渡性空间”概念及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二、“过渡性空间”概念1、空间秩序在空间组合中,如何处理好功能空间,过渡性空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合理地将其功能,服务对象,要表达的目的和意义,技术结构…  相似文献   

10.
“爱MOMA·护地球”定制绿生活新闻发布会于4月28日在被称为世界十大新建筑奇迹的社区当代MOMA隆重举行,“爱MOMA·护地球”定制绿生活旨在提倡一种返璞归真的健康生活,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此次活动由当代MOMA主办.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版杂志、美国室内设计中文网共同协办。  相似文献   

11.
建筑面积220000m2的北京当代MOMA是一个向公众全面开放并令其感觉宾至如归的项目,建筑师希望通过打造一个通透的21世纪的城市空间,对抗在当前中国十分盛行的城市空间私有化开发现象。北京当代MOMA带给人电影般的城市空间体验;多层面的空间和贯穿项目的多条通道使得当代MOMA成为"开放的城中城",无论是建筑周边、建筑上方亦或是建筑内部都令人获得多层面的空间感受。项目追求互动关系的提升,为人们在公共空间的不期而遇和相互交流创造平台,三维的公共城市空间内包含了商业、住宅、教育和娱乐等功能项目。  相似文献   

12.
什么样的建筑才能打动人并唤起人们的悲悯之心呢?对安藤来讲,并不是靠空间本身的“形式”去打动人,而是通过“空间体验”的深度来达到这种效果。如果能唤醒人们对空间的内在感受和各种初始体验的回忆,就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每当安藤想起那些曾真正打动过他的建筑作品并力求回忆起初见这些建筑的感受时,他发现,真正让他感动的并不是建筑本身的实体形状,而是存在于其内部的一些声音,而这又决不仅仅是一过而逝的现象。这些并非视觉上、而是通过听觉得到的“空间体验”,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据说儿童的音乐鉴赏力到8岁时就已…  相似文献   

13.
意义的探究: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理论评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群 《世界建筑》1997,(4):73-77
60年代初期以来,挪威建筑历史和理论学家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以其大量的著作,为战后建筑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无论是以格式塔心理不和符号学概念为框架的早期著说,还是捂为转向更为哲学化的,以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思维为基础的理论构造,他孜孜以求的都是建筑的意义。他所探讨的建筑现象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场所”、“场所精神”1“生活世界”、“特征”、“认同”等概述均包含了发人深思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4.
秩序     
建筑空间是我研究的主要领域,以我之见,它是建筑的核心问题。这个题目既没有历史的地位,在新旧的教条中也没有提到过。甚至柯布西耶在他的基本主题中也未暗示,他用瑞士式的极度精确表达了他自己对建筑的看法:“建筑是在光线内部组合的公认的、恰当的和宏伟的体积规则。”这里,他没有提到建筑空间。然而,纯粹主义是首先将立体派带进建筑的一种方法:纯粹的形态作为一种构架将计划安置在立体派的空间中。  相似文献   

15.
有“形”与无“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形的理解,可以说是西方人的传统,从古希腊神庙、罗马大教堂,一直到工业革命,现代主义建筑形成之前,西方建筑史的演变无一例外地是围绕著“形”的变革。而空间的概念毫无疑问是中国人的专利。老子早在2000年年前就已对空间做出了精辟的阐述。“空间”一词最开始出现在西方建筑师的设计语录里已经是19世纪末。赖特埋承老子“空间”论对他设计理念的形成举足轻重。空间的流动与自由也造就了密斯。另一个推动现代主义建筑形成的理论框架是理性主义(Rationalism)及由其演变而来的功能主义(Functionism)。应该说,功能主义的理论首先从根本上对传统上以“形”为主的建筑理念提供了突破点。这一点可以从现代建筑史的发展过程得到印证:现代建筑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是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和新艺术运行(ArtNouveau)以后,而这两项运动都是在空间形态上突破了传统。往后的荷兰风格派(de Stijl)和俄国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则是更彻底地摆脱了过去。  相似文献   

16.
藤本壮介,作为日本新一代的建筑师,他的建筑理论引起建筑界的巨大反响。以“弱建筑”、“暧昧空间”等为出发点,他对于建筑空间秩序的解读非常独到,甚至打破了一些传统的建筑设计手法。本文分析了藤本先生的几个作品,从他独特的设计手法中探讨其空间秩序中基本几何形的应用及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 作为“感质时代”建筑的代言人,第一洞石居所的创造,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皇石国际首先扛起了“感质豪宅”的大旗。无论是从楼盘的整体观感,建筑细节的处理,还是建筑设计理念和楼盘推广Logo的选择,以及开发商在运作项目中的积极态度,无不渗透着开发商对地缘化的尊重和打造国际大都市建筑精品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8.
在北京上第MOMA建筑科技艺术馆,我们有幸见到了奥地利晚期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迪特玛·艾伯利。这位享誉世界的苏黎世理工学院教授、高舒适度低能耗新住宅推动者、世界建筑领域光影营造大师,对建筑设计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建筑师和学者参与的国际建筑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以及在交流活动中的主动性增强.特别是中国当代建筑师及其实践日益受到国际媒体和欧美著名展览空间的关注,中西建筑跨文化交流的现象也开始得到学界的研究和重视。为此,《时代建筑》以“对话:中西建筑跨文化交流”作为本期的主题,就试图在中西建筑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和当前的交流活动之中.探讨“对话:中西建筑跨文化交流”的前景及其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规期和建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按照通常的概念,全球化是一个以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为主体的“话语”领域,在建筑领域表现为建筑文化的国际化以及城市空间的趋同现象。全球化不是一元化,而是多元化和地域化的共存,全球化与地域化、多中心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全球化对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领域内国际建筑师的参与,在城市化过程中中小城市逐渐失去了特色。在城市规期和建筑领域,一方面应当继续学习国际经验,另一方面也必须应对建筑文化的国际式冲击,保护并发展中国的城市与建筑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