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浩 《山西冶金》2024,(1):207-209
针对矿井回采煤层瓦斯含量高、压力大等问题,提出先回采下覆厚度较薄、瓦斯治理难度相对较低的6号煤层。将6号煤层作为保护层开采,从而消除下覆9号煤层、上覆2号及5号煤层的突出危险性。针对6号煤层10601工作面回采期间上邻近层、下邻近层以及采空区瓦斯涌出量大等问题,提出综合采用高位钻孔、高抽巷、采空区埋管、强化本煤层抽采等方式进行治理。现场应用后,10601工作面回采期间回风隅角、回风流瓦斯浓度分别控制在0.43%、0.32%以内,采面瓦斯涌出量大问题得以较好解决。  相似文献   

2.
顾素清 《冶金与材料》2023,(3):12-13+16
针对新源煤矿2205工作面瓦斯治理问题,采用千米定向钻机技术进行了本煤层瓦斯预抽和回采期间抽采,得到以下结论:千米定向钻机技术在2205工作面瓦斯预抽中抽采达标周期为8个月,本煤层瓦斯预抽抽采浓度大,流量小;回采期间瓦斯抽采流量大,浓度小;回采期间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未出现超限现象。  相似文献   

3.
杜艳龙 《山西冶金》2024,(1):210-212
为精准掌握1301综采工作面内陷落柱分布位置并为采面后续生产提供详实地质资料,结合现场情况提出采用无线电透视技术对采面开采范围内进行全覆盖探测,对确定的异常区采用槽波勘探技术进行详细探测,然后通过钻探方式确定陷落柱位置进行验证并注浆加固、封堵。对物探、钻探技术布置方案及探测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的探测手段可实现采面陷落柱位置精准定位,综合物探与钻探成果,采面可依据探测结果提前针对性采取超前加固、注浆等手段降低陷落柱对采面回采影响,为煤炭高效回采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4.
景峰 《山西冶金》2022,(1):110-111,115
为确保运输巷掘进安全,提出采用钻探方式对掘进范围小煤窑开采破坏区进行探测并对潜在的遗煤自燃点进行灌浆、密闭等处理.现场应用后,运输巷得以安全通过小煤窑破坏区,期间未探测到CO等自燃发火标志性气体,表现现场采取的综合防灭火技术取得较好应用成果.研究成果可为其他矿井类似情况下的回采巷道掘进防灭火技术开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由于目前的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中样本数据的实时性不强,导致数据来源不够全面,影响了矿区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效果,因此本文基于CMS探测技术,对矿区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展开研究。根据矿区实际情况采用CMS探测技术获取回采巷道扫描数据,转换原始数据格式;根据扫描数据选取围岩稳定性评价指标,过滤不重要的影响因素,检验指标选取的合理性;确定矿区回采巷道稳定性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层次单排序处理判断矩阵,划分矿区回采巷道围岩稳定等级,建立隶属度函数,得到矿山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评价结果。该矿区隶属度综合得分为0.25,属于比较稳定等级,地质条件和围岩变形是巷道围岩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加强监测使巷道围岩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本文方法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矿区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情况,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CMS实测的采空区三维建模与回采可视化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空区探测方法相比,CMS是一种针对单个明确目标的探测方法,借助Surpac等矿业软件可以实现对矿山回采指标的可视化计算。本文介绍了采空区CMS精密探测的基本原理以及采空区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法,分析阐述了采场环境因素与测点的选择对CMS探测效果的影响以及模型的后期处理,最后以冬瓜山铜矿某采场为例,从采场周边超挖量、存留矿石量及回采贫化指标的计算角度提出了采场回采可视化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5月4日,采空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简称"C-ALS"系统),在冬瓜山铜矿井下顺利完成了探测准备、现场探测、实测数据的处理等操作环节,效果良好,标志着这项技术将在矿山安全生产中得到应用。2004年,该矿通过产学研方式,引进CMS采空区三维激光扫描系统,成功实现了150个采空区的三维探测,建立了空区模型,进行了采场超欠挖量计算、空区内存留矿量计算,采场顶板安全分析以及采场贫化损失计算等相关研究,为后期二步骤、隔离矿柱以及充填设计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但是由于部分采场回采结束后难以接近空区,应用CMS系统无法实现探测,给后期回采设计带来了困难。为此,该矿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锡林矿业采空区分布特征及下一步矿柱回采过程中面临的地压问题,结合多通道微震监测技术特点,指定了覆盖采区的18通道微震监测系统技术方案.通过对采区微震监测技术应用可行性研究,可实现矿柱回采过程中采区稳定性实时、在线和全方位立体监测,为采区安全回采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根据鹤壁十矿生产安排,11092工作面现已进入回采阶段,为保证回采期间通风系统合理稳定,特编制如下安全技术措施: 一、工作面概况: 1、11092工作面位于11采区中部,开采煤层为二叠系山西组二1煤层,二1煤层为我矿主要可采煤层,该煤层厚度大而稳定,二1煤尘具有爆炸性,爆炸性指数为15.05%.煤的自燃发火期为134天.  相似文献   

10.
针对镇沅金矿采用分段崩落采矿法回采厚度小于6 m矿体时存在的采场回采效率低、工艺较复杂、成本较高等问题,结合矿体开采技术条件,提出了机械化交叉进路小分段采矿法高效开采技术方案,并进行了现场工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厚度小于6 m矿体的开采问题,技术指标较好,采矿损失率和矿石贫化率分别为14. 9%和9. 8%,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急倾斜煤层由于煤层倾角大导致采用传统采煤工艺时回采率低、造成煤炭资源浪费的问题,将巷柱式放顶开采工艺应用于急倾斜煤层开采的思路。在巷柱式放顶采煤工艺研究基础上,以49407工作面为例对其回采工艺进行针对性设计,为提升工作面煤层的回采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缓解煤矿开采中的采掘关系,降低采矿成本,提高资源回采率,需采用沿空留巷技术。传统的沿空留巷技术适合于煤层赋存条件好、地质构造简单时的沿空留巷,但在煤层顶板不稳定、地质构造较复杂且回采巷道较短时,如仍采用这些留巷技术,将出现沿空留巷成本高、效果差的问题。因此,需对煤层顶板不稳定、地质构造较复杂时短距离的沿空留巷技术进行研究,提出顺槽采前超前加强支护与采后支护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针对云南某铅锌矿研究应用"架箱支护机械化强采强出"联合"双钻孔找顶排气强充"技术.应用证明,该技术主动对松散矿岩采用膏体进行置换,可消除原采矿方法面临的岩砂层内冒顶风险,整体降低岩砂层回采作业的安全管理难度,且矿块回采能力也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4.
柴胡栏子金矿全面采矿法采场残留矿柱资源回采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地控制岩层的变形和破坏,以及合理调控采场地压。采用3DEC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无矿柱回采和人工膨胀矿柱替代原生矿柱回采的2种回采方案。模拟结果表明:矿柱的存在极大地改善了上盘围岩的应力状态,与无矿柱开采方案相比较,围岩最大拉应力由0. 861 6 MPa降低为0. 124 57 MPa,围岩最大压应力由9. 509 MPa降低为8. 601 9 MPa,上盘围岩最大下沉量由3. 245 mm降低为1. 514 7 mm,采场顶板未产生塑性区,采场顶板的稳定性较好。工业试验表明:采用人工膨胀矿柱替代原生矿柱的方式回采残留矿柱能够确保回采过程中顶板的安全与稳定,有效地延长了矿山的服务年限,保障矿山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房柱采矿法矿柱回收因安全风险大、回采成本高等特点,成为采矿界的技术难题之一。以南温河钨矿为工程背景,提出采用人工混凝土假柱置换法回采高品位矿柱。采用CMS采空区探测技术和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采空区及矿柱稳定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人工混凝土假柱能够满足试验采场矿柱回采的安全要求,为今后南温河钨矿矿柱实现安全、高效和低成本回采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今后类似矿山矿柱回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崔立国 《山西冶金》2024,(1):221-222+225
以山西某矿60903综采工作面内X12导水陷落柱治理为研究背景,结合钻探、物探资料,提出采用注浆加固方式封堵陷落柱导水裂隙、隔断底板含水层与陷落柱间水力联系并加固煤层底板强度,为采面回采过陷落柱创造良好条件。对陷落柱内注浆加固布置方案进行详细设计并应用,现场应用后,60903综采工作面过X12陷落柱期间及过陷落柱后均未出现涌水情况,煤层底板保持稳定,未出现开采设备下陷等问题,表明采用的注浆加固技术取得较好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光道矿为研究背景,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煤层与采空区交接应力分布及底板应力分布进行模拟分析,确定了下煤层巷道合理布置位置,同时通过对上工作面不同回采范围下煤层巷道变形进行分析,发现当上煤层工作面回采距离为0~60 m的范围时,下煤层巷道变形量最大,而当工作面回采大于60 m时,巷道变形量较小,巷道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为了很好解决综采工作面坚硬顶板在回采期间不易自行垮落问题,针对南河煤业15号煤层坚硬顶板进行了强制放顶技术研究,并在实践中研究总结了强制放顶技术,解决了综采工作面建硬顶板不易自行垮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以某矿1300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工作面回采过地质构造带时断层、陷落柱等影响机制,并对回采工作面过地质构造带技术研究,采用爆破破岩技术进行工作回采,并及时对工作面支护、卸压以及防突水,避免工作面过地质构造带时出现安全事故,保障工作面安全回采。  相似文献   

20.
F17以东矿山1172.5分段的回采工艺原设计为下向六角形高低进路胶结充填采矿法,随着矿山生产能力以及压力的逐年增大,按原六角形高低进路回采工艺,面临着诸如充填对采场进路回采进度限制、不能高效科用大型无轨设备等诸多问题。因此,1172.5分段采场回采工艺调整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综合论述了下向水平进路回采工艺的优点,并对该方案与六角形高低进路回采工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