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冠肺炎疫情、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等公共突发事件,成为检验全国各地城市管理水平的"大考".在应急防控工作中,多地存在数字化技术未得到精准应用、现有信息化系统难以覆盖和识别城市运行中的关键问题等情况,导致应对突发事件时城市管理显得"好看不好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信息界》2013,(5):84-91
自2003年抗击"非典"成功以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在应急救灾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应对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等突发事件过程中,都成为防灾减灾的有力保障,有效地避免和降低了各级各类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在应急管理体系的进步、发展中,信息化建设功不可没。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普及,大大提升了应急管理的水平,成为应急管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管理现状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急管理体系是各行业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保障,本文分析了我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管理的现状,对比美国国家应急管理的机制和经验,提出完善我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急管理向更智能化、自动化、科学化的发展方向迈进,信息化应用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文章提出了基于海量运营商数据打造全域全周期智慧应急系统,以高算力、响应低时延、安全可视化、灵活组装等能力支撑综合指挥、应急通信、短临预警、全域感知、数据智能等应急需求,有效提升应急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为全社会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吴普斌 《中国无线电》2011,(12):17-18,22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无线电管理机构在借鉴四川汶川地震等突发事件应急通信保障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对策,初步形成了无线电应急管理体系,顺利完成了各项重大活动无线电安全保障任务。根据《国家无线电管理"十二五"规划》和江苏  相似文献   

6.
基于应急资源大数据的应急平台建设及应用,有助于提高应急管理效率、提升应急管理响应水平、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实现对应急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处理、分析,能够对应急需求进行科学准确的预测,提供高效和智能的应急决策服务.文文主要就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应急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从而为应急管理中大数据应用提供较好依据及支持.  相似文献   

7.
何娇 《数字化用户》2020,(17):0046-0048
现代城市发展的最终形态就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概念在我国的社会活动中并不陌生,之所以智慧城市的发展受到阻碍,多数是因为交通条件、经济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使现代城市缺乏多生态或者多层面的统筹管理要求。然而在城市信息模型的概念中,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与模型的研究建立起层级关系,打造智慧城市发展需要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架构,相关部门以此为基础可以建设城市各模块的管理方案,突破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本文从国内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了城市信息模型构建管理体系的路径,并且对数据方面的应用加以深层的剖析,旨在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进程,为社会大众构建更舒适、综合水平更高的现代化城市。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如何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监测防控成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为解决突发事件中有效获取数据的问题,采用k-近邻算法、关联规则算法、决策树等智能挖掘算法收集、处理情报数据,并列举了智能挖掘技术在突发事件监测防控不同阶段中的应用,如预警阶段收集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应急阶段方案学则和策略实施、恢复阶段规划物资调度预分配。通过智能挖掘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快速、精准地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合理的规划物资调度与人员分配,实现突发事件的有效监测和智能防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城市中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和群体突发事件发生率不断上升,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建设快速有效的城市应急广播系统迫在眉睫.论文通过研究城市应急广播事件的特点和城市技术发展及广电基础设施的情况,分析了城市应急广播与农村应急广播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城市应急广播在消息接收处理、消息发布传输和消息接收响应方面的建设需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开展灾害脆弱性分析,促进医院信息化应急管理。方法应用KAISER模型得出医院信息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风险值。结果明确医院信息管理目前主要突发事件及对突发事件的承受能力,提高应急管理能力。结论灾害脆弱性分析为信息化应急管理提供支持,促进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1.
在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快速、准确地掌握信息,是各级政府正确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必要条件。而无线电频率作为无线通信的唯一载体在应急无线电通信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因此.各级政府尽快完善和加强应急无线电管理体系的社会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加强应急无线电管理能力,建立集中统一的应急无线电管理体制作为政府妥善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条件和手段.一定能够在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数字通信世界》2011,(7):64-64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应急法规和预案,普及应急常识,宣传应急管理经验和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由中国信息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应急管理信息化高峰论坛5月14日在北京隆重召开。科达携最新研发的现代应急可视指挥系统参会,系统的高性价比、丰富的功能、部署的机动灵活、多样的传输方式,受到与会专家和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的一致好评,荣获"中国应急管理信息化技术创新奖"。科达应急可视指挥系统可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不受当地通信受损和破坏程度的影响,迅速建立应急指挥中心进行突发事件处置。此套系统的推出解决了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收集难、传输难、保存难、现场感知难、指挥手段单一落后等多种问题,提高了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信息保障的整体水平,使处置突发事件现场指挥手段跨入了国际领先行列。  相似文献   

13.
应急平台是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是应急管理最关键、最有效的抓手。应急平台不仅是处置突发事件的指挥平台,更是日常应急准备的管理平台。从陕西省的情况看,凡是平台体系建设好的,应急管理工作一定做得好!应急平台对于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预防和应对备类突发事件,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大数据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方面的应用优势,结合当下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波及领域更加广泛,为了更好的适应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高速增长变化,实现更加科学、准确、可靠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服务,论文对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系统进行研究,以期实现大数据与突发事件信息采集、数据挖掘、监测预警、综合研判等的深层次融合,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时事动向     
中国经济信息网2月3日2004年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信息产业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为推进城市应急联动,我国将在2004年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使各种相关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将配合卫生、公安及公用社会管理部门建立公共应急反应机制,增强政府对公共事务和全社会抗御  相似文献   

16.
电网应急处置技术是在出现由各种突发事件导致的大规模停电时,对电网进行抢修恢复,并为城市供电提供后备方案,缩短城市电网大范围供电中断的时间,保障城市居民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用电。文章探讨了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技术在城市电网中的应用,保障电网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7.
0引言 近年来,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等趋势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外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公共安全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复杂。随着“平安城市”的大力开展,以及安防应急通信产品、技术、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内传统的安防应急通信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8.
罗茜文 《移动通信》2006,30(6):114-114
5月25日,“2006城市应急联动通信高层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就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的挑战与应对,我国城市应急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城市应急联动的主要需求、管理规划,城市应急联动的建设思路以及应急联动建设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与会人士一致认为,建设好一个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将会帮助政府提高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处理,以及抗风险能力,对减少灾害损失,更好地为百姓服务起到关键作用,也为建立公众服务型政府打好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建立完善的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己成为国家重要的安全战略,这项战略正引发应急通信的变革。通信行业应急管理体系是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保障。文章通过对局站动力分级规划的研究,提出动力负荷分级原则和保障措施,规范后级负荷管理原则,从而规范动力供电系统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证通信网络安全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国海洋石油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危险,通过应急管理体系及应急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应用,在事故预防、应急响应、态势分析决策、指挥调度、恢复总结等各个阶段为实际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持,提升中国海洋石油发展应急事件指挥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