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向新工科分析了机器人行业的人才状况,说明了增设机器人工程新专业的必要性。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内容的设置、学时及教学方法的设置、校企协同育人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研究了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教融合与学科交叉,使机器人工程专业成为应用型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特征之一,为新工科及智能制造行业发展提供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食品机械工程测量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融合教育为导向,校企协同育人为路径”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双元育人、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基于融合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探索了“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建设、“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等多项措施,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为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应主动将课程内涵与低碳理念有机融合,为实现这一目标主动担当作为,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双碳理念的教学模块,在实验实践指导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低碳意识和节约意识,使之成为创新型、实用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人才。首先分析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实验教学现存的问题,其次阐述了双碳理念融入实验教学可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新工科和课程思政都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例,分析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构建“1+N”模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即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实施方法、效果评价、育人反思和持续改进等N个方面进行改进,实现全方位、闭环式设计和实践,以期提升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推动新工科开放式办学、建立政校企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争取各种社会资源,吸引多方面参与新工科建设,构建优势互补、项目共建、成果共享的多主体参与、产学研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研究,实现这一新型工程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造纸工业既具有天然绿色属性,也是典型的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推动造纸工业稳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国家“双碳”目标总体要求,也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本文结合行业能源资源消费结构、碳排放特征、生产工艺水平与节能低碳技术,介绍了造纸工业碳排放主要来源及控制节点和近年来碳排放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造纸工业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了实现“双碳”目标的发展路径,提出了以产业和原料结构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结构调整和燃料替代为核心,以加强废弃物利用、降低能源资源消耗为重点,以寻求工艺设备和节能低碳技术突破为关键,以探索研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为补充,以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为保障等多项举措,全面推进节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造纸工业顺利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碳达峰与碳中和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高校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能帮助师生立足新发展阶段,强化绿色环保意识,践行低碳生活,又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产实践中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熊先青  宛瑞莹  许修桐  张美 《家具》2023,(5):107-111
《木家具制造工艺学》是家具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相关。在“双碳”背景下,为提升一流课程质量,需要与时代背景和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并将“碳中和”理念融入到课程建设体系中。通过对“双碳”理念下《木家具制造工艺学》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提出建设的必要性,聚焦家具产业深度融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围绕“双碳”目标、课程建设模式创新的“碳中和”课程建设思路,并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出新和课程评价创新4个方面进行“碳中和”理念融入《木家具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可供“碳中和”课程改革与实践、课程质量提升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校职业教育改革的模式需要不断创新,深化产教融合、实施协同育人是提升产业和教育深度链接的有效途径。文章以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为例,在虚拟现实条件中进行专业教学与实践探索,促进数字化教学和产教融合模式的多样化发展,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数字化技能的全方位提升。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建设已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改革创新的热点。本文提出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旨在构建专业链与产业链、教学与生产、实验室与企业"三重融合"的机械类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适应新工科建设要求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我国纺织行业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低碳、绿色将是行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的根本发展原则之一。纺织行业实践“30·60”双碳目标将是一个全社会、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统筹国家和行业、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企业等层面的协同合作,明确各自定位,履行相应职责,充分利用低碳、绿色技术,制定合理可行的保障措施来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平台,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之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和运行的重要机制.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珠宝学院构建珠宝首饰类专业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协同育人平台为例,分析了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意义,平台内各方的角色定位以及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3.
“政产学研用”融合培养体系是在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研究中的新兴热点,成为协同创新育人的新路径。以锦州医科大学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对从创新教育融入、教育实践活动、服务平台、教育师资等方面开展的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多部门融合的联合育人模式进行阐述,构建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政产学研用”融合的教育改革模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对以输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高等院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的背景下,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探索出“1+X”六位一体化产教融合新路径,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证书试点纽带和桥梁,探索岗课赛证培系统融合,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实验实训教学软硬件的完善以及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的加强等方面,深化产教融合,实现从知识到技能的升华,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  相似文献   

15.
智能制造发展方兴未艾,对以加工、制造类型为主的低端岗位形成巨大冲击,面对智能制造浪潮,综合性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势在必行。本文研究分析智能制造背景下高素质人才培养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本校为例从人才培养理念、专业开设、实习实训基地、教学队伍、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等角度动态剖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组织构架,阐明基于智能制造工厂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发展方向提供良好的参照。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探索,对促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至关重要,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以“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为例,构建“一主线三协同四融合”课程思政育人模式,通过“三阶段-七环节”教学法实施,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7.
《造纸信息》2021,(9):32-32
在206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下,为使造纸行业深入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推行节能减碳技术,持续向“双碳”目标迈进,本刊持续策划了“碳中和”系列专题,为相关企业节能减碳先进技术、优秀实践案例提供展示平台。  相似文献   

18.
在206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下,为使造纸行业深入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推行节能减碳技术,持续向“双碳”目标迈进,本刊继续制作“碳中和”系列专题,本期还特邀APP(中国)副总裁翟京丽,分享了双碳目标背景下APP(中国)在节能、减排、降碳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9.
《造纸信息》2021,(7):7-7
在206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下,为使造纸行业深入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推行节能减碳技术,持续向“双碳”目标迈进,本刊在前期专题基础上继续制作碳中和系列专题,本期将与行业同仁共同分享APP(中国)发挥绿色基因优势、全面践行低碳生态发展的经验与成果,以及森林碳汇对于造纸行业实现碳中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璇 《西部皮革》2022,(3):60-62
应用型的本科高校在产教融合中的本质是通过产业需求和高校教育的互动关系所形成的一体化。产教融合则是为应用型的本科高校提供了服务导向、资源导向和发展导向,更是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多元化融合进行了有效衔接。并在实现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学科专业标准与专业要求、教育机制与市场机制、教学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由此,产教融合背景下“个性化、差异性”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培养模式才得以提出,从而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科交叉融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度探究,并结合了艺术教育自身的特点构建科学的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从而推进个性化、差异性协同育人的举措,形成更具有特色的协同育人教学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