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窗》2016,(4)
随着《意见》的颁布,街区开放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公共空间优化、人居模式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文章针对我国目前街区规划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积累性创造、场所营造、新旧融合、生态自治、微空间再造、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策略,对于未来开放街区制的城市框架建构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门窗》2016,(5)
随着《意见》的颁布,街区开放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公共空间优化、人居模式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文章针对我国目前街区规划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积累性创造、场所营造、新旧融合、生态自治、微空间再造、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策略,对于未来开放街区制的城市框架建构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陈舒熳 《城市建筑》2022,(1):131-133
本文以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中华老字号和人气网红店两类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从土地利用、交通网络、服务设施三个方面,探讨两类文化产业的分布差异及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作用,旨在促进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盛行的大规模高层建筑开发开始摧毁厦门老城区的特征和结构。本文基于城市形态学的方法,研究厦门营平片区九条巷街区。从城市形态学的街道系统和建筑类型两个角度剖析九条巷街区的历史空间形态和演变,发现并挖掘九条巷街区城市形态演变的背后隐藏着的社会逻辑因素。进而对营平片区新一轮的旧城更新与改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苏豫  蔡钰  韩洁 《城市建筑》2023,(17):21-26
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验经济逐渐成为大热趋势,消费模式也从“物质需求”转向“心理需求”,对于空间的更新改造转入“以人为本”的优质提升阶段。文章以厦门市中山路历史街区为例,选取其中三条典型街道,通过构建空间品质评价体系,探究体验要素和体验媒介两方面的相关性,得出影响不同体验维度的物质要素,探索以“体验”设计催生新价值的主题街区打造策略、地域特色营造策略、视觉层次丰富策略、场所空间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存量更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品质的优化和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借助扬·盖尔的PSPL调研法,对城市老旧街道的公共空间品质建立评估标准,并以温州城西历史街区内的主要街巷为例,对其公共空间物质性及使用人群的行为特征进行调研分析,发现街区存在街区品质下降、文化发展乏力、活力发展不均和人群满意度分化等问题,并基于现状提出街道优化的策略性建议,为街区的更新和相关研究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研究应用空间句法考察了曼哈顿城市形态演变及曼哈顿街区合并对城市局部及整体城市形态的影响,以探讨其背后反映的城市形态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认为,曼哈顿城市形态具有弹性特征,使其在因街区合并等带来的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保持了较高的可达性,同时形成了具有多中心性及多样性的城市形态。不同功能合并街区呈现的差异化空间形态表明,城市形态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研究对中国高密度紧凑城市中的物质空间形态规划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梳理维思平建筑设计事务所开放街区相关理念及对其一系列相关实践作品的评析,揭示了在我国当前封闭式大街区背景下维思平建筑事务所对于中国城市问题的思考以及当前我国开放街区实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街区入口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城市公共空间与街区内部进行联系的重要节点。文章试图通过运用城市设计中定量分析的两种方法——空间句法以及SD法相结合,对南昌市西湖区广润门街区入口空间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着重从下湾街社区入口空间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陈俊璋 《城市住宅》2022,29(3):94-97
为推动翠微村历史街区经济发展,提高翠微村村民的归属感、号召力和凝聚力,采用空间句法理论中的轴线和视域分析法,分析翠微村历史街区的街道尺度、空间结构、功能特征街道,得出全局整合度、局部整合度、拓扑深度、可理解度、协同度等指标结果,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应充分利用村落现有资源,打造珠海特色文化旅游和传统商业街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近年来私家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建设初未规划停车空间的老旧小区不得不牺牲小区的道路空间、公共绿化、广场空间来满足停车需求,导致小区内交通拥堵、秩序混乱、安全性差、公共空间被严重侵占,甚至影响到街区。针对西安市老旧小区的交通空间问题,本文引入街区融合“共建、共享”理念,提出老旧小区交通空间整合更新技术框架与策略。并以西安市十六街坊为更新案例,应用该技术框架与更新策略,基于动态和静态交通空间的现状分析,分别从总体动态交通组织、路网结构、人车流线组织三方面提出动态交通空间优化措施;静态交通空间采用集中停车满足近期和远期需求总量并腾出被原有停车侵占空间的优化措施,达到提升小区居住空间环境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胡楠  魏晓芳 《小城镇建设》2013,(10):90-97,104
重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空间环境品质的有效保护、提升与更新对于体现山地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价值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提出空间环境品质影响要素的分析是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的关键所在;并根据现今重庆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环境品质的现状问题,找出具有针对性的主导影响要素,将其进行归纳与整理,尝试建立一套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环境品质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最后重点根据重庆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环境的实际情况,对各类影响要素的品质综合整治方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灾害频发成为严峻的城市问题,增强城市灾害应对能力,推动韧性城市建设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街区是城市系统的基本单元,开放空间是街区规划设计中重要元素。街区中尺度适宜,满足韧性城市要求的开放空间能够提升城市灾害应对能力。文章以韧性城市视角下街区开放空间规划,基于人性化原则、综合防灾减灾原则和恢复力形成原则三个方面,提出防洪韧性策略、消防韧性策略、防震减灾韧性策略和社区安全韧性策略四个方面规划策略,进而推动街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把“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概念来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尤其在目前中国。 街区和街道不同 街区考虑人的存在和人的行为, 人对街道空间的使用, 以及街道对人反过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孙丽平 《山西建筑》2003,29(7):13-14
以山西省尚存的部分传统商业街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其街道空间独有的特色 ,山西的传统商业街魅力无穷 ,是由其特定的经济、文化、地理以及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陈静  王晓轩  曾琼 《城市住宅》2021,28(1):138-139
街道不仅是城市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城市文化形象的代言,更是小城市经济活动的核心交易场所.街道在小城市行为状态和空间组织结构中占据重要分量,其空间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城市的生活形态和健康水平.安全、舒适、绿色、环保的慢行街道体系是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的直观呈现,因此,为提升小城市街道品质,基于多种形式的品质测度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城市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模式转型,愈来愈多的国内学者开始重视并持续深入地对城市形态、城市微气候以及两者之间相关性展开研究。文章针对城市形态和城市微气候在尺度、维度和度量以及目标上展开讨论,并探讨街道峡谷和街区层峡的城市形态与微气候之间的相关性。基于微气候定量分析的方法,能够增强城市设计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提升其专业地位。另外,微气候分析及相关性研究能减少城市设计预期的不确定性并提高城市建成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interview, three scholars discussed the problems in China’s urban renewal practice in the Internet Era and the context of inventory development. They first reviewed the factors that impac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ty of urban space, and pointed out that urban renewals should not neglect the social, cultural, artistic, historical, and ecological qualities of space. They then underscored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will be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terest in the field of urban renewal. They noted that, under the impact of “attention economy” and ”online influence,” urban spatial construction across Chinese cities would be homogenized, compromising the diversity of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Nonetheless, urban planners and designers can leverage the online platforms as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resourc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ties, and to foster new urban development paradigms. In addition, the scholars believed that the public should have a greater discourse power in urban renewals, which requires the the promotion of Community Co-building Initiative, and designers’ efforts in promoting related research and education programs. In the end, they discussed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sites, including the outdated urban governance methods, flawed urban development institution, and the lack of funds due to the slowdown of economic growth. They also encouraged designers to respond to these challenges with long-term, proactive, and innovative perspectives, truly meeting citizens’ daily needs, improving urban governance methods, optimizing urban renewal mechanisms, and impelling the growth of local ec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