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波涌灌技术要素对浑水间歇入渗减渗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大田浑水间歇入渗实测资料,研究了波涌灌技术要素对浑水歇入渗效果的影响,提出了优化的技术要素量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浑水间歇入渗减渗机理。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波涌灌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浑水间歇入渗模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在分析总结清水波涌灌间歇入渗数学模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浑水波涌灌特点,根据不同的已知资料,提出了相应的3个浑水间歇入渗数学模型,经实测资料验证表明,这3个模型均为计算浑水间歇入渗量的有效模型,这一研究成果为浑水波涌灌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浑水波涌畦灌条件下的间歇入渗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费良军  王文焰 《水利学报》1998,29(5):0065-0071
本文依据大田浑水连续及浑水间歇入渗试验资料,探讨了浑水连续入渗和间歇入渗特性及其规律,研究了浑水泥沙颗粒级配组成对浑水间歇入渗的影响,建立了浑水泥沙物理性粘粒含量与减渗率大小的关系,此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浑水波涌灌理论与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利用大田浑水波涌畦灌灌水试验资料,研究了浑水波涌灌周期数、循环率和浑水含沙率等要素对浑水波涌畦灌灌水定额和节水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试验条件下的浑水波涌畦灌的最佳周期数为3,最佳循环率为1/3,这些研究成果为浑水波涌灌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浑水灌溉下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前,国外土壤水分连续入渗研究主要集中在Green-Ampt模型的修正以及Philip、Parlange入渗方程的求解两方面。国内学者对浑水连续入渗的研究认为:浑水与清水入渗的差异主要是浑水中物理性黏粒的存在引起的,浑水入渗模型以通过浑水灌溉试验进行拟合而得到的经验公式为主;对浑水波涌灌间歇入渗研究认为,不同泥沙粒度组成的浑水间歇入渗能力均小于同条件下的浑水连续入渗能力,且减渗率随入渗周期数的增加而增大。今后应开展不同灌水方式、多种影响因素下的浑水灌溉研究。  相似文献   

6.
波涌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确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面灌溉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本身是一个复杂问题,加之波涌灌溉灌水过程的复杂性,给波涌灌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增加了难度。研究表明:波涌灌节水效果的发挥直接取决于其灌水技术参数采用的合理性。本文基于笔者近年来的波涌畦灌灌水实践和波涌灌灌水技术研究,对构成地面波涌畦灌灌水过程的灌水技术参数进行了分析,对作为波涌灌灌水技术参数确定依据的间歇入渗减渗率和入渗模型及参数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波涌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方法。尽管其不少参数的确定是经验性的,但不失其对波涌畦灌灌水技术的研究和灌水管理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连续灌水流推进资料确定涌流灌溉入渗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和评价涌流灌溉条件下间歇入渗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周期一循环率入渗模型结合连续灌田面水流推进资料的涌灌技术要素确定涌灌入渗模型的方法,实例应用表明,该法既简便易行,又可消除土壤入渗空间异性的影响,为准确评价涌灌灌水质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了波涌灌溉的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概述了波涌灌溉的技术要素、田间适应性、地面水流数学模型和土壤入渗数学模型、节水机理与灌水效果、浑水波涌灌溉、波涌灌溉的田间灌水系统、波涌灌溉设备、波涌灌溉的管理系统和波涌灌溉的优化模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波涌灌溉的灌水质量评价及计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通过清、浑水连续灌与波涌灌溉的大田试验,对波涌灌溉的灌水均匀度、灌水效率及储水效率进行了评价,同时在文中提出了一种无需灌后土壤水分资料即可计算灌水质量评价指标的新方法,从而为波涌灌溉技术要素优化设计的灌水质量评价,提供了数学模拟计算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波涌畦灌灌水技术要素的优化组合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费良军  王云涛 《水利学报》1996,(12):16-22,28
本文将零惯量数学根据加续畦灌田面水流推进曲线确定的间歇入渗模型的结合建立了波涌畦灌田面水流运动的零惯量数学模型,提出了波涌畦灌灌水技术要素的设计方法,依此对灌水方案进行初步设计,然后应用模拟优化技术对波涌畦灌技术要素组合进行模拟--优化设计,最后以陕西泾惠渠区实际资料为例求得了波涌畦灌水技术要素的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大田波涌灌与连续灌的试验实测资料.分析论述了二者在灌水方向上的积水入渗时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讨论了清水与浑水条件下,波涌灌溉是如何将积水入渗时间的分布特征,调整到有利于达到灌水均匀的状态。此外本文还对积水入渗时间Ti的计算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浑水波涌灌溉的节水机理与效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表明在浑水波涌灌溉条件下,表土致密层的形成与发展是含沙水流中泥沙逐渐“挂淤”、“落淤”与“入渗滞留”等作用的结果。随着灌水周期的进展,表土致密层的糙率与入渗能力也随之减小,这就为以后各周期的灌溉水流创造了一个加速水流推进与提高减渗效果的新界面,从而达到节水与提高灌水质量的目的。从4个与浑水有关的节水率分析可见,浑水波涌灌溉的节水效果是泥沙与间歇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泥沙作用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3.
由波涌畦灌灌水资料推求土壤入渗参数和减渗率系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提出了利用大田畦灌灌水资料推求土壤入渗参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利用波涌灌水流推进和消退资料确定间歇入渗减渗率系数的方法。实例计算表明,这些方法能简单而有效地求得田间土壤平均入渗参数和减渗率系数。该研究成果为波涌畦灌技术要素设计和灌水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浑水波涌灌溉入渗机制及其Green-Ampt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不同含沙量连续和间歇供水条件下的入渗资料,分析了Green-Ampt[1]假定在浑水间歇入渗过程中的适用性,建立了清水、浑水、连续和间歇入渗之间的联系.讨论了模型中参数的确定方法.实验证明,对于间歇入渗Green-Ampt假定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浑水波涌灌溉入渗机制及其Green—Ampt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不同含沙量连续和间歇供水条件下的入渗资料,分析了GreenAmpt[1]假定在浑水间歇入渗过程中的适用性,建立了清水、浑水、连续和间歇入渗之间的联系.讨论了模型中参数的确定方法.实验证明,对于间歇入渗GreenAmpt假定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大田土壤间歇入渗过程的分析,提出了单阶段双参数Kostiakov实用波涌灌入渗模型。模型以第一周期入渗开始时刻为计时起点,以累积入渗时间变量,其参数可由连续入渗资料及一定量的间歇入渗资料确定拟合结果表明,模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波涌畦灌适应性研究及灌溉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实测试验资料,提出了波涌畦灌技术的适应条件,并结合陕西泾惠渠灌区实际,提出了泾惠渠灌区波涌畦灌灌水实施方案,最后分析波涌灌的的灌溉效益,以上研究为波涌灌技术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大量田间波涌灌入渗实验基础上,对黄土区土壤波涌灌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证明了波涌灌灌水循环率存在最佳值.在放水时间18—45min之间时,最优循环率都在1/3左右。另对Kostiakov系数k,α与代表水分运动有关的土壤物理属性──容重rd和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λ的相关分析表明,灌水过程中表土容重的变化是入渗率减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实测试验资料,提出了波涌畦灌技术的适应条件,并结合陕西泾惠渠灌区实际,提出了泾惠渠灌区波涌畦灌灌水实施方案,最后分析了波涌畦灌的灌溉效益,以上研究为波涌灌技术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采用波涌灌入渗模型,结合运动波模型,对波涌灌和连续灌进行了数学模拟。用模型对各种不同管理参数下的波涌灌效果进行分析,确定出完成波涌灌的最优周期数。提出一个波涌灌的最优化模型,给出一个可行的管理程序,对某一给定的灌水边界(土壤、沟畦规格及坡度)条件下,确定出波涌灌灌水管理参数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