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区域建筑能源规划是建筑节能的重要一步,区域建筑能源规划中的关键技术为:节能目标的设定、可利用资源量的估计、负荷预测、能源系统配置、精明电厂的确定等,其中区域建筑可利用能源资源量的估计又是区域能源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建筑可利用资源主要包括供应侧资源和需求侧资源,本文主要介绍了供应侧资源中的可再生能源的资源量评估方法和需求侧资源潜力分析,需求侧资源潜力分析方法主要有最大技术资源潜力分析法、成本效益资源潜力分析法、零效率资源潜力分析法和行为节能资源潜力分析法.这些方法为区域建筑可利用能源资源量的评估提供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3.
为满足电力负荷增长的需求,需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其他能源发电量所占的比例。因此,除了核电、风电等其他能源电站外,分布式能源应运而生。结合北京某区域分布式能源电站的规划项目,对分布式能源电站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阐述,综合分析其所具有的环境效益,最终提出治理方案,为在北京建设分布式能源电站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目前方法对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的配电网扩展规划时,忽略分析综合能源系统中各系统的结构和运行特点,导致规划后的配电网污染物排放量高,用电量和用气量高。针对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提出配电网扩展规划方法。首先,分析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结构,构建供热、供冷、供电等模型;然后建立双层优化模型,上层模型的目标为最小化规划总成本,下层模型目标为最大化能源利用率,上、下两层模型分别可扩展规划系统配电网和优化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对某个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接入的配电网的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规划后的配电网网损率降低至4%~5%,负载均衡率可达90%以上,用电量、用气量以及污染物排放量、负荷功率均得到显著控制。  相似文献   

5.
雨洪资源利用是预防城市洪涝灾害、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一条科学、经济、必要的途径。以郑州市雨洪资源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累积距平法根据郑州市1951—2017年的降水资料对郑州市降水特性进行分析,其次根据郑州市2001—2017年的径流资料对郑州市径流特性进行分析,最后利用综合径流系数法、经验公式法、不同下垫面类型分析法对比分析郑州市雨洪资源的利用潜力。计算结果表明,郑州市雨洪资源的利用潜力约为6.85亿m~3,可用量约为2.41亿m~3,郑州市雨洪资源利用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6.
吕梁市雨水利用的潜力分析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吕梁市水资源的特点,分析了雨水利用的内涵及其应用前景,结合吕梁市实际,对雨水资源利用进行了潜力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研究表明,城市雨水利用不仅可以解决缺水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减少城市洪水灾害,而且还可以产生巨大的环境效益,是21世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依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20》《上海市统计年鉴2020》,以上海市2019年实际碳排放总量220.4×106t削减10%作为碳约束目标,运用碳夹点方法求解上海市在全局和各部门碳约束下的清洁能源最小需求量,对两种情景下的能源结构进行优化分配。结果表明:两种情景下,上海市清洁能源最小需求量均为88.7×1016J;在产业部门碳约束下,清洁能源分配给第三产业的比例为53.9%,远高于第二产业和生活消费部门,第三产业对清洁能源的容纳率最高。建议上海市应推进能源技术改革,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和低碳技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改造,进一步确立以金融业、信息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优势地位,逐步削减第二产业规模,将其打造成"小而精"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描述中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区域差异,并为区域资源可持续开发提供新的方向,利用改进的 DEA 模型-SBM 模型,结合 DEA 窗口模型,以清洁能源消耗、总劳动力和总投资为投入,清洁能源产业带来的 GDP 和碳减排为产出,对从“十一五”起步阶段的 2007 年到“十二五”结束的 2015 年间,中国 31 个行政区域清洁能源的能源?环境效率进行测度。实证结果表明,就电力生产行业而言,清洁能源的份额逐年增加,同时区别于传统化石能源,清洁能源在能源效率和环境效率方面都是高效的。放弃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可以有效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础上,欠发达地区应以清洁能源为主轴,创新和发展新的工业体系;而发达地区应依靠技术优势发展能源消耗低的高端产业,实现区域间的相互支持,形成优化的可持续资源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9.
既有公共建筑的能耗及节能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型既有建筑进行能耗审计调查,分析其耗能情况,并给出恰当的节能改造建议.通过对部分湖北省直机关的能耗调查 [1]发现,建筑耗能很大,特别是空调部分,占到建筑总能耗的30%~40%.而空调部分还有很大的节能潜力,若有一套有效可行的实施方案,节能效果将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0.
在对济南市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储量与应用状况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建筑能源需求与现状问题分析,对2011-2015年期间济南市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做出了系统的规划研究,制定了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划目标、规划布局和重点工作领域,确定了新建和改建建筑中应用太阳能和浅层地热能的比例、建筑面积、建筑类型、应用区域等,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重点,并从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进行了效益分析,对济南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发展作出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亚热带地区建筑能源效率与节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我国建筑节能和国外的差距,阐述了嵌入式能量(Embodied Energy)和建筑能量密度(Building Energy Intensity)的特点,说明了亚热带地区的气候与热湿负荷特点,对建筑材料和建筑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问题也做出了论述.建筑能耗包括建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中的总能耗,不能只注重建筑节能的初次投资,或只对运行成本进行节能考虑,要使整个建筑寿命期内嵌入的建筑能量最小,才能有利于建筑节能.  相似文献   

12.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筑节能是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工作中的战略重点之一。从建筑节能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当前我国的建筑能耗状况,从建筑规划设计、围护结构以及采暖空调等角度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各种节能的措施,对推进和完善我国建筑节能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大力提倡绿色节能建筑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如何选择适合建筑自身特点的节能技术、产品和措施,提高建筑节能水平,成为了建筑设计阶段的关键。在设计阶段引入了模拟能耗分析,本文对拟建建筑的墙体保温、遮阳、照明、空调通风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了基准建筑的能耗比对,确定节能措施,达到了突出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4.
BIN建筑能耗计算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筑能耗分析中透过玻璃窗日射负荷占有较大比重,B IN能耗计算方法(也叫温、湿频数法)认为该项负荷与温度成简单的线性关系,这样处理过于粗略。一方面日射负荷与温度不是直线关系;另一方面确定两点时,负荷所对应的代表温度的选取主观因素很大,缺乏客观标准。针对这个问题,先得到逐日最大日射得热因数DJ m ax,乘以逐时冷负荷系数得到透过玻璃窗日射负荷与温度的全年逐时详细关系。再按朝向统计不同温度下日射负荷的平均值,得出温度与冷负荷的实用关系,经过统计处理计算方法仍可以比较简单。并将这种方法求得的冷负荷与原方法作了比较。由于它反映了温度与该部分冷负荷的真实关系,使负荷和能耗计算精度提高。并以成都南向玻璃窗为例介绍了新统计关系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圆明园研修中心设计实践,遵循低碳经济的战略方向,在充分尊重文化遗产的空间环境特性前提下,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就规划建筑组群的材质选择、规划建筑组群的组合方式、规划建筑组群的架构体系等方面进行低能耗的设计探索,以期促进文化遗产地朝着科学健康和有利于文化传承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南京地区双层窗冬季节能及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南京市的某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冬季采暖期能耗进行逐时动态负荷模拟计算,通过计算分别得到不同窗户,墙体及屋顶的能耗,并根据计算结果进行节能分析,进而又利用有关条件进行经济分析,从而可知,在建筑物中采用双层窗是比较经济实惠的。  相似文献   

17.
选取长春市8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公共建筑(商场3栋、酒店3栋、写字楼2栋),系统详实地调查了其建筑运行的能耗状况;运用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原理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据此,对长春市公共建筑节能潜力进行科学评估.  相似文献   

18.
通过标准参数法及能耗软件建模的方法对建筑进行了能耗复核计算,得到建筑的各项能耗指标.通过对比论证发现其存在能耗过大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节能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分析讨论了能量法在自然土坡稳定性分析的应用,提出了土条单元内能耗散率的计算方法,定义了能量法稳定安全系数,同时进行了工程实际验证,结果与其它极限平衡法基本接近  相似文献   

20.
对势能驻值原理的物理概念和数学方法进行整理、归纳和明析,进而推演出该原理的派生原理:势能不变值原理、最小势能原理和Timoshenko能量法,对各原理的适用条件进行了阐述,使各基本原理的物理和数学概念形成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