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有其独特的特征,现行的环境法律规范对此缺乏规范指导。本文分析了城市地表径流造成的损害与传统环境问题的不同特性,以及适用法律的特点,说明完善立法、建立政府环境赔偿基金和相应机构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蚌埠市新老城区地表雨水径流污染7个采样点、2场次降雨,共40个采样样本的采样与监测,获得了污染物浓度随降雨历时的变化过程;分析了地表污染程度、城市用地类型、雨水系统分流制式等因素对雨水径流污染程度的影响关系,对雨水径流污染特性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地表雨水径流年污染总量计算模式,初步核算了蚌埠市地表雨水径流年污染总量,评估了地表雨水径流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城市雨水口流域等流时线法降雨径流模拟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等流时线法理论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了城市雨水管网系统雨水口流域降雨径流模拟模型.该模型可根据实测降雨水资料或城市暴雨公式和相应的扣损方法,模拟计算城市雨水管网系统各雨水口入流流量过程线.经与北京百万庄实测降雨径流资料比较,该模型可以真实地模拟地表径流过程,结果与实测数据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表覆被类型变化影响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研究城市地表覆被类型与城市冷/热岛格局的相关关系,对调节城市微气候,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韧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landsat8影像数据,提取南京市4种主要地表覆被类型(水体、植被、不透水面、建筑)的参数;同时利用热红外波段反演地表温度,分别从像元(小)和市、区级行政区划...  相似文献   

5.
城市地表污染物为城市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科学认识和计算地表污染物是有效控制城市面源污染的关键。从2006年3月开始,选择镇江具有代表性的土地使用类型实测城市地表污染物,研究城市地表污染物累积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污染物随着晴天时间的增长逐渐趋于上限值并呈周期性变化,根据"贮存-输入-输出"平衡原理,引入污染物输入速度系数和去除速度系数,建立地表污染物累积模型,通过与实测数据拟合和其他模型对比,模型计算精度较高,计算结果可作为城市地表污染物冲刷模型的输入,从而为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控制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消除多时相遥感影像图像差异的重要性,在地表实测数据的支持下,分析了多时相热红外遥感影像地表辐射亮温标准化的方法,采用了辐射一致化和初温一致化2个步骤对图像进行处理,并以上海市为例研究了城市热环境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明显消除不同成像条件对热红外遥感数据的影响,为城市空间热环境变化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同时,通过统计分析和剖面分析表明,上海城市的扩展对城市热场的年变化幅度有放大作用;上海城市热中心并不在市中心,而位于能耗大、热源强度高的工业区.城市能耗和下垫面性质差异是影响城市热场差异的主导因素;通过剖面分析城区热场的细部结构,反映出城中心区亮温差异有正在缩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城市住区热环境可控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杭州城西52个不同类型住区为例,基于杭州夏季Landsat5 TM 数据和遥感图像解译方法提取了不同住区的地表温度、植被指数和反照率,同时结合目视解译和现场调查,分别计算了不同住区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平均建筑高度等建设指标.采用线性相关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城市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地表反照率、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城市热环境与其人为可控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植被指数>地表反照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加强城市住区绿化建设、采用高反照率材料是改善住区热环境的有效手段;适度减少建筑密度和提高容积率可以缓解城市紧凑发展与城市热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以重庆市为例,从城市空间形态分析了山地城市布局、下垫面的热辐射特性与山地风场分布特点,及其对山地城市热环境与热岛强度的影响。利用地表红外热像图,以夏季热环境实测数据分析了山地城市不同下垫面热场的分布。提出一些有利于减弱热岛效应的建议,可为山地城市设计及山地城市旧城改造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杭州市城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降雨径流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城区流域水质的主要因素,与水体水质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受到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以杭州市为例,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径流水质进行了监测,并对地表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出流规律,污染物的事件平均质量浓度(EMC),以及污染物负荷量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径流初期5~20min,地表径流污染物质量浓度大多达到较高值,随着降雨历时的延续,污染物质量浓度呈波浪状降低,直至趋于平稳,具有明显的初期冲刷效应;污染物年负荷量在不同用地类型之间的高低顺序为:交通区、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明确住区用地强度与城市热环境的关联性,选取深圳市城中村、多层住区、高层住区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5 TM影像和建筑普查数据为数据源,定量分析了3类住区地表温度特征及其与相关规划建设因子的关联度.结果表明:3类住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热岛效应,其中城中村平均热岛强度最大3.53℃,多层住区次之2.62℃,高层住区最小1.60℃;住区地表温度与建筑密度呈正相关,与地表湿度、植被覆盖、建筑平均高度、建筑平均最近邻距离、容积率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地表湿度和建筑平均高度是引起城市住区地表温度分异的主导因子.该研究可为城市住区热环境的评估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给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确定了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降雨量并对主城区下垫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50%、80%和85%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分别为6.76 mm、17.43 mm和21.22mm.设计降雨量为21.22mm时,海绵城市建设可实现对全年87.14%的降雨场次地表径流有效控制的目标.主城区中,莲湖区、碑林区和新城区的不透水地表面积为90%左右,城市内涝的风险和促渗难度较大.结合西安市湿陷性黄土的地质条件,建议建立连续渗透体系;对既有街区,海绵城市建设应优先从公园绿地海绵化入手.  相似文献   

12.
为了考虑强降雨条件下地表径流对土体入渗的影响,将地表径流模型同土壤水流模型进行耦合分析. 采用Navier-Stokes方程模拟地表径流,采用Richards方程模拟土壤水流,2种方程均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 在相同计算条件下,将耦合模型数值模拟结果与SEEP/W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耦合模型的正确性,根据耦合模型计算边坡在强降雨条件下的入渗情况. 研究发现,在地表径流条件下,边坡坡顶和坡底水头相差较大,坡顶和坡底入渗深度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地表径流对土体的入渗有着较大的提高. 研究表明,随着地表径流的增强,土坡入渗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以社区为分析单元,结合调查数据和大数据,从城市物理形态和人为活动两个维度构建影响因子体系,采用OLS和GWR回归模型探究影响城市热环境变化的关键性因子及其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城市物理形态因子主导了地表温度变化;常住人口对地表温度的影响要远大于城市内部的人口流动;工业功能和土地功能混合度对地表温度影响较为显著;水体和植被的降温作用在工业区和商业区会被削弱,建筑密度在工业区的增温作用高于其他区域。  相似文献   

14.
人类建立了城市这一生存环境,但同时城市环境又通过对环境视觉暗示对人的身心健康,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等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应发挥城市环境视觉暗示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地表径流的变化是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前提。以抚河流域为研究区,从地表径流形成的宏观机理出发,基于水热平衡构建可描述大尺度上气候要素、下垫面要素和地表径流3者之间定量关系的流域尺度水文模型。结合假定的气候变化情况和CMIP5气候变化预估成果,评估抚河流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并预估2020—2050年期间抚河流域地表径流的变化。结果表明:1)所构建的抚河流域水热平衡模型对年尺度径流模拟效果较好,且模型参数少,计算简单。2)抚河流域对气候变化敏感性相对较低,气温每升高1.0℃,地表径流减少3.6%~6.3%;降水每增加1%,地表径流增加1.7%~1.9%。3)未来抚河流域表现出增温的特点,2020—2050年多年平均气温相对于1961—1990年增加1.1~2.6℃,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不考虑与其他模式差别较大的GFDL-ESM2M条件下,未来地表径流将减少10%~11%。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植草沟对降雨径流污染的削减效果,于校园绿化带路段建立植草沟示范点,并在研究校园总体降雨水质和不同下垫面降雨径流特性基础上,开展植草沟对屋面雨水和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校园降雨径流中COD和NH3-N浓度较高,需进行控制;且屋面雨水相较于道路径流水质污染更为严重,可能的原因是沥青油毡屋面材料中有机物的释出增加了径流水质的有机物污染程度;屋面雨水降雨初期污染较为严重,但屋面雨水与道路径流各污染物浓度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均呈现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植草沟对屋面雨水COD的去除率为59%~98%,浊度的去除率为50%~83%,TP的去除率为59%~93%,NH3-N的去除率为49%~88%。可见,渗透型生态植草沟作为一种植被生态排水沟渠,有助于减少不透水下垫面的覆盖程度,对控制城市面源污染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7.
施肥与作物类型对旱作农田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汛期降雨径流试验,研究施肥与作物类型对旱作地表径流氮磷流失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底肥施用与否对作物生长中后期的表土氮磷浓度及不同形态氮磷浓度和流失量的影响均不显著.作物类型显著影响地表径流深、土壤侵蚀量、颗粒态氮径流浓度和流失量及颗粒态磷流失量,其中径流深的大小顺序为裸地>棉花>玉米>黄豆,土壤侵蚀量与颗粒态氮磷流失量的大小顺序为裸地>棉花≈玉米.地表径流深、土壤侵蚀量、颗粒态氮磷流失量与作物叶面积指数显著负相关,颗粒态氮磷流失量分别与地表径流深和土壤侵蚀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以桂林市青狮潭水库(大型)和金陵水库(中型)为研究对象,基于1958-1990年入库总径流的月流量资料,利用数字滤波技术对径流量进行基流分割,得到地表径流(直接径流)量和基流量.采用极值比和变差系数分析了地表径流和基流的年际变化特征,利用线性趋势线法和Kendall秩次相关法分析了地表径流和基流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两个水库的入库总径流量均呈下降趋势而变化趋势不显著,地表径流呈上升趋势且变化不显著,基流量呈下降趋势,其中青狮潭水库的基流下降趋势不显著,而金陵水库的基流下降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观在城市环境更新整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观出发,探讨“人性化”的环境设计在城市环境更新整治的发展趋势,并总结出“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手法在城市环境更新整治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水涝灾害也日趋严重,杭州市是一个典型例子。城市水循环系统是自然循环系统与人工循环系统的合成体,是城市居民重要的生存环境,利用生态学的系统整体原理去分析城市化对自然水文系统产生的严重影响,可以我解城市水涝灾害发生的机理;城市热岛使气候变化、暴雨增加;湿地占用导致滞留容量急减;地表硬质化、排水管网化、河堤人工化导致地表径流增加,汇流时间缩短;水土流失、围湖造田、建闸筑圩抬高了外河水位使排水堵塞;供、排水量的失衡与随意引水配水导致流域水文失调。建议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的科学性、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尊重自然,更新观念,建立新的人工水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