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挟沙力沿河宽分布的变化是造成游荡型河道主流频繁摆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掌握其变化规律是研究游荡型河流演变规律的关键.通过对游荡型河道成因及河道演变特性进行分析,结合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1954~1958年的水沙资料,考虑暴涨暴落的洪水和剧烈变化的地形条件对挟沙力分布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的二维挟沙力公式.通过实测资料检验,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良好,表明该公式可以较好地反映游荡型河道挟沙力沿河宽分布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欧美等发达国家河流治理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深刻诠释了河流系统治理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黄河水沙变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势以及重大国家战略,分析了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研究的现状与局限性,明确了新时代河道滩槽协同、上-中-下-河口联动、行洪输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治理的战略需求,进而阐述了流域系统科学及其在黄河下游河道滩槽协同治理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下游河道的特性及现状桃花峪以下为黄河的下游河段。山东高村以上为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河道宽浅,水流散乱,主流摆动不定,对防汛,灌溉引水都不利。高村以下河段,河道逐渐变窄,尤其文山以下河段两岸大堤间距过窄泄洪能力小,安全泄量只有8000m3/s左右,对防洪极为不利。下游河道从1855年改道以来,1961~1964年由于三门峡水库的汛期蓄水运用使河道冲刷外,其余年份均表现为淤积,使河床高程进一步抬高,成为一条地上悬河。黄河下游防洪是以花园口站流量22000m3/s为防御标准,经过河道调蓄作用到孙口站流量约为17000m3/s,需启用…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为强烈堆积的冲积性平原河流,自孟津出峡谷后进入平原,水势变缓,河道宽浅散乱,泥沙淤积严重.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两岸就修有堤防约束水流,使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内,河床不断抬升,成为闻名于世的地上”悬河”.一八五五年改道所形成的黄河下游现河道,上宽下窄,上陡下缓.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从1946年算起,人民治黄已近半个世纪,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筑堤修库,除害兴利,整治河道,开辟分、滞洪区.抗御了1958年花园口22300mVS的大洪水,取得了40余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决 口 的伟大成就.但泥沙淤积河床抬升的速度,不仅没有减缓,反而有增加的趋势;黄河下游的洪水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随着大堤的不断加高,防洪形势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5.
游荡型河道阻力沿河宽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阻力沿河宽分布的变化是造成游荡型河道主流频繁摆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掌握其变化规律是研究游荡型河流演变规律的关键。通过对游荡型河道成因及河道演变特性进行分析,结合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19541958年的水沙资料,考虑暴涨暴落的洪水、散体颗粒泥沙组成的床面形态以及剧烈变化的地形条件对阻力分布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的二维阻力公式。通过实测资料检验,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良好,表明该公式可以较好的反映游荡型河道阻力沿河宽分布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历史和现状,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河流动力学以及人河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黄河下游河道的兴利、除害问题,以郑汴一体化后的城市为例,建立概念性的数学模型,对黄河下游滩区防洪、减灾措施,模型关键技术等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研究河道治理和引渠设计等工程中的冲淤控制问题,根据泥沙冲淤的自组织特征,即河流所具有的冲刷与淤积间的反馈自调节机制,建立了河流网上泥沙输移的动力学模型.利用该模型通过调节输沙比例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减淤控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在清水期,干流河段的状态近似于稳态,此时可以通过调整某一支流的流量来减少下游的淤积;在由清水向浑水的过渡期,河流的冲淤状态处于瞬态,此时可以通过向位于开始淤积河段处的支流注入清水的办法,使下游河段由淤积转变为冲刷.该方法类似于近几年黄河上实施的调水调沙试验,即"大水冲刷,"但差别在于该方案是引清水,而调水调沙试验是加浑水.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不同时期的2种控制手段都能实现对下游河段的减淤增排,能够对相应的工程问题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黄河流域农业和工业的迅速发展,非法侵占河道现象严重,使河流丧失了它们的自然特征,同时人类的活动也造成了水污染、河道断流等,使与河流的自然演化息息相关的生物种类和生息繁衍的环境遭到破坏。从黄河下游河道生态系统开发与保护的角度阐述了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的自然发展理念,提出了预制管桩丁坝、堆沙筑堤、泥沙资源化、植树造林、滩区分区运用补偿政策等保护措施方案,恢复构建黄河下游生态景观河道。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河段渗漏耗水量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黄河下游"地上悬河"的特殊地貌状况,采用试验观测与数学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黄河下游河道渗漏耗水量的变化.利用竖管法现场测定河床沉积物的渗透系数,根据黄河下游各水文站1991—2005年的月、年水位资料及相应年份两岸距离黄河最近的地下水长观孔的月、年资料,以达西定律为基本数学模型,通过物理试验确定参数,分析计算了各子河段的等效渗透系数和各子河段的其他信息,计算了黄河下游河道1991—2005年的渗漏耗水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为黄河下游水量统一调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黄河泥沙问题一直是黄河治理中的难题。黄河作为多沙游荡型的典型河流,来沙量大,来水来沙与河流挟沙能力不相适应,很容易产生河道淤积或冲刷。自小浪底水库建成使用以来,下游泥沙淤积程度已得到很大改善,但黄河下游仍然处于淤积发展阶段。探讨了黄河小浪底—花园口段的河床泥沙淤积演变规律,不仅从理论上分析了黄河泥沙沿程淤积与溯源淤积模型,还对其理论解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仿真分析结果与实测的河床高程误差在10%以内。可见,所建黄河泥沙沿程淤积与溯源淤积模型对指导黄河泥沙治理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郑州中牟移民点处于黄河冲积扇平原区,地震活动水平低,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判定标准、评分标准、分级标准以及建设场地适宜性标准,判定评估区现状无地质灾害,为建设场地适宜区.该区域地层岩性以砂性土层为主,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地面不均匀沉陷和砂土液化.  相似文献   

12.
A major problem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is the insufficient incoming water and excessive sediment supply, which results in serious deposition, continuous rise of the river bed, and austere flood control situation. To understand the sediment transport regularity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and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dimentation, incoming water and sediment, and zone water diversion,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sediment suitable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has been developed. This model is first rated and verified by large quantity of observed data, and it is then used to analyze silting reduction for the lower Yellow River by Xiaolangdi Reservoir’s oper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one water diversion and channel sedimentation, and critical equilibrium of sedimentation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The threshold values of equilibrium of sedimentation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are estimated and they suggest that deposition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can be effectively reduced by the operation of regulating flow and sediment from Xiaolangdi Reservoir, water-soil conservation, and controlling water diversion along the lower Yellow River.  相似文献   

13.
1IntroductionTheYellowRiverbasin,knownasthecradleoftheChineseculture,hasalargepopulationandisrichinnaturalresources.ThisregionanditseconomicconditionshavebeenimprovedquicklysinceChina’seconomicreformandopening-up.However,thewaterresourcesandtheirenvironmentalissueshavereceivedlittleattention.Thesedi-mentconcentrationintheYellowRiverissohighthatthedepositionontheriverbedmakestheriverbedelevationhigherthanthegroundoutsidetheriverbanks,whichleadstothefamous“suspendedriver”sceneintheregion.P…  相似文献   

14.
同位素技术判定银川平原地下水补给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同位素技术研究银川平原地下水特征表明:银川平原地下水具有不同的补给模式:贺兰山洪积扇的单一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山前侧向径流补给,受补给源所限,地下水滞留时间较长,更新能力较差;引黄灌区内潜水,主要接受黄河灌溉水的入渗补给,其中青铜峡单一潜水地下水更新能力强于银川以北地区.平原深部承压水为古地质时期补给形成的“古水”,地下水交替缓慢;城市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承压水具备新老掺和及现代水的特征,开采层接受上覆含水层的越流补给,承压水地下水流速自开采区边缘向开采中心增快.  相似文献   

15.
Based on the data of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and channel sedimentation in various grain size fractions in the period of 1962―198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nel sedimentation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and sediment input has been plotted with respect to each grain size fraction. Several fill-scour thresholds in sediment input have been identified from these graphs. It was found that the fill-scour threshold in sediment inpu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in fraction grain siz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  相似文献   

16.
河南西峡晚白垩世盆地的沉积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西峡盆地晚白垩世地层沉积特征的观察研究 ,分析了其形成环境和盆地充填演化历史 .根据古水流特征 ,认为西峡盆地北部边界断层以北是主要物源区 ,南部物源区是次要物源区 ,由北向南依次展布为冲积扇体系、辫状河体系和曲流河体系 ,整个盆地为不对称充填 ,是典型的雁行式排列的走滑引张盆地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7.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在新的水沙和河床边界条件下,现有河道整治工程具有不适应性并存在问题,应对现有工程布局提出改造方案,并提出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黄河郑州段种植500 m宽防浪林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防洪及环境影响评价出发,探讨了黄河郑州河段种植500m宽防浪林的可行性.在郑州河段加宽种植500m宽防浪林,会造成该河段水位有所抬高,但对防洪基本无影响,防浪林可有效消除风浪爬高,将成为黄河抗洪抢险的重要取材基地,对改善沿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可增加郑州市森林覆盖面积,美化和改善了生活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黄河下游的河型分类,计算并统计了黄河下游冲淤标准化输沙平衡数,采用集合数学方法,研究了弯曲河型和游荡河型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冲淤标准化输沙平衡程度数方面,弯曲河型是游荡型的真子集,游荡河型包含弯曲河型,弯曲河型与游荡河型的重叠部分建议归为弯曲河型,游荡河型比弯曲河型多了些数值较大的冲淤标准化输沙平衡程度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