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储层含油饱和度测试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油源、油气成藏动力、储层物性及含油性分析,明确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2油藏低含油饱和度的成因机理。研究表明:研究区长2储层远离下部长7烃源岩生烃中心,油源不足是姬塬地区长2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根本原因;由于长2油藏构造幅度低,油气运移的动力较小,而且长2储层中束缚水饱和度较高,油气难以驱替,从而使得长2油藏含油饱和度低;此外,长2储层较强的非均质性,也是长2油藏低含油饱和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了落实玛湖凹陷斜坡区YB4井区百口泉组低饱和度油藏的形成机制,为油气勘探工作奠定基础,在油藏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百口泉组储层物性、构造特征、构造发育史、油源供应以及隔夹层发育特征对含油饱和度的影响,归纳总结了研究区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YB4井区百口泉组低饱和度油藏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储层物性差、构造平缓、油源不足、构造反转以及隔夹层发育等5个因素,前3个因素为主控因素,构造反转及隔夹层发育进一步加剧了百口泉组油藏含油饱和度的下降;油源不足为客观油藏地质背景,构造和储层是玛湖凹陷YB4井区油气聚集的两大主控因素,有利沉积相带和继承性发育的局部高点同时满足的区域,其油气充注程度相对较高,是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的有利方向。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勘探开发的深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工河组油藏原始含油饱和度研究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漆万珍 《吐哈油气》2006,11(4):301-307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火焰山逆掩构造带火焰山断裂上下盘中下侏罗统发现多个油藏,产层普遍为油水同出,油藏多为低幅度、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其中下侏罗统三工河组油藏最为典型。火焰山构造三工河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圈闭幅度小,油气聚集驱动压力小;储层物性差,细毛细管孔隙体积大,孔隙结构复杂,油驱替地层水的程度低,地层条件下可动油水共存;微孔隙发育,泥质呈分散状,束缚水含量高。探讨油水同产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形成机理对这类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水西沟群普遍发育低饱和度油藏,平面上多集中在台北凹陷正向构造,纵向上主要赋存于西山窑组和三工河组。研究区低饱和度油藏基本特征为含油饱和度低、储集层物性差、自然产能低、储集层改造后高产、长期油水同出。为了解该类油藏成因,基于储集层、构造、成藏演化与含油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储集层和构造是影响油藏含油饱和度的主要因素,一是压实减孔、细孔微喉造成油气充注不彻底,导致低含油饱和度;二是夹层或遮挡层的存在,油气藏被分割,阻碍了油气纵向调整;三是低幅度构造成藏动力不足,影响含油饱和度;四是后期构造活动对古油藏的调整破坏导致含油饱和度低。综合分析认为,台北凹陷水西沟群低饱和度油藏剩余资源量大,是吐哈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储集层甜点与继承性正向构造叠合区,是寻找相对高含油饱和度油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5.
借助地震、试油、测井和岩心等资料,对陆梁油田陆9井区呼一段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特征展开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油藏具有低幅度、多层系叠合、一砂一藏和边底水活跃的特点,其分布受到构造和岩性的控制,普遍存在较宽的油水过渡带。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成藏位置远离生烃中心,成藏过程较为复杂,导致圈闭内油水未能充分分异,是造成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重要原因。此外,较低的构造幅度、黏土矿物在储集层中的广泛分布以及储集层内高束缚水饱和度等因素也是导致油气对孔隙水驱替不充分、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根据大量钻井、录井、测井及试油试采资料,在油藏地质特征综合研究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志丹西区长3油藏的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3油藏属于典型的构造-岩性复合油藏,沉积相带、储层物性、鼻状构造等因素对其油气的分布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区内长3油层组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分流河道及河口坝主体发育区内砂体厚、规模大、岩性均匀,是优质储层发育及油气富集成藏的主要区带;砂岩储层物性越好,含油级别及饱和度越高;鼻状构造对物性相对较好的储层的油气分布影响较大,表现在构造高部位含油性好,构造低部位含油性变差或不含油,对物性差的储层的油气分布影响减弱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针对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八道湾组油藏前期成因研究缺乏储层物性、隔夹层对含油饱和度低的影响,从孔隙结构、储层物性及非均质隔夹层等方面开展了油藏低饱和度成因分析,剖析了构造幅度对油水分异、储层物性对油水同产区厚度、隔夹层对含油饱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孔隙结构差造成储层油水分异不明显、油水置换不完全是八道湾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主要原因;②储层低孔隙度与渗透率的物性特征导致油水同产厚度较大是八道湾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次要原因;③由于八道湾组并没有形成区域性的、连续的隔夹层,因此,隔夹层对八道湾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将为八道湾组的高效开发提供依据,加快探勘开发进程。  相似文献   

8.
疙瘩台—红台构造带紧邻小草湖洼陷生烃中心,随着勘探研究的不断深入,目标层系由中侏罗统三间房组、七克台组向西山窑组拓展。研究表明,红台地区西山窑组油藏为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红台地区西山窑组低饱和度油藏主要为发育在构造背景上的构造—岩性复合型油藏。晚燕山期古构造控制了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优势路径和方向,北东向逆冲推覆断层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另研究表明,造成红台地区西山窑组油藏含油饱和度低的主要因素为储层致密所致,孔喉半径小,排驱压力大是形成低饱和度油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马坊-红井子地区长9油层组的储层属于低孔、低-特低渗储层。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含量较低,以绿泥石粘土矿物和硅质、浊沸石胶结为主,剩余原生粒间孔和次生溶孔是储层主要的储存空间类型;综合储层沉积相类型、砂层厚度、物性、含油饱和度以及孔隙类型分类结果,将马坊-红井子地区长9油层组的储层分为5种类型,各类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砂体展布的控制,大部分属于Ⅰ、Ⅱ类有利储层。马坊-红井子地区长9油层组油藏分布受岩性和构造双重控制,建立了研究区油藏2种成藏模式类型:岩性油藏和构造油藏两种类型,构造油藏可进一步分为小幅背斜构造油藏、断层构造油藏和复合构造油藏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红河油田长9储层在近年的注水开发过程中显示出较为突出的低孔、特低渗–低渗储层特点,注水效果差、采出程度较低,因此有必要进行原始含油饱和度、油气微观富集规律的再认识。通过压汞、相渗及核磁共振、密闭取心等资料的分析,对长9储层的含油性及含油饱和度展开值域探讨。综合研究表明,红河油田储层含油性受控于物性,油气未饱和充注,考虑核磁测井解释可动水饱和度及生产产水情况,将长9有效储层原始含油饱和度值域确定为25%~45%。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成藏特征与勘探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起区顺9井在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中-下段储盖组合中发现轻质油藏,与柯坪塔格组上段(柯上段)油气性质存在较大差异。为进一步明确研究区志留系油气成藏特征,利用顺9井区钻井获得的原油和含油砂岩开展柯上段与下段可动烃地化特征、储层沥青和流体包裹体特征的对比研究。柯下段原油样品和含油砂岩抽提物均具有较高的饱和烃含量和较低的沥青质含量,而柯上段不同样品间存在差异。柯上段与柯下段具有相似的正构烷烃和甾、萜烷分布特征以及碳同位素组成。25-降藿烷系列化合物仅在柯上段样品中有检出。两个含油层段均可见储层沥青,但赋存及光性特征存在差异。两个含油层段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相似,油包裹体宿主矿物、荧光特征及均一温度分布具有一致性。结合构造演化史和钻井实际情况分析认为,研究区柯上段与柯下段主要经历了一致的一期油气成藏过程,保存条件不同造成油藏差异改造破坏,形成了两个含油层段现今油气性质的差异。柯下段保存条件优于上段,顺9井柯下段轻质油藏可能是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形成的古老原生油气藏。寻找保存条件好的原生油藏仍然是研究区志留系勘探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2.
利用岩心、测井、录井、有机地球化学及试油生产资料,从烃源条件、储集条件、盖层条件、源储接触关系4个方面,分析了红河油田延长组长8_1亚油层组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区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主力烃源岩为长7底部张家滩页岩,有机质类型以I型为主,TOC为15%左右,分布范围广,为油藏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及运移动力。研究区长8_1储层属低孔、超低渗储层,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微裂缝的改造作用共同控制储层物性,进而影响含油性。长7中上部厚层泥岩形成物性与超压封闭盖层,为油藏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长7底部张家滩页岩与长81储层直接大面积接触、"面状"供烃,是长8_1油气富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长2低电阻率油藏属非常规油气藏,识别和开发难度大,该类油气藏在鄂尔多斯盆地分布广泛。在长2低阻油藏成藏地质特征分析基础上,开展了长2低阻油藏成因分析,探索了低阻油层识别方法。研究认为:1)长2低阻油藏成藏有利区受纵向远源运移,有利沉积相带和鼻状微构造影响,同时储盖组合控制油气富集;2)远源运移造成油藏呈低含油饱和度、高矿化度地层水特征,低幅度微弱构造使油藏油水无明显边界,沉积作用、成岩作用使储层孔隙结构变差;3)研究区长2低阻油层识别方法分为4种,邻井对比定性评价法、自然电位差值法、可动水分析法和交会图法等方法识别低阻油层效果较好。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长2低电阻率非常规油藏识别评价及及有利区预测具有一定的方法指导意义,同时对鄂尔多斯盆地长2非常规油气的增储开发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可动水饱和度预测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气井产水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准确预测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不同储层的产水特征,应用核磁共振结合离心的方法测试了大量岩样的可动水饱和度,并将测试结果引入到常规测井数据解释中,形成了可动水饱和度的常规测井解释方法。在分析储层可动水饱和度与气井产水特征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绘制出了目标区块可动水饱和度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广安须家河组四段和合川须二段储层比广安须六段储层可动水饱和度高;储层可动水饱和度与气井产水特征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可动水饱和度越高,储层产水越严重,应用可动水饱和度能有效预测储层产水特征;广安2井区须六段储层中南部可动水饱和度较低,为低产水风险区;广安106井区须四段中部储层可动水饱和度较低,为8%~10%,属较低产水区,西南和东南两翼可动水饱和度高,产水风险较大。该研究成果对于井位优选、降低气井产水风险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发育多个大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油气藏类型丰富。近年来,在油田成熟主力层系扩边扩块的同时,综合运用钻井、地震和测试化验等资料,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在主力油层以下发现了红台、鄯善西山窑组等两个5 000万吨级储量规模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具有储层低孔特低渗、含油饱和度低、常规试油试采油气产量低且油水同出或不出液等特点。综合研究表明,台北凹陷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成因机制受油源条件、储层低孔特低渗、油气调整、构造幅度低等影响,近油源、储层"甜点"、古构造背景、保存条件好等是低含油饱和度油藏规模富集的主要原因。水平井钻探与体积压裂储层工艺改造是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有效动用的工程配套技术。地质、地球物理及工程技术等相结合,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勘探技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岩心观察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开展了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中浅层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储层特征研究,探讨了强非均质储层对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成藏的影响。研究认为:1)玛西斜坡中浅层侏罗系八道湾组为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产出品质较好的轻质油,油藏具有低含油、高含水特征;2)储层普遍含砾,以砾岩、砂砾岩等粗岩性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粒内溶孔,储层孔隙发育差,连通性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层非均质强,低含油饱和度油藏主要聚集在较强非均质储层中;3)八道湾组储层主要经历了早期充注与晚期调整的油气成藏过程,油气早期运移形成了百口泉组、八道湾组古油藏,晚期发生构造掀斜,八道湾组古油藏遭受破坏,百口泉组古油藏沿次级断裂调整至八道湾组,强非均质储层对低含油饱和度油藏成藏起到控制作用,强非均质性厚层砂砾岩储层与次级断裂匹配形成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玛西斜坡中浅层八道湾组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发现拓展了玛湖凹陷的油气勘探空间,同时增加了在厚层砂砾岩低渗储层中寻找低含油饱和度油藏的勘探实例。  相似文献   

17.
下寺湾地区油气富集特点及勘探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寺湾地区区域构造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东南部,目的层段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平缓、构造简单,断裂褶皱不发育,发育的构造为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低幅度鼻状隆起,因此长期以来普遍认为岩性变化是油气聚集的主控因素,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聚集的控制因素包括构造、沉积相带、古地貌、岩性变化和水动力条件等,其中鼻状构造对油气聚集仍然起控制作用,大面积连片分布的油藏均在一定构造背景下形成。油藏类型以构造、构造+岩性为主,岩性油藏多但规模小。油气在纵向上主要在长2段富集,平面上油气聚集具有鲜明特点,次级分流河道、河道前缘、侧缘等储层物性相对好部位油气富集,主河道高渗储层油气难以保存,多为水层,因此,构造+沉积相研究是油气勘探重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为了厘清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新场构造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气藏的成藏过程,在对气藏构造特征、储层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烃源岩生排烃特征及储层致密化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新场构造带须二段关键时期的埋深图,明确了其成藏过程。结果表明:①三叠纪晚期,下伏马鞍塘组、小塘子组烃源岩开始生烃,此时储层尚未致密化,生成的油气通过广覆式的面状供烃,围绕构造形成了大面积低丰度油藏,在构造位置相对较高的地区形成了相对高丰度的常规油藏;②侏罗纪末期-白垩纪早期,烃源岩进入生烃高峰期,此时储层致密化,天然气主要聚集在断层附近,首先通过断裂向上运移至须二段砂体中,然后通过砂体和层间小断层进行横向、纵向的再运移;③喜马拉雅期,新形成的断层及大量未充填的有效缝使油气聚集发生了调整和改造,油气主要聚集在构造高部位及断裂带附近。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冀中坳陷蠡县斜坡中北部油藏成因机制及油水分布特征,对油气系统关键时刻、密闭取心分析化验、测井资料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蠡县斜坡油藏油水同出现象与油藏的充注程度和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相关,研究区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低,原油物性差,黏度高,加之生排烃晚,构造幅度低,油气在上浮过程中需要更长的运移路径和克服额外的流动阻力,导致目前油气正在向圈闭中充注;加之储层孔隙分选不均匀,微观非均质性较为严重,使得油气充注不充分且不均匀,油藏原生水饱和度高,常规试油或储层经压裂改造后导致油水同出。研究结果对研究区下步石油勘探及滚动评价具有重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白家海凸起侏罗系J1b1段储层油水同出的情况,有必要开展储集层研究与含油性评价.本文利用岩心样品、测井及试井资料,通过各种分析、测试等手段,论述了研究区八一段碎屑岩的岩石类型、孔隙结构、物性及流体的相渗特征.发现白家海凸起八道湾组八一段存在如下油气藏特征储层的含油性与碎屑岩粒度及岩石物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储层物性、微观特征,认为储层物性是影响含油气性的关键;压实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导致含油饱和度不高;本区储层的孔隙结构特性、含油饱和度、相渗特征等决定了八一段储层的产液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