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煤中硫的化学稳定性和洁净煤技术的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晋生 《洁净煤技术》1995,1(1):30-31,35
煤中硫是给煤的加工利用造成麻烦和污染环境的主要杂质。着重考察了煤中无机硫和有机硫的化学稳定性,采用化学净化法无机硫一般可脱除,有机硫只能部分脱除。最后还对洁净煤技术的开发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超声波辐射下煤中有机硫的脱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了在甲醇溶剂中 ,超声波辐射下煤中有机硫的脱除。结果表明 :煤中有机硫的脱除率随着碘甲烷用量和超声波辐射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根据红外光谱仪和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分析仪分析结果 ,被脱除的有机硫包括硫醚和二硫化物。应用此工艺从青海煤和伊朗煤中还可脱除噻吩形态的有机硫。  相似文献   

3.
煤热解中有机硫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煤中的硫给煤的加工利用带来麻烦,对环境造成污染。本文对迄今为止研究较少的有机硫考察了其在热解中的变化。所用原料煤为兖州和东林两种高硫煤,先用1:7硝酸脱除全部无机硫。通过管式加热炉热解试验发现可脱除的有机硫分布,对兖州燥:400℃前23%,400~500℃14%,500~900℃10%,合计57%;对东林煤,分别为10%,9%和26.5%,合计55.5%。脱除的硫主要以硫化氢形式析出。本文还讨论了热解脱硫机理和有机硫的结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煤中有机硫的赋存状态,微生物脱除煤中有机硫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并对国内外在微生物脱除有机硫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明了脱除有机硫的研究方向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2有机硫的脱除 2.1菌种的开发 70年代末,有关微生物脱除有机硫的研究陆续有所报道.1979年Rog等人用微生物脱除煤中硫时,发现也除掉了少量有机硫.由于对其化学性质还不十分清楚,故在其报告中未强调有机硫的脱除.  相似文献   

6.
煤中硫的赋存形态和结构对煤的脱除效率有很大影响,重点对煤中硫的化学形态进行了综述,详细讨论了煤中黄铁矿、有机硫的赋存状态、结构及成因,以加深对硫的认识,为脱除硫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应用XPS研究煤中有机硫在脱硫时的存在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鹏 《洁净煤技术》1997,3(2):17-20
应用X-射线光电能谱(XPS)研究了几种煤中有机硫在脱硫过程中的存在形态。通过模型化合物(modelcompounds)中硫的2P层电子的XPS结合能,可用来估算煤中硫的归属,如硫醇,硫醚及噻吩类硫,南桐东林煤中有机硫以噻吩型硫为主,亦存在少量硫醇以醚型硫,兖州北宿16层煤则以噻粉硫硫氧化合物的为主,用乙醇超临界抽提及高能辐射处理2种煤样,均能脱除一定量的有机硫,初步认为乙醇超临界提法能脱除煤中硫  相似文献   

8.
利用四氯乙烯脱除煤中的有机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变质程度的四种高硫煤样利用四氯乙烯(PCE)溶液在常压、120℃条件下脱除有机硫的效果,讨论了有机硫的脱除率与反应时间、煤样粒度、混合比(PCE/煤)、煤阶及煤在PCE中的溶解度参数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重庆万盛高硫煤作为研究对象,选用硝酸预处理去除无机硫,并采用单因子法考察了煤浆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丙二醇与氢氧化钾的配比对煤中有机硫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粒径小于0.075 mm的煤样,丙二醇-氢氧化钾脱除煤中有机硫的适宜条件为:煤浆浓度0.05 g/mL,反应时间90 min,反应温度180℃,丙二醇与氢氧化钾的配比为1∶1.在此条件下,有机硫从0.72%降到0.35%,脱除率为51.4%.  相似文献   

10.
选择两种矿物质含量不同、硫含量相近的炼焦煤进行HCl-HF-CrCl2联合脱除矿物质实验,将脱矿物质后的煤分别在300℃,500℃,700℃和900℃下热解,用XPS研究煤中有机硫形态在热解过程中的变迁规律.将S2p谱用Lorentzian-Gaussian拟合分为3个峰:有机硫化物(163.3eV±0.4eV)、噻吩(164.1eV±0.2eV)和亚砜(166.0eV±0.5eV).结果表明,脱除矿物质后的煤中不存在硫铁矿硫和硫酸盐硫,煤中的有机硫分布是均匀的,以三种形态赋存,即有机硫化物硫、噻吩硫和亚砜硫,在两种脱矿物质后的煤中都未检测到砜类硫.两种煤中的有机硫化物在700℃时分解完全,低温下有机硫化物硫主要以气体形式逸出,高温下低价态的有机硫化物硫可与煤基质结合转化成噻吩硫;噻吩硫含量在300℃以下无明显变化,随温度升高,噻吩硫含量有所增加;亚砜硫在整个热解区间变化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1.
煤对中国大气污染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能源以煤炭为主,燃烧原煤特别是高硫煤会产生大量烟尘颗粒物、SO2、NOx、CO等大气污染物污染环境,形成酸雨,造成多种危害。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并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乌达矿区高硫煤中硫的成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分析内蒙古乌达矿区高硫煤9、10煤层中硫的来源基础上,阐述了煤中有机硫和黄铁矿的形成机理,指出高硫煤中硫的形成可划分为同生阶段、成岩阶段(成岩阶段早期和成岩阶段晚期)和后生阶段,并详细解释了各阶段中硫的赋存特征.  相似文献   

13.
煤燃烧过程中各形态硫析出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利用改进的自动测硫仪,以高有机硫北宿烟煤和高黄铁矿硫阳泉无烟煤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温度下对原煤和脱无机硫煤在煤燃烧过程中硫析出特性进行了研究,另外对原煤和脱无机硫煤在热解和燃烧时硫形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黄铁矿硫、有机硫、煤中有机硫的分布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的析出能力;煤热解和燃烧过程中各形态硫可以向其它形态转移,使硫的析出变得十分复杂.其结果对研究煤燃烧过程中硫的析出规律及燃中固硫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的煤脱硫方法——加氢热解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陈皓侃  李文 《煤炭转化》1996,19(1):13-21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污染的最主要因素。有效脱除煤中的硫,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洁净利用高硫煤的关键。加氢热解是一种新的、具有很大潜力的煤综合利用途径和有效的脱硫方法。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加氢热解可以脱除煤中90%以上的硫,同时可获得有广泛用途的煤气、焦油和半焦产品。加氢热解过程中,不同形态硫的变迁以及矿物质与硫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对于脱除煤中的硫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硫煤的洁净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硫煤的洁净技术包括筛分,洗选,配制、炉前成型和炉内固硫等。CCHS技术的目的是降低二氧化硫,烟尘的污染,达到环保标准。一台5t/h工业锅炉的示范试验证明,燃用CCHS能显著降低环境污染,对用户和高硫煤矿都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以平顶山庚组高硫煤粉为煤样,利用实验室自制的永磁强磁选机进行分选试验,发现: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其灰分、硫分也随之增加;该磁选机的最佳分选粒度范围为0.25~0.5mm;磁选脱除的主要是煤中黄铁矿硫,而硫酸盐硫和其他有机硫则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煤中硫的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中国煤种资源数据库”为基础,结合新采集煤样,对中国不同煤田2237个煤层煤样的硫含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煤种讨论了中国煤中硫的分布特征,并总结了煤中硫的分布规律.认为中国煤中硫的含量分布与成煤时代、聚煤地区密切相关.引入“储量权重”概念,按聚煤区储量加权计算,中国煤中平均硫含量为1.02%,该数值比算术平均值(1.40%)更能准确地反映中国煤中硫的含量分布.  相似文献   

18.
齐炜 《洁净煤技术》2014,(1):34-36,40
以华北地区的峰峰低硫肥煤和山西中硫焦煤为原料,利用1 kg热解试验装置进行模拟炼焦试验,并对所得焦炭、煤焦油和煤气产品中硫元素形态和质量进行测定,揭示了炼焦煤中硫元素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两种炼焦煤挥发分差别不大,硫元素迁移规律基本相同;炼焦过程中,不但原料煤中硫酸盐硫得以保留,还有其它形态硫经过复杂的热解化合反应生成新的硫酸盐硫;无机硫中的黄铁矿硫和有机硫中的脂肪硫、硫醚、硫醇等在炼焦过程中以H2S形式转移到煤气中,转移效率一般低于50%;原料煤中黄铁矿硫含量越高,H2S的转移率也越高;其他噻吩硫等在炼焦过程中不分解,留在焦炭中。  相似文献   

19.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icrobiological desulfurization of coal are reviewed. Microbiological removal of organic sulfur from coal remains to be proven conclusively, but is under active study for petroleum biodesulfurization. Microbiological removal of pyritic sulfur from coal is well established in the laboratory and recent efforts have been aimed at scale-up designs and process considerations. Microbiological depyritization may be as inexpensive as other forms of advanced coal desulfurization but it has not been tested on a large scale. Processes based on ‘indirect’ bioleaching of pyrite from coal may also have applications. Other forms of sulfur in coal, such as elemental sulfur, are usually quantitatively insignificant, but nonetheless can be removed microbiologically. Thermophilic bacteria remove pyritic sulfur from coal at faster rates than mesophilic bacteria, in part due to faster abiotic rates of pyrite oxidation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Future work in biological desulfurization of coal should include studies on treatment of waste coal or refuse material.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灰、高硫、高灰熔融性温度煤的灰熔聚流化床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洋  吴晋沪 《煤化工》2005,33(2):3-5,15
煤气化将会在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对目前的煤气化技术和中国的煤种特性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灰熔聚流化床的研究与开发现状以及一些煤种的实验结果。结果表明:灰熔聚流化床煤气化技术适合中国高灰、高硫、高灰熔融性温度煤的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