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深刻把握城市数字化系统内部耦合协调机制,是数字中国战略下激发长三角城市群数字活力、提升数字经济竞争力的核心问题。文章以长三角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引力模型,对城市数字化建设和数字经济耦合协调空间状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区域数字化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一超多强”、阶梯式发展,以上海市为中心带动周边地区辐射状发展;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地区耦合协调度较高,表明系统结构发展平衡有序,而安徽省内城市发展存在落差,相比其他城市差距较大;长三角地区空间集聚特征较明显,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局部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城市群之间已形成良好的闭合网络结构,且无锡和苏州空间城市联系引力最强。  相似文献   

2.
研究长三角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对于促进区域一体化以及制定各市的发展规划有着重大意义。利用长三角16个城市和东部21个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统计数据,采用改进的象限图方法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长三角格局。研究发现:省际尺度上两者关系的地域差异并不明显,仅存在南北翼的微弱差异。此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格局存在马太效应。长三角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进程,依据客观的发展规律,研究两者适度不协调的合理性,制定两者协调发展的合理规划。  相似文献   

3.
以投入-产出视角构建区域建筑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耦合系统测度体系,基于2009—2017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量化分析区域建筑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建筑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两者在研究期内同步增长,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差异特征;200...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1,(1)
在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机理基础上,构建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对2017年全国30个省(市、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创新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分析两者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和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典型的南北分布差异,区域创新发展则呈现出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递减的格局趋势。两者耦合度介于0.446~1.000之间,具有一定的耦合水平;协调水平介于0.288~0.619之间,整体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全局Moran'I指数值为0.185,耦合协调度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局部自相关结果来看,未出现"低-高"和"高-低"区域,且大部分地区呈现出不显著性空间关联特征。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探究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对于实现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马尔可夫链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水平、时空分异格局、空间动态演进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均有提升,且具备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2)2009—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指数有所提升,总体水平由初级协调转至中级协调,且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热点区以上海市为中心扩散,冷点区集中在皖北地区,高水平协同发展地区自身锁定效应明显,且对低水平协同城市存在正向溢出效应;(3)基础设施建设、消费水平、政府调控和对外开放共同驱动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且各影响系数存在空间差异。以上结果表明,探索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能为长三角城市群有关部门推进二者协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着力点之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迎来了新的重要窗口期.这对长三角港口一体化也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  相似文献   

7.
测算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度是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文章利用长三角地区2007—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产业-人口-空间综合指标体系,对长三角三省一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一、时间上,2007—2018长三角综合发展水平在波动中不断提升,各系统呈现不同发展态势,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实现从低度耦合协调阶段跨入中级耦合协调阶段;二、空间上,各省市耦合协调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了以江苏领跑,协同上海和浙江带动安徽快速发展的格局.最后,文章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双循环”新格局下,创新产业体系的构建完善是我国培育和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文章基于“场所空间”与“流动空间”的视角,从创新投入与创新链要素空间分布、创新企业联系网络与创新要素空间变迁等方面对我国创新产业体系布局的总体特征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并且,根据新格局下的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创新一体化市场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等要求,提出新格局下创新产业空间治理的建议,即推动区域创新空间协调发展,促进创新要素有序转移;以城市群与都市圈为核心载体,推动创新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建立完善创新型城镇化体系,实现创新要素流动的分层有序组织;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提升创新要素吸引力。  相似文献   

9.
梁晨  曾坚  丁锶湲 《室内设计》2022,(3):112-118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耦合协调 机制,分别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 价模型、耦合协调度与相对发展度模型解析了 2011—2019年福建省9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 耦合协调过程与时空演进规律。结果表明:一、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通过复杂的耦合协调机 制共同构成人居环境可持续系统,其演进具有 整体性、阶段性和连锁性。研究期内生态文明 建设与城市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显著, 虽然二者关联性已达高位,但协调度仍有较大 提升空间;二、各市生态文明建设普遍同步或超 前于城市化,省域南北两翼城市化水平滞后是制 约系统耦合协调的主要短板,相对发展度在中 后期出现良性收敛趋势,但耦合协调演进表现 出一定波动性;三、耦合协调的空间格局演进具 有阶段性、传导性和全局性特征。区域经历了复杂的空间组织重构,呈现出沿海带动内陆、中轴辐射两翼的“T”字型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城际高铁通行时长、班次数据、人口流动数据,利用平均旅行时长、社会网络分析研究高铁对区域可达性和空间联系格局演变的影响,发现:(1)高铁推动各大中小城市均衡地接入长三角高铁网络,区域可达性整体水平提升了50%,但过长的途外附属时间使得未开通高铁的城市、中小城市在区域可达性格局中处于劣势。(2)高铁推动了长三角空间联系格局的非均衡演变,在中心辐射型高铁网络的带动下,人口趋于向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中心城市流动,与周边地区形成同城化的核心边缘模式,而未开通高铁的城市与外围城市在空间联系格局中面临着要素流失的困境。(3)总结了高铁影响区域发展的作用路径,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科学评估与优化长三角一体化格局,对于探索新时代区域发展范式、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也对其它区域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研究应用人群活动、企业关联等新数据与区域空间组织规律分析等新技术,系统搭建从理论研究到关键网络解析技术的评估体系,构建应用导向的空间优化关键技术框架,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科学评估与空间优化的研究集成。一方面,重点聚焦区域一体化研究的科学范式和量化方法,提炼形成基于长三角又超越长三角、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区域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聚焦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组织规律与空间优化方法,使经济、社会、环境与空间发展相匹配、相适应。最终形成长三角“城市群—都市圈—城市”三个层次的系列研究成果,有力支撑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与研究,积极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20,(1)
崇左市拥有11个对外开放口岸,具备发展口岸经济的先天优势。发展口岸经济同样需要腹地城市经济的大力支撑,口岸经济与腹地城市经济应走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即耦合协调发展。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崇左市口岸经济和腹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具体的测度和评价,发现近年来二者协调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但腹地城市经济现已落后于口岸经济的发展。提出崇左市要在口岸经济发展目标的指引下,调整全市的产业经济结构,使全市产业发展充分对接口岸经济,形成口岸与城市耦合协调发展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3.
高岩  程茂吉 《规划师》2013,29(5):47-50
目前,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城市相邻地区的区域合作日益加强。作为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南京迫切需要拓展发展腹地,通过与毗邻地区的联动发展来提高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和影响力,其与镇江的一体化发展将对提升长三角核心区的整体实力发挥重要作用。在《宁镇扬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的指导下,宁镇相邻地区规划成为实现区域共建、谋求同城效应、迎接同城时代的基础和前提。规划按照区域空间整体谋划、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整体塑造、空间效率整体提升的要求,明确总体空间发展格局,科学进行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设施建设等布局规划,以期为城市相邻地区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三大核心观点:①区域联盟发展决定了各个城市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发展前景;②全球化的世界中各个城市的世界地位取决于城市区域的发展基础;③只有通过区域和谐联动才有单个城市的科学发展.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规模和等级结构与功能与空间结构的定量解读,特别是对长三角城市群边界、重心、结构的20年演变分析,得出"长三角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与趋势都体现出一种行政区经济影响在空间结构上的反映"的基本判断:继而展开对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事件性统计分析,并指出2010上海世博会应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首要因素:最后提出从行政经济走向城市群经济,是长三角发展的破题之作,也是区域未来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核心诉求,联盟、创新与转型将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未来成长为Global Region 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从国家财政制度创新角度,分析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提出通过推进长三角财政制度创新来促进经济一体化的新思路:经济一体化应与财政制度创新同步;“区域公共产品”需由各地区财政共同投资,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和推进必须依靠财政手段,以此才能尽快实现长三角城市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工业建筑》2021,51(5):173-180
在构建建筑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我国各省份为研究单元,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算我国各省建筑业与区域经济间的耦合协调度,并结合ArcGIS 10.5对我国各省建筑业与区域经济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时空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11—2017年间,我国建筑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总体上可划分为3大类型,区域间差异显著,区域经济发展滞后型省份数量较多。建筑业综合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省间发展不均衡,区域极化效应明显,总体上呈现出沿海省份高于内陆省份的空间格局特征;建筑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度省间存在一定差异,处于"多极"向"面状"发展阶段,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整体上,建筑业与区域经济间的耦合协调度处于中级协调水平,总体协同发展效应有增强趋势,空间分布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张莉  郭枫 《城市规划》2011,35(10):51-54,66
德阳市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灾区,也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地区。如何协调城市长远发展与应急重建的关系,是德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一主题,项目组设计了灾后重建与发展规划相结合、区域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与总体城市设计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在成德绵区域一体化发展、构筑市域安全发展格局、打造城市弹性发展空间、重建期建设规划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当前城镇化研究关注的重点已从城镇化数量转变为城镇化质量,国内也有较多研究对城镇化过程中的生产要素利用效率进行了探讨,但综合两者对城镇化发展绩效进行解读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以长三角41市2010—2018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构建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其城镇化质量,并利用DEA模型探究其历年的城镇化效率,从质量和效率两个视角解读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绩效,进而探讨其空间格局演进特征。结果表明:总体来看,长三角各市的城镇化质量呈上升趋势,但三个维度的城镇化质量演进趋势存在差异,而各市的城镇化效率在整体上提升幅度不明显。从质量与效率分析结果看,长三角城镇化质量较低地区还有较多的规模效率潜力有待挖掘,而城镇化质量较高地区须重视推进技术效率;综合来看,长三角城镇化发展绩效总体上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集聚态势,且城镇化效率对城镇化质量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有助于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下的城镇化本质,进而指导未来区域层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及相关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研究,从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和引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出发,将上海置于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发展中,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基本特征和总体演化规律,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内外部发展条件的分析,提出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定位,并从全球化进程、区域一体化、差异化发展战略、城镇空间格局、世界级城市群以及区域管治策略等方面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具体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与大都市圈圈层重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内部差异、迁移人口、体系特征等方面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选取9个变量,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分析长三角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因子分析结果显示,9个变量最后形成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和中心城市集聚水平因子.各市距上海的距离与其城市化水平呈反比,各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城市化水平呈正比,而各市中心城市的人口与经济的集聚程度对其城市化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最后依据区域经济发展联系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三层三圈"的长三角大都市圈空间布局设想、长三角大都市圈内部空间格局优化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