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层微构造及小断层常常影响甚至控制着油层剩余油气的分布和聚集,并对油井生产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这使得我们在研究中必须加密等高线,尽力搞清楚地下的微构造,寻找有利油气聚集的微型构造。  相似文献   

2.
油田开发微构造研究及在开发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断块油田的构造较复杂,在油田的开发之初除用常规地震和少量的探井等资料所发现的断层,圈闭等主要构造外,还存在着大量次要隐蔽的小构造-本文统称之为微构造,这些微构造直接影响着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ZW油田微构造特征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ZW油田主力油层微构造研究,总结含油目的层微构造特征及其主要类型,在区域构造控制下,受沉积环境、差异压实作用、古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形成正向(小高点、小鼻状等)、负向(低点、凹槽等)、斜面微构造特征。利用地震精细解释及低序级小断层的识别技术研究目的层存在的微构造高点,利用微构造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低序级小断层对微构造形成的重要影响,为高含水油田后期挖潜剩余油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大多数油田已经进入中高含水开发的后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构造因素不再是大中型构造而是微构造。主要阐述了微构造概念、分类、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等,并以双河油田微构造研究实例阐述了微构造精细研究在油田中高含水期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以地质力学理论为基础,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地质及油田生产资料,分析了盘河断块区构造及微构造特征。研究表明,该断块区属于典型的复杂断块构造,经过不同时期应力场的复合与联合形成了棋盘格式断裂体系,导致断层发育,断块破碎,断距变化复杂。与地层配置后,形成反向屋脊式构造,断块内构造高部位分布在西南方向,控制了油水的分布。在区域构造控制下发育的微型构造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正向微构造及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富集。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大多数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的开发后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构造因素不再是大中型构造而是储层微构造。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了微构造的概念、分类、模式、研究方法及其驱油机理等问题,并从油井生产、剩余油分布、"稳油控水"三个方面介绍了储层微构造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油田开发中后期,产量递减速度快,而且井网基本完善,给油田的稳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重点介绍VSP测井技术的应用,以VSP测井技术为基本,结合全区的三维地震解释及单井地层对比,落实复杂区块的微构造、追踪薄层、落实单砂体,最终落实区块构造,完成井位部署工作,为油田开发中后期的稳产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高104-5区块12小层微构造的研究,揭示了高104-5区块的微构造特征,总结了该油藏的微构造类型,分析了微构造与油井生产的关系。研究表明,微构造是控制该区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高104-5区块的构造类型包括正向微构造、负向微构造和斜面微构造,其中正向微构造是剩余油富集和分布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9.
微幅度构造的识别和在注水开发条件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编制2 m等值线间距的构造图,并进行密集井网构造图和断层平面位置校正,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微幅度构造识别,识别出以前不能识别出的微幅度构造。确定了葡西-葡西北地区葡Ⅰ油层微幅度构造特征。在注水开发条件下,微幅度构造和沉积微相相结合,可以很好的预测剩余油的分布,微幅度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相对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通过编制2m间距单元构造等值线图,并对其进行解释和微构造形态的识别,确定了葡北油田二断块微幅度构造的基本类型、特征及组合模式.措施实例统计数据表明微构造对油井的产油能力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位于正向微幅度构造区油井的各项主要指标均优于负向微幅度构造区,而微斜面发育部位的油井的产油能力介于以上二者之间.因此落实微幅度构造在高含水后期的油田开发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微构造对油田开发的影响--以张天渠油田长21油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微构造的定义、成因及分类进行了概述。并以张天渠油田长2油层为例,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微构造对油田开发的影响。得出结论:位于正向微构造区的油井生产状况较好,位于负向微构造区的油井生产状况不理想。在确定加密井井别时,应尽可能地把生产井钻在正向微构造区,把注水井钻在负向微构造区,为油田下一步调整挖潜、完善注采井网服务。  相似文献   

12.
微乳液自20世纪90年代被定义推广以后,逐渐在各领域被研究及应用.微乳液在油气开发中,能够改变岩石表面的润湿性,通过增溶、乳化和富集作用对不同类型剩余油进行拉拽和携带,将其驱替出地层.微乳液具有粒径小、界面张力低、增溶能力强等特点,并且有多种分类方法.通过正交试验法和相图法可以对微乳液进行配比的确定.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微...  相似文献   

13.
文卫古构造结合部由于伴生小断层及其发育,断层切割关系复杂,造成对微构造识别上的困难,正确识别低序级断层及正向微构造对于该区复杂断块油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三维地震资料构造精细解释、RFT、HDT等资料的综合应用,在构造结合部精确识别了影响油气聚集的小断层和正向微构造。在卫城-古云集环洼带沙一下识别了一个低幅度构造,富集油气,油气饱和度高,为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利用构造精细研究刻画了潜在的小断层,并结合动态资料证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文95块已经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的开发中后期,针对该油藏层间矛盾突出,储量动用不均的状况,通过细化剩余油认识,以沙三中油藏为重点,通过立体层间精细调整来全面优化重组剩余油相对富集的二类层井网,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同时,兼顾文95块沙一下、沙二下、沙三上、沙三下油藏,采取上下连动的方式充分挖潜文95块剩余油潜力,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锦16块西部合采区经过多年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到水驱双高开发阶段,具有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水淹严重,吸水不均,挖潜难度大的特点。本文首先研究了锦16块西部合采区油水运动规律,然后用物质平衡法、相渗分流方程法、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对锦16块西部合采区宏观含油饱和度进行分析,研究该区块目前剩余油饱和度平面、纵向分布;分析层内、层间和平面上的水淹规律;划分剩余油的类型和比例,搞清剩余油分布规律,确定剩余油富集区域;最终对宏观、微观以及单砂层平面、纵向剩余油分布情况取得了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兴隆台潜山是辽河油田近年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整装油藏。储层巨厚、含油幅度超过2000m,潜山内幕复杂、岩性多样、储层具有双重介质特征、非均质性极强。通过在各开发阶段有针对性的深入开展油水井动态分析工作,不断深化油藏认识,系统总结油水运动规律,创新设计了水平井、四段七层纵叠平错的立体开发井网,并首次探索底部注水、顶部注气的能量补充方式,有效解决了深层巨厚潜山储量动用难度大、稳产难度大的问题,在兴古潜山带已形成亿吨级储量规模,建成了百万吨生产能力,实现了潜山油藏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7.
兴隆台潜山是辽河油田近年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整装油藏。储层巨厚、含油幅度超过2000m,潜山内幕复杂、岩性多样、储层具有双重介质特征、非均质性极强。通过在各开发阶段有针对性的深入开展油水井动态分析工作,不断深化油藏认识,系统总结油水运动规律,创新设计了水平井、四段七层纵叠平错的立体开发井网,并首次探索底部注水、顶部注气的能量补充方式,有效解决了深层巨厚潜山储量动用难度大、稳产难度大的问题,在兴古潜山带已形成亿吨级储量规模,建成了百万吨生产能力,实现了潜山油藏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8.
19.
生产测井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生产测井是指在油 (水 )井从投产到报废为止的整个生产过程中 ,采用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对油(水 )井进行动态监测 ,并录取井下动态资料的测井方法。许多油田的开发已进入中后期 ,开发的主要手段是以水驱为主 ,由于大量的向地层注水 ,原有的地层油、气分布 ,地层孔隙度 ,含油、水饱和度 ,油、气、水界面等各项参数均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弄清楚这些参数的变化趋势 ,掌握它的变化规律 ,必须及时准确的录取第一手的生产测井资料。2 目前几种生产测井工艺的应用分析2 .1 吸水剖面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 ,地下情况的不断变化 ,原有的测井工艺解释方法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连通的采注井之间 ,注水井的吸水剖面基本反映了连通油井同期的产出剖面。随着注入剖面的变化 ,连通油井的产出剖面也随之相应的改变。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各类油层的注采对应关系十分复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低渗油田吸水层的孔隙度、孔径和渗透率差别较大 ,用同位素测量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吸水情况。部分井自然伽玛本底高 ,无法定量解释层位的吸水情况 ,同位素测量存在污染的问题。高压井的吸水剖面测试存在缺陷 ,目前超过 3 5MPa的井很难测成 ,测试时都是放回水...  相似文献   

20.
徐家庄油田位于江苏省江都市高徐乡境内,构造位置在高邮凹陷南侧,北与富民油田毗邻,属真2号断层下降盘的一个断鼻和断背构造。徐家庄构造为一个鼻状构造,但各构造层的形态不同,E2s1、E2d2为东西两个低幅度断鼻构造;E2d1为南向北倾的断鼻构造,分成两个断块。目前探明含油面积1.3 km2,地质储量273×104t,全部动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