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建立了采用次氯酸钠(NaClO)溶液对电石法产生的粗乙炔气中的硫化氢、磷化氢气体杂质进行氧化吸收的实验装置,研究了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浓度和pH值对清净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浓度和pH值对硫化氢的去除效果比磷化氢显著;在乙炔气清净初期,次氯酸钠溶液的pH值起到关键作用。综合考虑清净效果及生产安全两个因素,硫、磷去除率均在85%以上时的工艺条件为次氯酸钠溶液的pH值为7~9.5,有效氯含量在0.085%~0.12%。  相似文献   

2.
李建生 《无机盐工业》2011,43(12):47-49
为解决次氯酸钠溶液自发分解和贮存稳定性问题,向氨基磺酸钠和三聚磷酸钠溶液中加入工业次氯酸钠溶液,制得有效氯含量5.0%(质量分数)、氨基磺酸钠含量8.8%(质量分数)、三聚磷酸钠含量4.8%(质量分数)、游离氢氧化钠含量2.0%(质量分数)的稳定性次氯酸钠溶液。在稳定性快速评价试验中,次氯酸钠溶液在54 ℃下贮存14 d,有效氯下降率为12.6%,推定有效期可达12个月。氨基磺酸钠稳定剂的作用机理是氨基磺酸钠与次氯酸钠在溶液中通过共价作用形成了分子团,从而有效抑制次氯酸钠溶液的自发分解。  相似文献   

3.
研究含碱量、有效氯初始浓度及储存方式对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的影响。含碱量越低,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越差;有效氯初始浓度越高,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越差;存放在室内的PE桶储存次氯酸钠溶液不影响其稳定性。同时,结合饮用水消毒特点,提出了次氯酸钠溶液含碱量要求,及水厂次氯酸钠溶液消毒的使用有效氯浓度、存储能力和使用周期。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次氯酸钠溶液在存在不同型号的食用香精的乙醇、丙二醇中,在(40±1)℃下温藏15d后,有效氯含量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同品名不同型号香精对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稳定性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概率)<0.01〕,香基常用稀释液———乙醇、丙二醇对有效氯下降的影响两者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谢丽琼 《广州化工》2005,33(2):26-29
通过对有效氯含量的比较,本文考察不同的稳定剂硅酸钠、硼酸和氯酸钾等和表面活性剂BS-12、ALES和AES等对NaClO深水溶液的稳定性的影响,在pH值为12.5的条件下,加入2%的硅酸钠和1%的AES能较好地增加NaClO溶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王志祥  夏鹏忠 《聚氯乙烯》2013,(11):42-43,46
[摘要]介绍了次氯酸钠溶液的配制工艺及其在清净塔内循环工艺,分析了次氯酸钠溶液中有效氯含量及其pH值对乙炔清净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有效氯质量分数在0.08%~O.12%、pH值在7~8时,次氯酸钠清净乙炔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郝明松  陶鑫  邵金 《中国氯碱》2023,(4):1-6+52
离子膜烧碱事故氯装置烧碱在吸收氯气过程中,游离碱逐渐减少,有效氯逐渐上升,氯气吸收速度随着游离碱浓度降低而降低。成品次氯酸钠浓度控制有效氯10%以上,游离碱的浓度控制在1%以下,如何精确控制游离碱浓度困扰着次氯酸钠生产企业。采用近红外线控制取代原先的氧化还原电位测量能够准确判断有效氯含量及游离碱浓度,稳定装置运行。  相似文献   

8.
1.在试验室中用漂白粉溶液与碳酸钠溶液作用可以制备次氯酸钠溶液,操作简便,在没有氯气情况下可以应用此法制备次氯酸钠。2.由于双分解反应的有效氯浓度不能达到4%以上,所以这里应用氯量1.5%浓度,但氯的总量对木材试料之比不变。3.这种制备的次氯酸钠溶液对于木材纤维素定量测定上的应用,可以全部改用酸性次氯酸钠溶液处理以代替原操作程序的第一次中性次氯酸钠处理,所得结果尚算满意。4.四种木竹材纤维素的平均含量是马尾松58.56%,杉木56.28%,柳树60.64%,毛竹54.74%。  相似文献   

9.
以碰撞理论为模型,对次氯酸钠溶液的分解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出次氯酸钠溶液在无催化剂影响条件下的主要分解方程式。研究表明,在强碱性条件下次氯酸钠的分解主要是通过CIO水解生成HCIO引发的一系列反应;歧化反应是通过HCIO的分解生成的[O]实现的;在强碱条件下,次氯酸钠的分解速率与溶液的初始浓度有关,而反应前后溶液pH值、游离碱含量却几乎不发生变化;升高温度会增加有效碰撞,从而提高反应速率。次氯酸钠溶液添加0.2%、0.6或1.O%的硅酸钠后,体系稳定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0.
李荣  李金兵  刘宽  赵迪  江桂英 《化学世界》2011,52(11):645-647
次氯酸钠在医院、饮食业及工业循环水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但次氯酸钠溶液在常温下很快会发生分解,造成性能下降.对次氯酸钠水溶液的稳定性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次氯酸钠水溶液中加入复合稳定剂0.005%EDTA、1%硅酸钠、0.1%碳酸氢钠和0.2%氯化钠,可使次氯酸钠溶液的稳定性提高10%.  相似文献   

11.
次氯酸钠溶液的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验研究了温度、有效氯含量、含盐量等因素对次氯酸钠溶液氧化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常温常压下,漂水氧化还原电位主要受pH值控制,随着pH值的降低而升高;在pH值不变的情况下,漂水氧化还原电位与有效氯含量呈二次函数关系;漂水的稳定性与温度、pH值有很大的关系,在高温或低pH值的情况下极易分解,提高含盐量对提高其稳定性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电化学极化曲线方法和电化学阻抗(EIS) 研究了碳族元素含氧酸盐对铝合金在3 .5 % ( 文中所叙述的3-5 % 的NaCl 均指质量分数,以下不再另注)NaCl 溶液中的缓蚀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氯化钠溶液中添加低浓度的碳酸钠和硅酸钠及高浓度的硅酸钠对铝合金具有较好的缓蚀作用,而添加低浓度的碳酸氢钠后缓蚀效率却很低,甚至没有缓蚀作用.碳酸钠和硅酸钠对铝合金的缓蚀作用是通过抑制铝合金的阴极反应和阳极反应,在铝合金的表面形成不溶的沉淀膜和pH 效应实现的.碳酸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铝合金的抗点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液氯和次氯酸钠对饮用水消毒效果的生产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次氯酸钠代替液氯消毒是未来饮用水消毒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对于次氯酸钠消毒对供水水质的影响一直缺乏生产性试验研究.以上海2个净水厂实际生产工艺考察了液氯和次氯酸钠2种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对于其在微生物消毒效果、消毒副产物生成和对氮磷及有机物去除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2种消毒方式对微生物的杀菌效率基本相同,但是次氯酸...  相似文献   

14.
次氯酸钠水溶液稳定性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次氯酸钠(NaClO)水溶液的稳定性进行了试验观察,经过对次氯酸钠水溶液有效氯含量的测定,提出了保持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的一些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二氯异氰尿酸钠是一种高效、安全、便于存储运输的固体含氯消毒品,采用NaClO法制备二氯异氰尿酸钠工艺流程相对简单,对设备腐蚀性小,该工艺特别适合建立在氯碱厂附近。通过实验研究,在低温下往NaOH溶液内通Cl2制得高浓度NaClO溶液;将该NaClO溶液和氰尿酸于低温下通Cl2反应,过滤所得的固体经真空干燥后可得w(有效氯)为62%的合格产品。  相似文献   

16.
为了回收利用ADC发泡剂固体废弃物中碳酸钠,探讨了回收过程以及处理提纯废水所需的方法和条件。检测表明:固废中含Na2CO335.37%、N2H40.045%、NaCl 0.655%、NaOH 0.7%;废水中含有少量的剧毒物质肼。根据固废和废水的特性,回收碳酸钠用两次重结晶法和一次滤液重结晶法,处理废水用工业次氯酸钠氧化法。重结晶回收碳酸钠时,选择固液比为2∶1、溶解温度为50℃、结晶温度为0℃,两次重结晶后碳酸钠总的回收率为63.48%,去除水分后碳酸钠含量达到99.8%以上;用工业次氯酸钠处理含肼废水,选择有效氯和氮的质量比为5∶1、pH值小于7.0,此时肼的去除率大于99.0%。  相似文献   

17.
次氯酸钠氧化脱除废水中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与传统的氯系氧化剂液氯相比,次氯酸钠不仅使用安全无氯气外泄的危险,而且可进一步减少消毒副产物的产生,因此用于废水中氨氮的去除是较合适的氯化氧化剂。研究以质量浓度为100mg/L的氨氮模拟废水为对象,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系统地探讨了氯与氨氮的量比、反应时间和pH值等因素对次氯酸钠氧化脱除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次氯酸钠氧化脱除氨氮的主次因素顺序为氯与氨氮的量比、反应时间、pH值。此外,分别在高低两种氨氮浓度下,考察了有机污染物苯酚的存在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氨氮浓度条件下,氨氮去除率都随苯酚浓度增加而减少,但高浓度氨氮受苯酚的影响程度较低浓度的小。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次氯酸钠溶液对荧光增白剂CBS-X和31#的氧化作用、CBS-X和31#水溶液经紫外光老化过程,考察了荧光增白剂含量不同的洗衣液对黄变织物的增白作用。结果表明,CBS-X和31#都不能在次氯酸钠溶液和紫外光照下长期稳定存在,CBS-X与次氯酸溶液接触3.5 h或经紫外光照射96 h后在348 nm处不再具有吸收;31#与次氯酸钠溶液接触10 min或经紫外光照射96 h后345.5 nm处吸收峰消失,267 nm处生成新吸收峰。经荧光增白剂处理的织物经高质量分数次氯酸钠溶液洗涤易黄变,含质量分数0.2?S-X的洗衣液对被次氯酸钠溶液漂黄的织物增白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