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悬浮填料生物系统处理炼油废水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提高A/O工艺的脱氮效果,采用悬浮填料生物系统来处理炼油废水。试验结果表明,当装填30%反应器容积的悬浮填料、进水NH3-N和COD分别为54~75mg/L和420~570mg/L、水力停留时间为24h时,对NH3-N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96%和88%以上,出水水质达到了排放标准。此外,在悬浮填料曝气池中还发生了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采用除油/生物处理/混凝沉淀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经过近一年的实际运行表明,该工艺在进水COD浓度为1500~7000mg/L、NH3-N浓度为300~3000mg/L的条件下,对COD去除率〉95%、出水NH3-N稳定在10mg/L以下(去除率〉98%),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3.
混凝/ABR/推流曝气工艺处理针织印染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混凝/ABR填料反应器/推流曝气工艺处理针织印染废水,处理规模为8 400m3/d。运行结果表明此工艺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出水平均COD、BOD5、SS、色度、S2-浓度分别为65 mg/L、15 mg/L、13 mg/L、31倍、0.1 mg/L,出水水质达到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 44/26—2001)第Ⅱ时段一级排放标准,直接运行费0.9元/m3。  相似文献   

4.
砂洗印染废水处理工程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解酸化/三相生物流化床/生物接触氧化/混凝气浮工艺处理砂洗印染废水,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在进水平均COD为963 mg/L、BOD5为320 mg/L、SS为452 mg/L、色度为490倍的条件下,出水相应指标分别为89 mg/L、15 mg/L、50 mg/L、30倍,出水水质符合<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87-92)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5.
燃奥里油电厂的含钒废水处理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湛江中粤能源有限公司燃奥里油电厂采用硫酸亚铁还原/石灰中和法处理含钒、铬、铅废水,采用吹脱法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出水钒〈1mg/L,出水氨氮〈45mg/L,各项水质指标均能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二级标准,但处理费用较高,其中药剂费为26.97元/m^3,蒸汽费、电费、水费合计为13.99元/m^3。  相似文献   

6.
采用一种新型的生物滤池,以制革废水的生化处理出水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新型滤池对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两级串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生化处理后的制革废水,当进水COD为300~500 mg/L、氨氮为150~350 mg/L时,出水COD<250 mg/L、氨氮<35mg/L,出水水质能够达到当地的制革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但为确保COD和氨氮同时达到当地的排放要求,建议水力停留时间在24 h以上。  相似文献   

7.
新型A/O生物流化床处理高浓食品加工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行设计的新型结构A/O生物流化床处理食品加工废水,处理规模为800m^3/d。当进水COD、NH3-N、SS和油浓度分别为957.6~6841.4、11.5~42.3、50.3~982.5和6.2~22.7mg/L时,处理出水水质能达到GB8978-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A段新型射流曝气内循环厌氧流化床通过生物气和废水共同循环,实现了废水与污泥充分混合,在回流比为1.2、HRT为24h、容积负荷为2.06~3.96kg/(m^3·d)的条件下,可去除约80%的COD,最高产气量达到180.5m^3/d。0段新型卧流式好氧三相流化床在高长和高宽比为0.47和0.64时,较好地实现了流态化。此外,流化床内高效三相分离区的成功设计,维持了反应器内污泥的高浓度,为高效率、低能耗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8.
采用锰砂填料人工湿地深度处理钢铁企业的达标排放废水,并与砾石填料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锰砂填料人工湿地具有持续而稳定的铁、锰去除效果,对其去除率均在90%以上,当进水总铁和Mn^2+浓度分别为0.3~1.2mg/L和0.2~1.1mg/L时,相应的出水浓度基本保持在0.05mg/L以下,达到了回用水水质标准。而砾石填料人工湿地会出现铁、锰的累积和解吸现象,没有持续的铁、锰去除能力。同时,锰砂填料人工湿地对COD、TP和NH4^+ -N的去除效果均好于砾石填料人工湿地。  相似文献   

9.
铜酞菁颜料生产废水的母液经过回收CaCl3后的冷凝液和冲洗废水混合。其COD≤1600mg/L,NH3-N≤1000mg/L,Cu^2 ≤100mg/L。对混合废水采用微电解、吹脱、沉淀、AO法相结合的工艺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0.
PAC-MBR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PAC—MBR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考察了该工艺对COD、NH3-N和浊度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水温〉25℃、DO〉3mg/L、pH值为7~8的条件下,组合工艺对COD和NH3-N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大于86.8%和98%,出水COD约为80mg/L,NH3-N基本在10mg/L以下,分别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二级和一级标准;出水浊度〈10NTU,出水水质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1.
乌鲁木齐市七道湾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回用工程将该厂及河东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已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出水作为水源,采用细格栅/曝气生物滤池/机械搅拌高密度澄清池/V型滤池/ClO2消毒工艺进行深度处理。工程实践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出水COD<60 mg/L、BOD5<10 mg/L、NH3-N≤1 mg/L、TP≤1 mg/L、SS<6 mg/L,已达到回用标准并回用到下游神化热电厂和中泰化学工业园区的循环冷却系统,大大节约了新水取用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混凝/化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随着垃圾渗滤液的老龄化,常规的生化处理已经不能使出水达标排放,需要进行深度处理。采用混凝/化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联合工艺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进水COD为700mg/L左右,出水COD〈100mg/L,去除率〉85%,排放口水质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多级A/O+生物脱氮技术在高浓度制药废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实际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处理出水pH值为6~9、COD≤500 mg/L、SS≤400 mg/L、氨氮≤35 mg/L、TN≤70 mg/L、TP≤8 mg/L,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三级标准,其中总氮、总磷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 343-2010)的B级标准,氨氮达到《工业企业废水氮、磷污染物间接排放限值》(DB 33/887-2013)要求。该工程采用的点对点水解布水、生物脱氮、磁悬浮风机等新型技术和设备,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Appropriate wastewater technologies and sound management are crucial to global water quality and conservation. The integrated algal pond system (IAPS), considered an efficient, passive and low-cost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for peri-urban spaces, is perceived to yield a final effluent unsuitable for discharg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challenge the prevailing perception that algal-based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 and in particular IAPS produce an effluent that does not always meet national and/or regional regulatory standards. Formation of a microalgal–bacterial floc (MaB-flocs) and settleability together with biomass removal from algal settling ponds (ASPs) is shown to reduce total suspended solids (TSS) from >50 to <20 mg L−1. Thus, production of a readily settleable MaB-floc coupled with removal of settled biomass from ASP ensures that final effluent TSS remains below the general limit of 25 mg L−1 and yields an effluent suitable for either irrigation or discharge.  相似文献   

15.
针对原化工废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改造原脉冲混凝澄清过滤工艺.改造后的运行结果表明:进水COD为121 mg/L,出水COD为89 mg/L;进水NH3-N为17.44 mg/L,出水NH3-N为10.77 mg/L,对COD和NH3-N的去除率比脉冲澄清工艺分别提高8.55%和30.13%.废水处理后回用于带式机作为冲洗水,脱水车间空气中各项有毒物质的含量未超过国家标准,可节水87.6×104 m^3/a,减少取水费用为36万元/a,具有较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固定化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焦化废水的运行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采用传统生物法处理焦化废水时系统停留时间长、除污效率低的现状,将固定化技术引入膜生物反应器(MBR),并开展了处理COD为2598 mg/L、氨氮为378 mg/L的高浓度焦化废水研究.结果表明:其对COD的去除率为98.7%,对氨氮的去除率为95.03%,出水水质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冲击负荷对反应器的处理效果影响较小,厌氧段的反应时间宜为14h,好氧段的较佳反应时间为10 h; pH值为7.5~8.5时对氨氮能保持较高的降解率;好氧段应保持较高的溶解氧浓度,反应8 h后宜减少曝气量以降低能耗;在反应器长期运行的过程中膜通量的衰减速度较慢,运行30d后膜通量下降了37.2%,且用水冲洗就可使膜通量得到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17.
某城市居民小区污水处理站设计规模为 1 0 0m3/d ,采用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 ,在进水BOD为 86mg/L、COD为 2 1 5mg/L、SS为 1 1 6mg/L、NH3-N为 2 8mg/L的条件下 ,处理后出水BOD <2 0mg/L、COD <60mg/L、SS<2 0mg/L、NH3-N <1 5mg/L ,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 996)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一体化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污水处理中对氮、磷去除率的要求和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存在的不足,开发了一种一体化高效分离生物流化复合反应器(HSBCR)。HSBCR反应器好氧循环流化区采用了独特的分格结构,并且在同一个反应器中实现了好氧、缺氧分区运行。HSBCR中试设备处理生活污水的结果表明,当反应器好氧区HRT为1h时,出水COD质量浓度可以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二级标准;当HRT为2h,出水COD质量浓度可以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随着HRT从1h延长到2.5h,反应器对NH3-N的去除效果上升;对TN的去除效果表明,反应器具有较好的反硝化效果;反应器生物除磷效果对TP有约50%的去除率。利用HSBCR进行同步化学除磷可以使反应器出水TP低于1.0mg/L;气浮分离使反应器出水SS有效控制在20mg/L以内。  相似文献   

19.
以经隔油处理后的舰船油污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其进行处理,考察处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采用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舰船油污废水是可行的,当进水盐浓度为25 g/L、COD为550~600 mg/L、油类为25~30 mg/L、水温为25~30 ℃、HRT为18 h时,系统对COD和油类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3%和96%,出水COD和油类浓度均达到排放要求.水解酸化工艺可有效提高油污废水的可生化性,其最佳停留时间为10 h;水温降低会使系统的处理效果下降;系统的耐盐冲击能力较强,低盐度冲击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要比高盐度冲击的小.  相似文献   

20.
以船舶含油废水重力除油罐出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凝沉淀/好氧生物处理组合工艺对其进行处理,重点考察了高浓度的Cl-对好氧生物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以及由高浓度Cl-引起的活性污泥生物相演替规律。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能在Cl-浓度高达9 256 mg/L的条件下稳定运行,系统出水COD、TOC和石油类可分别降至(80~85)、(25~30)和(1.0~1.5)mg/L,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一级标准。高浓度的Cl-对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较大,Cl-为4 000 mg/L是对未驯化活性污泥产生抑制作用的转折点;在高Cl-浓度下,降低Cl-浓度比增加Cl-浓度对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更大,良好的驯化过程和稳定的进水水质是高浓度Cl-废水实现有效生物处理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