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某高层剪力墙住宅位于地震高烈度区江苏省宿迁市,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由于我国规范对地震高烈度区建造高层隔震建筑还没有明确的设计依据。文中将组合隔震设计方法应用于该建筑的基础隔震设计中。为满足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隔震层采用了天然橡胶隔震支座和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组合隔震形式。分析表明,地震作用下两种隔震支座充分发挥了其隔震性能,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明显降低,并且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工作状态稳定,满足抗震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2.
以8度区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实验楼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及其对隔震结构的不利影响,确定了甲类建筑基础隔震设计所需的地震动参数和抗震性能目标。对比了橡胶隔震支座、橡胶隔震支座+黏滞阻尼器、橡胶隔震支座+黏滞阻尼器+滑板隔震支座三种隔震层设计方案,研究了黏滞阻尼器和滑板隔震支座对隔震层的影响。表明黏滞阻尼器能够有效控制隔震层在大震作用下的位移。根据分析结果选择橡胶隔震支座+黏滞阻尼器+滑板隔震支座的隔震方案。上部结构分别采用直接分析法和传统水平向减震系数法相融合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通过楼层剪力对比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采用PERFORM 3D软件对隔震结构进行了大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评估,结果表明结构完全满足罕遇地震可修、极罕遇地震不倒的性能目标。  相似文献   

3.
高风压、高烈度地区的高层建筑隔震设计时存在隔震层抗风需求与减震效果难以协调的问题,且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位移过大需进行限制,为此,提出在隔震层中增设变性能黏滞阻尼器形成组合隔震体系,利用变性能黏滞阻尼器的分段式性能分别控制风、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介绍了变性能黏滞阻尼器隔震体系的构造、作用机理、设计流程,并以某29层框剪结构为例进行了隔震设计分析。结果表明,变性能黏滞阻尼器隔震体系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和隔震层限位效果,能够同时兼顾高层隔震结构抗风与减震需求,在高风压、高烈度地区的高层隔震建筑中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吴宏磊  丁洁民  陈长嘉 《建筑结构》2020,50(3):45-51,113
合理地应用隔震技术可保证建筑在中、大震后的正常使用性能,对高烈度区体育馆建筑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以唐山新体育中心体育馆为例,对高烈度区体育馆建筑进行隔震设计研究。首先,对此体育馆进行刚性结构方案和隔震结构方案比选,以证明此体育馆采用隔震结构方案可减小构件截面尺寸、增大建筑使用空间,同时降低工程造价。其次,着重讨论了隔震层开洞、黏滞阻尼器布置及其位置等问题,通过在隔震层比赛场地区开洞且沿洞口周边布置黏滞阻尼器的方式,在实现经济性的同时保证隔震层的整体性,为带比赛场地的体育馆类建筑隔震设计提供参考。最后,详细阐述此体育馆隔震设计的主要计算结果,证明隔震技术在此项目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隔震层附加黏滞阻尼器对高层基础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影响研究较少。以某地医院15层病房楼为对象,选取隔震层附加黏滞阻尼器前后两种结构,进行三向地震动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隔震层附加黏滞阻尼器后层间剪力增幅可达21.3%;首层层间位移角减小15%左右,中上部楼层层间位移角增加约4%左右;隔震层位移减小可达33.6%,可以有效降低隔震支座拉应力,但对压应力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杜东升  王曙光  刘伟庆 《特种结构》2009,26(4):11-15,39
皇冠国际公寓楼建筑总高度72.90m,位于地震高烈度区宿迁市,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对其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由于我国规范对地震高烈度区建造高层隔震建筑还没有明确的设计依据,本文将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应用于该建筑的基础隔震设计中。为满足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隔震层采用了组合隔震形式,由纯天然橡胶隔震支座、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和粘滞阻尼器组成。分析研究表明,组合隔震层工作状态稳定,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有了明显的降低,各项性能目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
吴小宾  彭志桢  曹莉  韩克良 《建筑结构》2021,51(3):77-82,61
川投西昌综合医院项目位于9度区近断层,建筑体型复杂,上部结构竖向及平面不规则.为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基础顶部设置隔震层,隔震层由铅芯橡胶支座、叠层橡胶支座、黏滞阻尼器和弹性滑板支座组成;隔震层以上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介绍了考虑1.5的近场地震增大系数后该工程的结构设计及隔震设计.隔震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水平地震减震系数为0.367,上部结构水平地震作用可按降低一度设计;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的面压、水平位移等参数能够满足规范要求.结构性能化分析结果表明,隔震后的结构抗震性能得到提高,能满足抗震性能目标C的要求.加强了隔震沟挡土墙的设计,使得高11.7m的悬臂挡土墙满足大震弹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位于九度区的某高层剪力墙结构为例,使用YJK、SAP2000和ETABS三种有限元软件进行了基础隔震设计与分析。首先确定隔震支座的选型和布置,对非隔震结构和隔震结构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确定水平向减震系数和设防烈度。验算了隔震层抗风、支座位移、支座应力以及结构变形。结果表明高烈度区高层RC剪力墙结构采用基础隔震效果明显,上部结构可以减一度设计,各项指标满足规范要求,结构抗震性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
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中心项目采用大量减隔震装置,为保证结构在大震情况下的安全、可靠、及舒适度。本工程有356个滑板支座、170个橡胶隔震支座、32个黏滞阻尼器组成结构隔震层,将下部混凝土结构与上部钢结构分开,主要作用为在大震发生时该结构利用减隔震装置的消能、耗能作用将地震能量逐渐消散,达到维持结构稳定的效果,其中滑板支座和橡胶隔震支座均为通过螺栓直接将上下部结构连接的,黏滞阻尼器采用销轴连接方式通过上下部连接牛腿将上部钢梁和下部混凝土剪力墙连接。  相似文献   

10.
宿迁市人防指挥大楼隔震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宿迁市人防指挥大楼位于地震高烈度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上13层,高48.9m。该工程采用基础隔 震技术设计,为我国目前最高的隔震建筑之一。隔震层布置在地下室顶板和±0.00楼面之间,由橡胶隔震支座、滑移支座 和粘滞阻尼器组成,共采用了53只橡胶隔震支座、12只滑移支座,沿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共设置4只非线性粘滞阻尼 器。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基础隔震措施可显著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设置粘滞消能器能较好地解决降低上部结构地震 作用和限制隔震层位移之间的矛盾。在本工程中采用基础隔震技术,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软土地基上某大底盘多塔高层剪力墙结构隔震装置采用普通橡胶支座和粘滞阻尼器的组合装置形式,分别在每个塔楼的首层设置隔震层,分析结果表明,本隔震结构隔震效果良好,地震设防烈度可降低一度,且采用粘滞阻尼器装置能够有效降低隔震层的水平位移。  相似文献   

12.
陈鹏  周颖  刘璐  胡凯  蒋瓅  瞿革 《建筑结构学报》2017,38(7):120-128
西昌(9度区)某高层基础隔震结构,其上部为框架-核心筒结构,总高度为58.3m(不计入隔震层),隔震层采用铅芯橡胶隔震支座。为研究该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及检验带抗拉装置隔震支座的有效性,进行了缩尺比为1/15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隔震层降低了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隔震层上加速度放大系数小于0.5,可满足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设计目标;隔震结构的位移集中在隔震层,上部结构的层间位移较小,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层间位移角限值要求;隔震层力-位移滞回曲线较为饱满,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罕遇地震作用下,支座出现拉应力,说明隔震结构在高烈度地震作用下存在倾覆的可能性。对角部隔震支座加装抗拉装置后,再次进行振动台试验,结果表明,抗拉装置不会对结构水平向动力特性及支座在正常受压状态下的竖向运动和水平向运动产生显著影响,通过对比证明了其在隔震支座受拉情况下提供的有效抗拉作用。  相似文献   

13.
某学校学院楼项目结构高度为23.5m,下部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上部有一大跨度钢桁架结构横跨在两端教学区结构上。研究了铅芯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黏滞阻尼器、摩擦摆支座三种隔震方案,对各方案均进行了相关的隔震支座设计,确定了各方案的支座及阻尼器的力学参数,通过选择合适的摩擦系数,可使摩擦摆支座在保证良好减震效果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控制罕遇地震下变形,且耐久性较好。分析结果表明:摩擦摆支座方案可以达到铅芯橡胶支座+黏滞阻尼器方案的隔震效果,并且能使结构变形不至于过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泸定6.8级地震中减隔震建筑的震害,对磨西镇、燕子沟镇、姑咱镇、泸定县城、康定市的减隔震建筑进行了震害调查,分析高烈度区减隔震建筑的震害特征,总结低烈度区减隔震建筑存在的不足。震害调查结果表明:高烈度区的减隔震建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表现在隔震支座破坏、阻尼器及其连接破坏、支墩破坏、设备管线破坏、隔震沟和隔震缝破坏以及相邻建筑的局部碰撞,但减隔震建筑的主体结构均基本完好,非结构构件仅有轻微损伤,未出现人员伤亡;低烈度区的减隔震建筑未发现明显震害,但减隔震构造普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隔震支座位移受限、隔震支座锈蚀、电梯未设隔震缝、抗拉装置不合理、设备管线未采用柔性连接、检查口尺寸太小、隔震层高度偏小等。针对震害调查中的问题,建议完善减隔震建筑的构造措施,制定减隔震专项施工方案,合理设置检查口尺寸,适当增加隔震层高度,并对隔震层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加强各专业的沟通,加大减隔震项目图审的力度,落实减隔震产品的质量管控。以期为我国的减隔震建筑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建筑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大及隔震技术应用的推广,有必要对大跨复杂结构隔震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以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中心为工程背景,介绍了隔震设计在大跨复杂结构中的应用。该建筑结构地上部分采用巨型钢框架结构,地下部分采用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地下室顶板以下柱顶布置隔震支座形成隔震层,隔震层混合使用“橡胶隔震支座+弹性滑板支座+黏滞阻尼器”。通过隔震层的选型与布置及计算分析,认为采用地下室顶板以下柱顶布置隔震层的方式具有适用性,隔震设计满足规范各项要求。结合结构特点,对隔震结构扭转控制、超长钢结构采用隔震设计时温度效应的影响、隔震层在地震作用下的自复位能力、双支座布置误差控制及弹性滑板支座水平度控制要求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各专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控制措施,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带转换层的框支剪力墙结构中,应用基底隔震技术,形成带转换层的框支剪力墙隔震体系。在地震作用下,该体系内力传递途径复杂,得到转换梁、上部剪力墙和隔震支座的受力特点和内力变化规律是该类结构体系成功设计的关键。首先利用有限元软件ETABS对高层框支剪力墙隔震结构进行地震反应分析,然后取三维ETABS模型隔震层、转换梁及上部3层剪力墙组成二维ABAQUS简化模型,分别对剪力墙满跨、中跨和边跨布置的转换梁进行分析,研究了转换梁上部剪力墙、转换梁及隔震支座的内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三维模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可以按抗震设防烈度降低1度进行设计,隔震层最大位移满足支座最大容许位移的要求;二维简化模型结构在外荷载作用下,抵抗水平荷载的能力更好;不同布置的剪力墙与转换梁共同作用抵抗外部弯矩和剪力,剪力墙中跨及满跨布置时,转换梁出现应力集中,边跨布置时剪力墙出现应力集中,隔震设计时应对转换梁与剪力墙进行承载能力验算。  相似文献   

17.
依据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曲线,分析了隔震周期、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和隔震层水平位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软土地基上采用传统隔震技术很难控制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的较大水平变位。若隔震层水平变位的控制不当,罕遇地震作用下很容易导致隔震支座的失稳或强度破坏。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包括铅芯橡胶支座隔震方案,铅芯橡胶支座、叠层橡胶支座和黏滞阻尼器组合隔震方案,以及滑板支座、普通橡胶支座和黏滞阻尼器组合隔震方案的三种不同隔震方案来解决软土场地上隔震效果和隔震层水平位移限值的问题,并且依据隔震方案提供不同大小的阻尼比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隔震需求。最后结合隔震工程实例分析验证了软土地基隔震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对处于7度烈度区的某平面不规则多层结构进行了隔震分析设计,隔震层主要由普通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组成,为控制隔震层水平位移,可布置粘滞阻尼器。对该结构的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组合隔震措施可以显著降低上部结构地震响应,同时也可以很好控制隔震层位移。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层基础隔震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研究,选择混合隔震控制的设计方案。建立高层基础隔震结构混合隔震控制体系的运动方程,方程中构建上部结构与隔震层之间的非比例阻尼矩阵,并考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非线性。通过对在上部结构附设黏滞性阻尼器的结构模型进行有限元计算,可以看出在地震作用时由于所设黏滞阻尼器与隔震层的协同工作,建筑物的地震响应有明显改善。同时对添加了黏滞阻尼器与叠层橡胶支座相结合的混合控制与单纯基础隔震的减震控制效果加以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混合隔震体系可以有效地减小高层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提高其抗震安全性,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吴宏磊 《建筑结构》2020,50(3):66-71,136
针对弹簧隔振结构具有竖向隔震性能佳、水平减震性能不足的特点,提出一种带水平向黏滞阻尼器的弹簧支座隔振结构,将弹簧支座与黏滞阻尼器组合,既能满足竖向隔振需求,又能在水平向达到减震效果。以上音歌剧院为工程背景,主要研究带水平向黏滞阻尼器的弹簧支座隔振结构的抗震性能。首先通过弹簧支座方案与无隔振方案的对比,得到弹簧支座隔振结构竖向隔振效果显著、水平隔震效果不佳的结论;提出"弹簧隔振支座+黏滞阻尼器"的组合隔振方案,通过详细的方案对比证明组合隔振结构在受力和变形控制上的优越性;对整体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下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隔振弹簧可正常工作,黏滞阻尼器发挥良好耗能作用,整体结构处于较优的性能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