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延长组长4+5油层组是堡子湾区的主要产层,为典型的特低渗透岩性油藏.通过深入研究该区长4+5油层的油水分布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找出了此类型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该区呈现主力层油水同层较厚,非主力层油层或油水层分散,以及纵向分带性较强等典型的特低渗透岩性油水分布特征.沉积微相控制油气的聚集规模和范围,成岩相制约了油藏油水分布规律,物性非均质性是油水微观分布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复杂河流相油田沉积微相变化较快,平面上非均质性较强,物性变化大,水淹程度不均,水驱开发中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结合渤海X油田开发地质资料,通过微观驱油模拟实验,研究了心滩、边滩、河道和溢岸沉积等4种沉积微相在不同注水倍数下的驱替特征、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及其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心滩沉积的采收率相对最高,剩余油分布以连片状和油滴状为主;边滩沉积的采收率略低,剩余油分布以连片状为主;河道沉积的采收率低于边滩沉积,剩余油分布以连片状为主;溢岸沉积的采收率相对最低,连片状剩余油占比超过80%,水驱波及范围小,剩余油富集,应成为挖潜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花场地区流一段剩余油滞留现象严重、注采效果差等问题,结合该区实际情况,利用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对福山凹陷花场地区流沙港组一段储层的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受沉积构造的影响,储层层内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和极差整体较强,均值系数普遍偏低,Ⅱ、Ⅳ油组的夹层分布相对较多;层间非均质性主要受层厚、砂厚以及隔层厚度的影响,不同层位差异较大。平面非均质性受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影响,不同地区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综合得出,研究区内位于河道内的Ⅱ、Ⅳ油组为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4.
受断层遮挡和断砂配置关系影响,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分布十分复杂.分析葡北油田葡萄花油层正向构造识别、沉积微相解剖、断层侧向封闭性和‘断—砂’匹配样式,认为断块区岩性油藏剩余油主要受"势—断—相"及其匹配关系控制,即断块边部正向断圈和内部微幅度构造高点控制剩余油富集部位;断层侧向封闭性影响剩余油富集程度;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及主体席状砂构成剩余油富集优质储层;断层与砂体匹配样式决定剩余油富集层位.建立4种剩余油类型,提出断块边部遮挡型剩余油钻大斜井,微幅度构造型剩余油钻高效加密直井,河道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钻水平井,席状砂非均质性型剩余油采用油井压裂等挖潜方法.该研究结果对高含水期断块油田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L油田巨厚层油藏水淹规律复杂、剩余油分布预测难度大等问题,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录井及油藏动态等资料,对油藏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对L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较弱,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作用的影响;油藏层内非均质性较弱,层间非均质性强,平面非均质性受沉积微相控制。  相似文献   

6.
濮城油田东区非均质地质的开发与调整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下储层的沉积相、沉积微相和储层物性解释模型为基础,从微观、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四 方面建立了储层分布与储层非均质性三维地质模型,并对开发生产调整措施的有效实施地提出了建议。由于以下四方面的非均质性总体中等偏强,沉积微相的垂向分布平面展布大小及砂体储油物性的平面变化对非均质性的控制极为明显,所以对于不同的沉积微相所对应剩余油量情况采用不同开采方式。对于层间非均质性大的层系,可采用有效封堵技术,或 调整注采压力系统。对平面非均质性大的层系,在采用周期性注水或转向注水时对砂体的连续性考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浩口油田经过三十多年的开发,油田大部分可采储量已被采出,主力油层水淹严重.结合沉积微相研究对油层进行细分层对比,重新认识浩口油田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根据油水井的试油试采及生产情况分析油井的见效见水方向,研究浩口油田目前油层平面剩余油分布现状;根据产液和吸水剖面的测试资料,研究层间出力状况;通过运用地层精细对比,对浩口油...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扶余油田白垩系泉四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岩芯和测井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吉林扶余油田白垩系泉四段的沉积背景、物源方向、沉积特征、沉积构造的研究,确定其为一套浅水三角洲沉积.区内以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体,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水下天然堤和水下决口扇、砂质浅滩等5种沉积微相类型.此外,以单井微相分析为基础,结合大量的地球物理测井及录井资料,研究了区块内白垩系泉四段4个油层组、13个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工区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前部,缺乏前人研究认为的河口坝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多呈NNE向和SN向带状展布,由于主河道的摆动,河道中心左右迁移,造成平面上河道砂体分布的不稳定,水下分流河道在第5、6、8、10小层发育.沉积微相的精细研究为油田的下一步开发以及主力层剩余油挖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福山油田花117X区块经历了多次调整后,井网密度适中、注采井距适中、水驱储量控制程度较高,但由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整体表现为层系适应性差、水驱储量动用程度较低、水驱效果变差、地层能量保持状况差。为加强综合治理,花117X区块通过静态精细小层对比建立了单砂层油藏地质模型,为区块下步分析和调整提供了地质依据;在区块开发效果评价上采用了多种方法相结合来综合判断;单砂体剩余油定量描述技术是研究剩余油的关键,同时结合沉积微相研究,进一步了解了平面及纵向上剩余油的分布状况;结合Ⅱ油组和Ⅳ油组不同的剩余油分布状况,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治理原则,提出了下步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0.
卞东油田E1f32储层属于中孔、低渗裂缝-孔隙型储层,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搞清剩余油分布模式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对地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包括裂缝发育规律、隔夹层分布、断层与微构造发育情况和储层非均质性4个因素.研究表明,卞东油田剩余油分布在平面上主要与裂缝、断层及微构造分布情况有关,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裂缝系统不发育、井网没有控制的断鼻构造断层边缘区域或微型正构造分布的区域;纵向上与隔夹层的发育程度相关,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被隔夹层包围的砂体边缘或透镜状砂体中;同时,储层非均质性无论在平面还是纵向对卞1、卞13断块剩余油的分布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水驱油后仍有大量的剩余油存在,这些剩余油对于提高油田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大港油田部分地区为例,按照沉积相带类型划分,制作驱替模型,对水驱后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总结出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而对其进行推。  相似文献   

12.
对于海上水平井开发油田,剩余油的研究应建立在明确主控因素基础之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主控因素下的剩余油分布研究。研究表明,对于浅水三角洲沉积类型油田,剩余油主要由储层韵律、沉积微相、夹层发育状况、开发方式共同控制。总结了各主控因素剩余油富集位置及合理的开发方式。其中,层内夹层及多期河道叠置控制下的剩余油占比最重,是未来调整和挖潜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3.
从沉积微相与油气富集关系的研究入手,剖析了沉积微相对高产富集规律及油井产能高低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沉积微相制约油井,特别是高中产井的分布,对特低渗储集最有利的相带是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其次为河口坝和分流间湾,席状砂储层物性最差,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孔、渗、饱值最高,且平面上彼此相连.由于河流的侧向迁移,水下...  相似文献   

14.
沉积微相随机模拟方法对比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微相是决定储层物性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并是油气分布主要控制因素,因此沉积微相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在精细油藏描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对沉积微相不同的随机模拟方法的适应性及其优劣进行量化分析和模拟结果真实性研究,本文以低井控、低渗透的吉林油田高台子油藏为例,采用多点地质统计学算法与普遍使用的序贯指示模拟两种算法对沉积微相进行模拟。其对比结果表明:在辨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带下,运用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在低井控条件下模拟结果明显优于序贯指示模拟结果且具有较强的预测性,对油田中后期开发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井间预测中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江陵凹陷新沟嘴组下段储层属于三角洲前缘沉积,其沉积砂体的特征及构造控制了油气的分布规律。本文通过对已发现的5个油田新沟嘴组下段油层的地层、构造、沉积微相和储层特征研究,总结出油层分布规律和油气储集特征,指出本区滚动扩边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应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模拟沉积微相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沉积微相的正确划分对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及储层参数场的分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以往的沉积微相研究中,微相边界的确定大多是由地质人员根据专家知识推断,具有主观性,难以适应高精度地质模型的要求。引入地质统计学中的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对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特征进行随机模拟。通过在X油田S2-2小层的沉积微相研究中的应用,可产生多个反映现有微相平面分布的等概率模型,克服了因资料不全等原因而引起的模型的不确定性,结合地质人员的经验,可确定出满意的模型,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区水驱采收率,应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系统地研究了油藏中剩余油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在不同开发阶段油藏剩余油分布受不同因素的控制,在弹性开发阶段,油藏剩余油主要受储层物性的差异性所控制;在注水开发阶段,储层非均质分布以及井网方式对剩余油分布起到较大的控制作用,该区块目前的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渗透率较低的区域、注采井网不完善的油层或油层中的不完善区、注水井非主流线区域.通过井网局部加密、层系调整、注水保持压力可以有效地改善Main Unity油藏的开发效果,但对Main Ghazal这类具有良好物性,连通性好,而且面积不太大的断块油藏,边缘注水开发方式比含油区内部注水开发方式更为优越.提出Main Unity油藏下一步开发调整的优化方案,与现有井网相比可提高采收率4.73%.  相似文献   

18.
拖市油田尚未投入开发的三个区块原油地质储量占该油田总地质储量的30%,有进一步滚动开发增产的潜力。对该油田的地质构造、储层、沉积微相和砂体展布进行综合研究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微相为拖市油区的有利沉积相带;2)总3井区拖18井区南部及拖26井区为下一步滚动开发的有利目标区带,预计可新增动用储量22%。  相似文献   

19.
针对特高含水期老区油田水驱效果差,剩余油分布零散复杂,应用常规的措施及其调整方法提高采收率难度大的问题,以八面河油田面14区北块为例,从沉积微相研究入手,在储层精细研究的基础上,明确该区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及其分布规律,进而制定出适合面14区的改善水驱开发技术对策。通过相应的调整治理,采油速度、水驱控制程度、采收率明显提高,开发效果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