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贵州省晚二叠世煤中硫的分布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福平 《煤炭转化》2007,30(3):16-20
贵州省晚二叠世煤分布最广,且煤中硫变化较大,特低硫煤至高硫煤均有;煤中硫变化规律明显,与沉积相有密切的相关性,总体呈带状分布,即由西向东,沉积相由陆相到过渡相到海相,硫含量总体亦呈逐渐升高态势,即由低硫煤向高硫煤变化;多数情况下,在东部海相区,当煤中有机硫升高时,煤的全硫亦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2.
中国煤中硫的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中国煤种资源数据库”为基础,结合新采集煤样,对中国不同煤田2237个煤层煤样的硫含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煤种讨论了中国煤中硫的分布特征,并总结了煤中硫的分布规律.认为中国煤中硫的含量分布与成煤时代、聚煤地区密切相关.引入“储量权重”概念,按聚煤区储量加权计算,中国煤中平均硫含量为1.02%,该数值比算术平均值(1.40%)更能准确地反映中国煤中硫的含量分布.  相似文献   

3.
对渭北煤中硫的赋存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经对煤样进行工业分析,全硫、形态硫、煤灰成分的测定,渭北煤呈现出灰分含量高、水分含量较低、中高挥发分、高硫含量等特征。对原煤样进行XPS测试,煤中硫的存在形态较为复杂,其中有机硫所占比例非常大,样品表面的有机硫含量达到80%。而在有机硫中,主要是噻吩类和硫醇硫醚型硫,共占到有机硫含量的96%。由此可见在研究渭北煤中的硫脱出迁移特性必须着重考虑有机硫的脱出迁移特性。研究煤中硫的赋存特性,为煤的脱硫提供具有应用价值的数据和脱硫方法,对于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对渭北煤中硫的赋存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经对煤样进行工业分析,全硫、形态硫、煤灰成分的测定,渭北煤呈现出灰分含量高、水分含量较低、中高挥发分、高硫含量等特征。对原煤样进行XPS测试,煤中硫的存在形态较为复杂,其中有机硫所占比例非常大,样品表面的有机硫含量达到80%。而在有机硫中,主要是噻吩类和硫醇硫醚型硫,共占到有机硫含量的96%。由此可见在研究渭北煤中的硫脱出迁移特性必须着重考虑有机硫的脱出迁移特性。研究煤中硫的赋存特性,为煤的脱硫提供具有应用价值的数据和脱硫方法,对于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煤中硫的分布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采集的290个煤样中全硫含量进行分析测试,从不同地质时期、不同变质程度、不同地区以及四大聚煤区等方面,系统分析和考查了中国煤中硫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我国煤主要以中、低硫煤为主,煤中硫分储量加权平均值为0.94%.高硫煤及特高硫煤来自石炭和二叠纪,其他各时期煤均属于中、低硫煤.随着煤炭变质程度的增高,硫分有增高趋势,主要是由不同的成煤时期沉积环境影响造成.各大聚煤区煤中硫分含量差别很大,自北向南有逐渐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六盘水地区93家204个煤层煤样进行汞含量测定,研究了六盘水地区煤中汞含量的分布特征,探究了特低硫煤、低硫煤、中硫煤、中高硫煤、高硫煤中汞含量与灰分、硫含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余柏林  段春明 《洁净煤技术》2010,16(6):64-66,73
根据焦炭中硫为各单种煤中所含硫转化为焦炭中总硫的原理,通过给定的单种煤的硫含量和配煤方案以及焦炭干基全硫的测定值,计算出单种煤的硫转化率,进而用来预测生产焦炭的硫含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准确测定高硫灰及渣中硫,研究了库仑滴定法和高温管式炉燃烧红外热导法测定高硫灰及渣中硫含量的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灰的粒径对库仑滴定法和红外热导法测定的准确性均有显著影响,需研细到0.04 mm以下时,才能消除粒径对高硫灰测定的影响。库仑滴定法测定高硫灰的时间较煤中全硫和低硫灰长200 s以上。三氧化钨的催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灰中硫酸钙的分解。对硫含量高于现有灰标准物质的高硫含量灰,可以通过增大灰标准物质使用量的方法标定库仑测硫仪后准确测定,或通过使用煤标准物质标定库仑测硫仪后,在坩埚底部添加0.1 g活性炭法准确测定,添加活性炭能明显减少灰中硫的测定时间。  相似文献   

9.
选择两种矿物质含量不同、硫含量相近的炼焦煤进行HCl-HF-CrCl2联合脱除矿物质实验,将脱矿物质后的煤分别在300℃,500℃,700℃和900℃下热解,用XPS研究煤中有机硫形态在热解过程中的变迁规律.将S2p谱用Lorentzian-Gaussian拟合分为3个峰:有机硫化物(163.3eV±0.4eV)、噻吩(164.1eV±0.2eV)和亚砜(166.0eV±0.5eV).结果表明,脱除矿物质后的煤中不存在硫铁矿硫和硫酸盐硫,煤中的有机硫分布是均匀的,以三种形态赋存,即有机硫化物硫、噻吩硫和亚砜硫,在两种脱矿物质后的煤中都未检测到砜类硫.两种煤中的有机硫化物在700℃时分解完全,低温下有机硫化物硫主要以气体形式逸出,高温下低价态的有机硫化物硫可与煤基质结合转化成噻吩硫;噻吩硫含量在300℃以下无明显变化,随温度升高,噻吩硫含量有所增加;亚砜硫在整个热解区间变化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中国煤中硫的赋存特征及脱硫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6  
陈鹏 《煤炭转化》1994,17(2):1-9
随酸雨而提出的控制SO_2污染是洁净煤技术的主题。煤是中国的能源支柱,而燃煤造成的硫污染尤为突出。从空间、时间上讨论了中国煤中硫的分布特征,也从微观上说明了煤中有机硫的分布。统计数据表明:煤中有机硫污染的贡量与日俱增,脱除煤中有机硫是一项迫切任务。介绍了多种脱除硫的方法。开展直接测定煤中有机硫含量和制定有机硫类型的研究,也是一项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李峰 《大氮肥》2012,35(6):361-364
洛凯特硫回收工艺产品为硫质量百分数约60%的硫磺滤饼,若要达到商品级硫磺,必须配套硫磺精制对产生的硫磺滤饼进行熔硫处理。该文介绍洛凯特硫回收工艺下游配套的硫磺精制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2.
煤燃烧过程中硫析出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高有机硫北宿烟煤,高黄铁矿山家林烟煤,高钙基组分杨庄烟煤和阳泉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的自动定硫仪对煤燃烧时硫的析出行为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可对煤燃烧中国硫剂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型煤固硫剂固硫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石灰石,生石灰,电石渣,造纸废渣和赤泥作为型煤固硫剂,在燃烧温度为300 ̄1050℃,钙硫比值为0.89 ̄6.53的范围内,对其燃烧固硫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别得到最佳固硫温度及加入量范围。试验证明,在模拟工业链条炉温度特性下,7种复合固硫剂的固硫效率比纯钙基固硫剂提高12% ̄27%。  相似文献   

14.
贫煤和无烟煤及混煤燃烧硫析出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验研究了贫煤、无烟煤及其混煤燃烧时硫析出的动态特性 .结果表明 :贫煤 HZ,YQ及进行实验的各种混煤燃烧时 SO2 动态析出速率曲线呈现典型“双峰”结构 ,而无烟煤 FF呈现出较平坦的单峰结构 .二元或三元混煤实测硫析出速率曲线与按质量配比加权计算硫析出速率曲线相比存在较大差异 .混煤硫析出速率曲线的实测第一峰对应时间比加权计算对应时间有所延迟 .多种煤混烧有促进中低温硫析出的作用 ,随掺配煤种数目增加作用越明显 .混煤燃烧实测硫的最终析出率低于、接近或高于加权计算最终析出率与组分煤的最终析出率、掺配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江西英岗岭高硫煤固硫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西省英岗岭矿区高硫煤为研究对象, 考察了以碳酸钙、氢氧化钙等为主制成的钙基固硫剂的固硫作用。研究了钙硫比、温度以及添加剂等因素对固硫效率的影响。并对实验结果和有关机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确定了燃烧固硫的最佳工艺参数, 同时对试制的几种复合固硫剂的固硫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西曲煤硫特性与洗选脱硫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煤中硫特性的研究是确定洗选脱硫工艺的基础,洗选脱硫是优质炼焦煤脱硫的首选工艺。西曲8#中矿物种类、硫的组成、分布、形态等硫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煤通过洗选脱硫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一种高有机硫煤的化学药剂脱硫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择复合脱硫剂在酸性条件下研究脱硫条件(煤浆浓度、处理时间、复合脱硫剂的浓度及溶液酸度)对高有机硫煤总硫、无机硫和有机硫脱硫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煤浆浓度越低、处理时间越长、复合脱硫剂的浓度越大、处理溶液的酸度越大,总硫、无机硫和有机硫的脱硫率越大,最后对处理液和脱硫精煤进行了组分分析,探讨了酸性条件下复合脱硫剂脱除煤中总硫的反应及脱硫机理.  相似文献   

18.
张成祥 《大氮肥》2010,33(6):374-376
介绍硫回收原理及流程,分析导致硫冷器腐蚀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应用油团聚(SGHFF) 技术高效脱除煤炭中硫的过程, 探讨了煤炭粉碎粒度及水量对煤炭中硫的脱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硫含量为2.16 % 的烟煤, 脱除率可达到67 % 。  相似文献   

20.
从感光乳剂硫增感敏化中心的形成和作用机理等方面对硫增感过程进行了综合叙述,并对硫敏化中心的分布、增感条件、增感中心的性质、增感团簇的研究、新型的硫增感手段等方面的理论进展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