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GIS的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研制技术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河北省邱县为研究对象,以MapInfo为开发平台,建立了该区的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该系统能够对收集的各类数据进行系统的动态管理,依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完成农业土地适宜性的单因素评价和多因素综合评价,实现评价区土地适宜性的分等定级,具有相关的统计、分析、规划和管理功能。系统集数据管理、土地评价、办公自动化于一体,有力地促进了研究区土地利用与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现代化。结合农业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的开发实践,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实现过程和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武汉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汉市为例,分析研究武汉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阐述了评价原则与体系、信息流程的概念设计、数据的获取与处理、评价模型概念设计等4个方面的内容.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从定性评价转为定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与GIS技术相结合,探索了定量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建立了略阳县空间数据库和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模 型;综合考虑地形坡度、工程地质岩组、岩土体结构类型、地下水位、植被发育情况、月平均降雨量、人类工程活动 强度等因素,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值,应用评价模型对略阳县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把略阳县地 质环境划分为优、良、中、差4个质量级别。  相似文献   

4.
利用GIS技术对延吉市市区适宜性住房选址问题进行研究,研究中选取了主要交通干道、商业中心、主要学校、医院及河流等影响市区适宜性住房选址的5类因素,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性质进行缓冲和叠置分析,得出延吉市市区适宜性住房的等级分类区,为延吉市规划和居民选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用地选择和空间拓展的前提,对自然条件复杂的山地城市用地评价的研究更为重要,但目前国内外尚没形成统一的评价理论体系.基于此,本文以山地城市——岚皋县中心城区为例,通过构建适用于山地城市用地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特殊因子和基本因子相结合的多因子分级加权指数和法模型,在ARCgis软件支持下,探寻山地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为其他山地城镇空间整合和扩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确定土地评价单元的方法,DTM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应用的几个问题和基于线性四叉树编码的空间叠置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吴兆萍  吴振宇  黄涛 《宁夏工程技术》2020,19(2):163-167,172
为有效协调土地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关系,科学决策土地利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确保土地资源合理持续利用,以彭阳县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数据为基础,选择科学的适宜性评价技术线路,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确定评价单元和评价因素,完成了彭阳县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彭阳县农地适宜区和土地类型的分布耦合性较高,土地资源利用基本合理,农地中度适宜区土地资源仍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和调整空间;农地勉强适宜区和农地条件适宜区中林地、草地占比超过90%,反映了彭阳县生态环境治理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根据南宁市区域地质、岩土性状、地质灾害等研究成果并结合南宁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问题等5方面为准则层建立分析模型;在确定各指标因素权重的基础之上,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地下开发拟建区的地质环境适宜程度.南宁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适宜性可划分为4个等级: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及不适宜,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20%、30%、40%和10%.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药资源生态学、统计生态学及地理分析等的理论和方法,对影响中药资源适宜性的指标如地形、气候、土壤、大气、生物等因素进行了合理选取、层次划分、定量评估等工作,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相关指标进行了合理定量评估,构建了中药资源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宜性地理分析评价模型并设计实现了中药适宜性地理分析系统,利用实验数据进行实例模拟分析,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验证了地理分析模型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并对后续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进一步构想.  相似文献   

10.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模糊聚类分析是依据客观事物间的特征、亲疏程度和相似性,通过建立模糊等价关系对客观事物进行分类的数学方法。文章针对泸定县的14个复垦区的土地,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运用Matlab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环境分析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将GIS应用于环境评价系统,实现了GIS与评价模型的无缝集成及评价数据与相应空间实体的连接,为环境评价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2.
基于物元分析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用物元分析理论对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进行了探索.在依据不同小城镇特点,建立多因子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三个小城镇为对象进行案例研究.将物元分析法与模糊矩阵、灰色关联评价法进行比较评价,由于物元分析中的关联度引入了负数,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准确,结果说明该方法是一种科学的、简便易算且特别适合我国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矿业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城市生态学原理和研究方法,针对矿业城市———抚顺市生态环境特点,提出了能够体现矿业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主要特征的,定性、定量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等方法,建立了矿业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处于差的水平,得出由于煤矿开采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制约抚顺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子。提出了抚顺市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要以矿区土地复垦、地质灾害整治为重点,大力进行城市绿化,继续加大污染控制力度,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和空气环境质量,推行清洁生产,从而全面改善抚顺市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次采用多因子和多种数学模式,并结合本区的自然地理、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对杭州市地下水的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杭州市西湖山区的地下水质量较好,平原区水质污染较严重的可信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和BP神经网络耦合模型的建筑物震害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COMGIS(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了结合专业震害分析模型的建筑物震害评估系统,讨论了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和GIS耦合模型的多层砖房震害预测.研究表明:水平成层土地震反应分析程序SHAKE91在VB菜单下可直接调用,实现地震动影响场计算的模块化;BP神经网络应用于建筑物震害预测中,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其计算模型在系统菜单下可直接调用;系统的GIS空间分析功能可使震害预测结果与建筑物信息进行空间匹配,实现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16.
“城中村”是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乡二元体制格局和规划管理不力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城中村”改造的成功与否,与桂林市的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分析了桂林市城中村的分布、成因和人居环境改造所面临的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据此提出加强城乡结合部农村建设规划、出台相应改造的应对措施、制定“城中村”产业发展规划,以“新农村建设”为支点,加强城郊结合部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加强村民就业培训的桂林市城中村改造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土壤重金属含量在城市生态园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以合肥市大圩生态园 区为研究区,共采集75 组生态园区土壤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与手持式XRF 元素分 析仪测定了样品中重金属Pb、Cd、Cu、Cr、Zn、Mn 的含量。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大圩生态园进行生 态风险评价,并采用多元统计法、反距离权重插值方法,分析了土壤中各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和空间分 布特征。结果分析得到,研究区土壤中Cu、Cd、Mn、Zn、Pb、Cr 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93、3.55、334.35、 48.64、19.81、72.41 mg?kg-1,其中Cu、Cd、Cr 高于中国土壤背景值,土壤重金属的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平均 值低于150,属于低生态风险。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公路交通所带来的污染物对Cu、Cr、Pb 这3 种元素 影响较显著,Mn 和Zn 来源相似,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Mn、Zn 的主要富集地区为研究区的北部,Cr、 Cd 的主要富集地区均处于研究区的东南和南部,Cu 的主要富集地区为研究区的西北部与南部,Pb 的主要富 集地区处于研究区的西部和东南部。  相似文献   

18.
运用层次分析和全局主成分分析结合的综合统计评价模型(AHP-GPCA模型),以县域和流域为评价单元,以气温、降水、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冰川密度、湿地密度、湖泊率、人口密度、荒漠化率等数据为评价指标基础,基于GS/GIS对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2000年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迁进行综合评价,并探讨了研究区生态环境总体变化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2000年,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迁较为剧烈,重度—中度恶化面积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31.8%,轻度恶化面积占14.5%,好转的地区面积占13.5%,反映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总体恶化,仅有部分县域生态环境好转;依据全局主成分分析得到的三个主成分分别是荒漠化、冰川密度和NDVI,其累计贡献率超过70%,基本能够代表最初获取的8个指标;生态环境退化程度最为严重的流域主要在青藏高原腹地、柴达木盆地以及环青海湖地带,恶化最为严重的流域为格尔木地区,生态环境好转程度最大的流域为藏东南地区;青藏高原环境变迁呈现由边缘地区向腹地恶化的多层次结构,并呈现向两个极端方向发展的特征,其中生态环境转好的县域多分布在冰川较为集中的地区,反映了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2000年在冰川变迁影响下部分县域的局地气候、生态环境、水资源变化的复杂性。最后探讨了RS/GIS和AHP-GPCA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的优势,认为该方法兼顾了评估主客观权重,减少了信息重复,使结果具有直观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基于神经网络和模糊理论的电力系统动态安全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用动态安全域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用动态安全域的神经网络和模糊理论方法,构建了用于拟合动态安全域的ANN拟和器和用模糊理论在安全边界上构造一个模糊中间带的模糊识别器,并对该方法中的系统灵敏度和超平面度进行了分析。最后对4机11节点测试系统进行了仿真计算。实验表明,用神经网络拟合的动态安全域其拟和合度和精度均高于传统最小二乘法的拟合,其模糊识别器进一步减少了临界点的误判和在安全域边界上稳定和非稳定点的误判。  相似文献   

20.
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其应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标准的确定,以及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在我国的应用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应分阶段进行,并与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相结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