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开汉 《福建建材》2022,(11):37-40
各地对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投入越来越大,如何协调风景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建设和村庄生产生活三者的关系是风景区保护和开发的重点。以霞浦县东冲半岛风景名胜区大京景区为例,通过对风景区和村庄现状所面临的问题分析,提出了景村融合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崂山风景区内的北宅街道办事处村庄发展现状、特点,探讨切实可行的风景名胜区村庄发展与景区保护协调之路,提出规划控制、产业支撑、政策保障3条规划对策,为同类型的村庄居民点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理念以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为核心,对景城融合型风景名胜区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景城融合型风景名胜区与城市型风景名胜区的关系,分析景城融合型风景名胜区的特点;其次归纳了生态文明理念下景城融合型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策略;最后以厦门东坪山片区为例,探讨生态文明理念下景城融合型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的编制思路与方法,包括生态保护筑根本、景城多维融合、景村共享共荣等,以期实现生态公正、人与自然有机协调、增进居民福祉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是一类对保护与发展协调要求特别高、矛盾问题特别典型的风景名胜区。本文通过对具有世界遗产价值的四川省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剖析,提出了这类风景名胜区规划应遵循保护遗产、景城共荣的协调发展理念,可以应用明确景城职能分工、推动旅游融合发展、以"内外总体平衡"推进居民社会调控、引导外围保护地带发展、以"多规合一"加强规划管控等10个方面的规划方法,破解景城协调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7,(Z1)
风景名胜区中的村庄是我国风景区特别而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村庄的发展既依托于风景区的发展,又给风景区的资源保护和利用带来了压力。随着风景区的旅游发展,风景区内的村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文章从与风景区的协调关系入手分析这些村庄的发展潜力,从而对其发展定位、用地功能、空间结构、设施布局和游线组织等进行模式总结,并以天台山风景名胜区琼台桐柏景区桐宫秀色区块规划为例,探索了风景区村庄与一般村庄在规划模式上的不同,以期为相关的规划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章提出景区式美丽乡村的概念,定义其为村庄自身紧邻大型风景区,享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与旅游资源的美丽乡村,探讨了景区式美丽乡村"政府牵头、景村联动、市场运作"的建设模式,总结了"借力景区、支撑景区、添彩景区"的规划策略,并结合三亚南山村景区式美丽乡村的规划实践,提出"景村融合、景村互补、景村一体、景村协作"的规划理念,以及与主景区错位发展,注重平衡旅游服务与村民生活,注重政府、村集体、企业协调运营的规划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风景名胜区拥有大面积的乡村地域,是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敏感且重要的部分。受景区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省级生态红线、水源保护地等多重生态要素制约,乡村社区人口正增长与允许建设量零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风景名胜区乡村在乡土风貌、文化资源、旅游服务等方面有重要价值,寻求乡村发展与景区保护之间的平衡,成为全域旅游时代景区旅游产品供给侧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青岛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例,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景村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旅游业日趋成熟的发展,景区周边的乡村依托景区地核吸引力发展成为旅游接待村,已成为景村共融性发展的新趋势。景区依托型旅游接待村的萌生,为景区的旅游接待设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以宝山风景名胜区上湖旅游村的规划为例,探讨在村庄规划中如何在满足景区需求的同时,发展自身的特色乡村旅游。上湖村是依托宝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典型景区依托型旅游接待村,其主要功能为缓解旅游景区的接待设施压力;同时通过充分地保护和利用乡村自身的自然、人文资源,既能够提供更高品质的接待服务环境,又能够吸引游客停留观光,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规划设计遵循生态原则、人性化原则、可持续原则,从场地现状自然条件出发,合理布局,通过客源界定、文化挖掘、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产业转型、活动策划等方面研究,明确村庄的功能分区、规划布局、交通组织、绿化完善、设施建设等专项内容,进一步提出旅游接待村产业转型策略及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发展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景村协同”是景区周边拥有旅游资源的村庄振兴转型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宜兴市太华镇乾元村村庄规划为例,从功能联动、土地盘整、空间互应、产业互兴和配套共享的五大策略,对景村协同理念下的村庄振兴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实现“以景带村、以村补景、景村协同”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城市边缘风景名胜区规划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缘风景名胜区是指位于城市边缘的风景名胜区,它是属于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中地理区位比较特殊的一类,属于城市边缘区绿地空间的一种。城缘风景名胜区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联系密切,它的开发管理与城市生活、城市的开发建设以及城市中其它行业部门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进入21世纪,面对现代旅游的冲击,城缘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如何协调这种矛盾,如何建设既与城市总体环境相融,又充分满足游人需求的高质量的城缘风景名胜区,是长期以来各方面专家、学者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转型背景下的太湖风景名胜区经济发展引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期,将对风景名胜区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研究长三角经济腹地由多个景区组成的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经济转型路径更具有代表性与现实意义。首先论述了区域发展转型的新趋势及转型背景下太湖风景名胜区经济发展中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路;其次,针对区内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各景区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方向及产业空间布局引导等方面的内容;最后,提出促进太湖风景名胜区经济合理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新平 《中外建筑》2009,(3):112-114
本文根据风景名胜区和景区村民现状,分析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与矛盾,提出在风景名胜区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路,达到构筑和谐景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风景名胜区用地协调规划的基本内涵,探索了当前风景名胜区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定用地分类导则、建构动态规划体系以及健全管理体制三方面,提出了风景区用地协调规划的完善与发展建议,以有效利用风景区土地,切实保护风景资源。  相似文献   

14.
以地处闽南的漳州市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为案例,运用GIS技术手段,关注漳州的生态脆弱区域,分析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价值、休闲游憩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诸要素在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满足人们休闲游憩要求、延续地域文脉及保护历史遗产等方面的作用,提出构筑市域风景名胜区体系,达到自然、社会和经济和谐发展的目标.规划在整合市域现有及潜在的风景资源和全面保护的基础上,确定风景名胜区体系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发展模式,注重区域的统筹协作及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在较为宏观的视角下构建市域生态网络,使设立的风景名胜区成为市域生态保护的重要节点.规划完善了各风景区之间的交通布局,将游憩体系与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对于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构建模式、风景资源利用的侧重点和开发时序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景区内基础设施不足、接待能力弱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景区内村庄“脏、乱、差”现象严重影响景区的整体景观质量,本文以天台山国清寺景区村庄整治为例,提出以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为切入点,将其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村庄,这样既缓解景区的接待压力,又能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实现人与景区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6.
李振鹏  张文 《中国园林》2008,24(2):71-75
城市边缘区风景名胜区作为城市近郊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地带,是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之间矛盾较为突出的区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领域,处理好这对矛盾对促进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的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论述了城市边缘区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生态特征,深入分析了存在的景观生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对我国城市边缘区风景名胜区的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军 《中国园林》2012,28(9):19-24
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规划发展的一个新兴技术方法,反映了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时发展需求。风景名胜区管理以资源保护为最终目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风景区控规与城市控规相比应当有不同的出发点和控制方法。从风景区控规控制体系的建构逻辑和技术框架入手,通过对天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佛陇景区规划实践的总结,阐述了以游憩行为和空间管制为控制基本要素的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目标、编制特点、技术路线、指标体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与风景名胜区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其原因是多方利益难以平衡,难以定义风景名胜区内部和外部的产权,并且不能正确处理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导致保护与发展不平衡。城景过渡空间是解决城市与风景名胜区矛盾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而关键的作用。通过对城景过渡空间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掌握其设计方法和特点,从而为实现城景一体化提出更科学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原居民点转型途径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刘西 《规划师》2008,24(9):42-44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原居民点的社会问题十分复杂,对景区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影响较大,其根源在于风景名胜区内多种有机关系的割裂。通过整合调控的途径,对东湖风景名胜区内原居民点的物质空间形态、管理体制及社会组织结构等进行整合、协调,以解决景区内原居民点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秦皇岛北戴河风景名胜区滨海四大景区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对立关系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滨海四大景区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协调策略,从而保证"城""景"空间关系的协调,促进城市型景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