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军 《科普研究》2012,7(1):76-78
(一)2011年8月11日,我在北京朝阳CBD区一幢刚刚改建的写字楼里拜访了姬晓华。当然,这个名字可能不如他的网名"姬十三"那样广为人知。此次登门拜访既是想了解一下他主持的"果壳网",也是想接触一下姬晓华本人。他曾经获得过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2.
谢础 《科普研究》2009,4(6):84-90
在我国著名科学家中,钱学森同志对科普的重视和支持,是人所共知的。他说过:“人民给了我们科学知识,作为一个科学家,有责任把科学知识还给人民,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义务。”我自己在从事科普工作的几十年间,同他有过不少接触,耳濡目染,留下深刻  相似文献   

3.
在新年伊始,杨振宁先生欣然为我刊撰稿,杨先生从他自身的研究经历出发谈到了今天与过去科学前沿发展的差异,并认为全社会理解科研、鼓励科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寥寥千字透射出杨先生对科普工作的重视,这实在是对所有科普工作者的鼓励。  相似文献   

4.
高士其是20世纪30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他是科学小品文这一重要科普创作体裁的集大成者,并且开创了现代科学诗这一新的体裁。作为科学文艺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性三个特点,而且将科学知识成功地本土化。他早期作品的思想性主要体现在具有很强的战斗性,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5.
松鹰 《科普研究》2014,9(3):91-96
正2013年是收获和耕耘的一年。这一年我出了四本科普图书,并应出版社之约,撰写完成五本新作,将于今夏出版。在马年迎春之际,回顾一下创作的甘苦,谈点心得,与朋友们交流。两块"砖头"2013年3月,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电子英雄》(典藏版)一书。这套书是"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选编推荐,据称"囊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普、科幻作家的精品力作",选题  相似文献   

6.
何琦  王军 《科普研究》2011,6(2):83-86
李星学院士是国际著名古植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他一生著书立说无数,除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他还致力于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并著有内容丰富的科普文集。李先生的科普思想不仅闪耀着逻辑思辨的理性光芒,更折射出一种求实奋进、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对于新时期中国科普工作的探索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尚严伟 《科普研究》2007,3(2):49-54
竺可桢是20世纪中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的一代宗师,作为一名科学家,在我国气象学界和地理学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还是身体力行的科普作家,一生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对科普有深刻的理解。他生前发表过的科普文章、所作科普讲演和报告的讲稿,以及未曾发表过的有关手稿和油印稿有160篇之多。内容更是涉及气象学、地理学以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教育、科学家和科学史等众多领域,许多作品堪称中国科普作品的经典之作。另外他还曾经领导中国科普事业。学习和探讨他的科普思想和科普实践对我国现在的科普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费广正先生的发言报告,从与动漫很接近的领域——游戏,探讨了科普与游戏相结合的发展空间。他认为:“科普与游戏可以联姻。对于推广科普事业,游戏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何谓科普游戏?“科普游戏是以向玩家传播科学知识、技术、思想和方法为目的的应用性游戏。”他指出,科普游戏属于严肃游戏,严肃游戏可以分为知识传播、技能训练、情志养成三大应用层次。科普游戏总体属于知识传播范畴。这里所说的“严肃”并非指形式上严肃,  相似文献   

9.
汤寿根 《科普研究》2010,5(2):86-89
为了纪念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建会30周年,我翻阅了自1979年到2007年的会刊——槲普创作》。这是一本我曾经为之倾注过热情并为之奋斗的杂志。她忠实地记录了协会的诞生、成长、壮大的过程。研究这些过程,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有关科幻小说的是是非非的争论,或许对科普创作界的大团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高峡 《科普研究》2010,5(1):100-100
科普要能唤醒大众参与的热情,不仅要有知识的力量,还要有美的体验。去年,我在白俄罗斯国家自然保护区——勃拉斯拉夫灯塔山下看到一块环保标语牌,其标语保护大自然的感言,唤起人们美的体验,有特色。一同游览的使馆朋友,边翻译边品味。现介绍给国内同行。标语牌上写:“我采下一朵小花——它凋谢了。我捉住一只甲虫——它在我的手中死去。这时,我明白了,对美的触模只能用心灵。”  相似文献   

11.
陈静 《科普研究》2014,9(1):95-98
正笔者于2006年初来到北京大学出版社,加入教育出版中心这个团队。可能因为我的理科专业背景,中心主任周雁翎老师有意培养我成为一名主攻科普图书的编辑。他策划的科普书更侧重选题的经典性、权威性和作品的生命力,也更强调"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提炼,而不单是具体科学知识的传递,因为在科学结晶的背后,精神和方法才最具永恒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于什么是科普好作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始终觉得某科普刊物的一位编辑给我来信中对于科普作品的阐述堪称精辟,他在信中说:通常的科普作品融科学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于一炉;一流的作品则为科学散文,不仅揭示出自然事物之美,还能揭示出科学家的人性之美,或以奔放的哲思和批判的笔触警示世人、嘲弄无知,饱含人文关照。可以这样说,这是一段见解深刻的文字,它对科普创作做了一个整体的评估和思考,它阐述了科学和文学完美统一的辩证关系,把科普创作的一般性技巧问题,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把一个对自然事物之美的表述,引向了对社会人…  相似文献   

13.
吴晨生研究员的发言从“定量的统计视角研究网络科普”切人了沙龙主题。对此,他阐述了自己独到而颇具启示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李响  任福君 《科普研究》2011,6(6):86-91
沈左尧,笔名沈行,是科普界的美术家,是美术界的科普专家。他的科普美术作品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他取得这些成就主要是由于他在文学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同时对科学技术又有着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李红侠 《科普研究》2021,16(3):30-36,57
通过整理和分析钱学森手稿发现,科普是他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且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基于系统工程思想,从社会价值、内涵原则、实践途径三方面对科普工作不断探索,形成完整的科普思想体系,其科普思想对于当前科普工作的开展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甘子钊先生在海峡两岸科普论坛上的讲话。他从吴大猷基金会举办的三届海峡两岸科普图书评奖活动,分析海峡两岸在科普图书以及科普工作上的优势,以促进两岸科普工作者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相似文献   

17.
林凤生 《科普研究》2012,7(2):80-81
退休之后闲来无事,我把这些年来从事科普工作的切身感受写成几篇短文,主要想给搞研究的读者了解实情提供点素材。在科普编辑的编创六艺(编、校、审、写、译、画)中,画画是我的最爱。也许出于天性,  相似文献   

18.
作为和文状字态工有作着者很,紧对密我的来联说系工。作若环有境需要,我常常会选择到咖啡厅里办公,朋友总会问我在家也能实现一边喝咖啡一边工作,为何非要到外面消费?当然,我并非是为了装文艺才会有这样的习惯,实际上除了人本质上需要与外界建立联系之外,这些场所建立的环境反而更容易使我进入工作状态。不光是室内的设计与灯光,气味、音乐也是令神经得到舒缓的最佳辅助,它们可以有效地使我们心情得到愉悦感.  相似文献   

19.
<正>郎景和,1940年4月18日出生于吉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一手拿解剖刀,根除病魔毒瘤;一手握犀利笔,点画真假美丑”,多年来,他撰写了众多兼具科学与人文价值的科普图书,他还曾担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2021年,以他为代表的“协和名医”科普团队获得“典赞·2021科普中国”年度科普团队。  相似文献   

20.
袁翰青(1905-1994)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化学史家,也是众所周知的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   袁翰青从30年代就开始发表科普作品,推动科学普及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任科学普及局局长期间,他按照党和国家科普工作的方针、政策,以极大的热情、饱满的工作态度,投身于科普工作中,切切实实成为新中国科普事业的领导者、科普活动的组织者、科普著作创作的身体力行者.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