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合成了不同磺酸盐含量的三种不饱和聚酯,通过拟三元相图分析磺酸盐含量、苯乙烯、不同正构醇和水组成的体系对微乳区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磺酸盐不饱和聚酯同苯乙烯互溶的前提下,磺酸盐含量越大,其微乳液增溶的水量越大;磺酸盐含量一定时,苯乙烯含量越小,其微乳液增溶的水量越大;正构醇质量分数为在2%~10%范围内,其微乳液增溶的水量最多;三种醇相比较,正丁醇体系的微乳区是W/O型向O/W型过渡的连续区域,正丙醇体系的O/W型微乳液区明显不同于正丁醇体系,正戊醇体系不能形成水包油型的微乳区。 相似文献
2.
3.
用富里哀变换红外光谱法原位跟踪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反应的动态过程。该方法能直接反映分子结构的变化,迅速准确地采集数据,尤其适用于快速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4.
5.
6.
通过IR分析了用顺酐和反酸与聚酯合成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反应机理,讨论了二种树脂体系固化放热曲线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8.
9.
固化反应动力学在不饱和聚酯树脂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几种适用于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及其参数确定的方法,并首次使用模型之一来描述以不饱和聚酯树脂为基体的预制整体模型塑料(BMC)的固化反应行为,DSC实验表明实验情况与理论结果相 吻合。因此,所选用的模型对BMC是适用的。这为BMC及以不饱和聚酯树脂为基体的复合材料的固化研究提供了理论秘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不饱和聚酯树脂新型固化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一种不饱和聚脂新型固化体第系(引发剂W#及贮存调节剂VI#),该体系在70-100℃固化,固化物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能,良好的工艺性。树脂在室温(25℃)存放期为10小时以上,可用于袋压成型工艺。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不饱和聚酯树脂(UPR)在固化过程中固化速度随凝胶时间延长而变慢的问题,采用过氧化甲乙酮/过氧化环己酮和异辛酸钴/2,4-戊二酮组成的氧化还原固化体系在室温下对UPR进行固化,对苯二酚作为阻聚剂,研究了固化体系中各组分用量对UPR凝胶时间、峰值时间和最大放热峰温度的影响,得出各个组分的最适宜用量。在工程中应用此工艺条件,使UPR在工程应用中有较长的施工期,后期快速固化,且固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不饱和聚酯树脂增稠特性和固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氧化镁、氢氧化钙增稠不饱和聚酯(UP)树脂,通过测定树脂糊初期和后期的粘度及固化反应曲线,对影响增稠特性的几个重要因素和固化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氧化镁比氢氧化钙的增稠效果好,适宜用量为2~4份;增稠温度40℃较为适中;微量水促进初期增稠,但对最终粘度影响不明显;氧化镁与氢氧化钙复配增稠体系中,氢氧化钙能抑制初期增稠,而促进后期增稠;随增稠剂含量增加,增稠后树脂糊固化反应的峰顶温度升高,放热量减小;由不同升温速率的固化曲线可以确定凝胶温度、固化温度、后处理温度等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不饱和聚酯树脂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综述了国内不饱和聚酯树脂(UPR)改性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UPR增韧、增强、阻燃、耐热、耐环境介质改性以及降低其固化物收缩率的方法和机理。指出了UPR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气干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合成及其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阻聚剂(对苯二酚)的用量对不饱和聚酯树脂凝胶时间及贮存期的影响;同时使用了烯丙基醚基团(CH2=CH—CH2—O—)作为气干性基团,对传统不饱和聚酯树脂进行改性,讨论了烯丙基醚用量对不饱和聚酯树脂气干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对苯二酚用量为0 016%,烯丙基醚用量>2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