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电池的实际干贮存性能测试中,简单密封的蓄电池第一周期容量损失很大,循环后容量恢复,但恢复不到新电池的状态。而经过严格密封的锌银一次电池,长期干贮存后电池能经受机械性能和电性能的考核,放电容量没有损失,但放电电压受到了较大影响。另外,电池的初生产状态对电池干贮存性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赵亚锋  冯广斌  彭建 《电池》2007,37(1):53-54
由于特殊需要,一些蓄电池要进行长期贮存.通过对贮存时间较长的干贮蓄电池选取样本的检测,对蓄电池容量的恢复、容量随贮存时间变化的趋势及充放电特性曲线进行了比较,发现蓄电池经过长期干贮后,初期容量不易恢复,但经3~5次循环后,部分蓄电池的容量可恢复到技术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王洪  杨驰  王大兴  郭春泰 《电池》2011,41(1):33-36
将锂离子电池在常温下以不同的荷电态(SOC)长期(5-10 a)贮存,对贮存前后的电池性能进行测试.长期贮存后,电池的内阻增加,10 a贮存后的内阻平均增加率高达79.95%,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内阻增加稍低.锂离子电池长期贮存后,容量恢复性能较好,10 a贮存容量平均恢复率可迭88%.长期贮存对电池的容量、平台和循环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内碱性蓄电池双钢带技术的研发倍受关注。针对双钢带碱性蓄电池在贮存期内部分电池贮存电压的下降,分析了电池贮存电压下降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电池贮存电压下降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MH-Ni蓄电池储存性能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MH-Ni蓄电池在常温条件下不同储存期的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说明:MH-Ni蓄电池长期储存后,容量发生不可逆衰减是由于正极中的CoO OH在长期处于低电压下的分解造成的;报导了解决MH-Ni蓄电池长期储存后容量衰减及性能下降的有效方法是控制储存电池的开路电压不低于1.0V。  相似文献   

6.
《电源世界》2006,(7):26-26
引起蓄电池容量不足的原因很多,主要分以下几方面:第一,蓄电池出厂后到达用户外来能及时安装使用,造成长期贮存,温度高低对蓄电池的自放电有很大影响,长期贮存势必造成自放电会引起容量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锂离子电池荷电贮存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国良 《电池》2007,37(4):275-277
将锂离子电池在不同荷电状态(SOC)下贮存,对贮存前后的电池性能进行了测试;对在不同SOC下贮存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电池进行长期贮存时,电池电压在3.80 V左右,电池的综合性能最好;当电池电压超过3.90 V时,对电池的容量、内阻、平台和循环寿命都会产生不利影响;而电池在完全放电态或过低SOC下贮存,电池的循环性能略有下降,电池不能立即使用,且容易出现过放电.  相似文献   

8.
李群杰 《电池工业》2006,11(5):303-306
指出了MH-Ni电池低电位贮存后容量下降的原因,分析了镍电极中CoO的添加量、电解液配方以及电池初充电电流和初充电电量等因素对MH-Ni电池贮存后容量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对空间镉镍电池的贮存时间、贮存条件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卫星在轨与地面试验数据表明在适合的贮存条件下,镉镍蓄电池组贮存时间小于3年,其电性能基本不受影响,可完成既定的飞行任务;经测试,贮存3.5年与贮存2年的镉镍电池相比,电池初始容量及其他参数基本相同,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贮存时间较长的电池容量衰减较快;同批次电池在不同的条件下贮存后,其电性能表现不同,试验表明,镉镍电池适宜在-10~10℃下短路态贮存或完全放电态贮存。  相似文献   

10.
电池厂生产出来的干电池,总是需要一定的周转时间,才能送到用户手中,也就是说需经过一段贮存时间。贮存后的电池,性能不如新生产的电池好,这是大家熟知的。电池贮存一段时间后,容量会下降。贮存的时间越长,容量下降越厉害。电池在不接通外电路,即在不使用的情况下,电极活性物质自行消耗掉,这种现象,就叫做电池的自放电。  相似文献   

11.
邱钟明  谈健  吴爱深 《电池》2012,42(1):36-38
将MH/Ni电池在室温下以不同的荷电态(SOC)进行长期储存,对储存前后的电池性能进行测试。长期储存后,电池的内阻变化较大,储存24个月后的平均内阻增加43.46%,平均容量恢复率为90.33%。长期储存对MH/Ni电池的容量、放电平台及循环寿命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新型材料,锂离子蓄电池尖晶石LiMn2O4正极材料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容量衰减成为LiMn2O4商品化的主要障碍。从正极材料的溶解及相变化、电解液的分解、钝化膜的形成、过充电、集流体的腐蚀等方面介绍了影响LiMn2O4正极材料容量衰减的机理。提出了减少LiMn2O4正极材料容量衰减的几种方法,并对LiMn2O4正极材料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锂离子动力电池脉冲功率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自行研制的17Ah高功率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室温下的脉冲功率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控制电流和控制功率脉冲充放电的方法研究电池在50%SOC下的脉冲充放电特性,然后以控制电流脉冲充放电模式循环,研究电池容量和功率的衰减规律。结果显示,电池在控制电流脉冲充放电模式下的功率变化范围为-500~338W,能量效率为96.2%;在控制功率脉冲充放电模式下的电流变化范围为-51.7~39.4A,容量效率为93.7%。电池以控制电流脉冲充放电模式循环1.7万次(2833h)后容量衰减了7.9%,放电功率衰减了13.1%。发现循环过程中容量和功率的衰减都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衰减规律,功率的衰减主要发生在前1000次循环。  相似文献   

14.
在动力锂电池的循环使用过程中,温度对其容量衰减有直接影响,而电池结构的密封性导致其内部真实温度无法直接测量。针对此问题,通过测量电池表面及环境温度并运用等效热模型估计其内部的真实温度,构建电池容量衰减与内部温度的ETM-Arrhenius模型,预测锂电池在循环使用中的容量衰减特性。对锂电池进行不同温度下的循环寿命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在长期循环中准确预测锂电池容量的衰减程度。  相似文献   

15.
提出一种能跟踪突变状态的锂电池荷电状态(SOC)估计方法,并应用于多锂电池组的SOC均衡中。在粒子滤波算法中引入强跟踪滤波,将当前的采样结果融入到预测误差更新中,得到新的校正项,然后利用该校正项对粒子滤波算法的粒子集进行校正,从而使粒子快速推向高似然区域,抑制粒子退化;渐消因子的引入能实时调整误差协方差矩阵,使粒子滤波算法兼具强跟踪滤波的强鲁棒性和对突变状态的跟踪能力,有效克服模型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提高SOC的估计精度。将所提方法应用于多电池主动均衡中,提出一种基于SOC一致性的均衡策略,率先均衡容量差距较大的相邻电池组,再控制能量实时双向传递,提高了整体均衡速度。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的平均估计误差在0.13%以内,标准差为0.12%;相比传统的粒子滤波算法、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和强跟踪算法,精度分别提升约64%、85%和75%,并且稳定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多电池主动均衡中的应用表明,有效减小了电池组容量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不一致性,电池组离散度被控制在1%以内,有利于提高电池容量的利用率与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6.
以方形铝壳磷酸铁锂(LiFePO_4)正极锂离子电池为对象,研究LiFePO_4动力电池组在使用过程中的过放电行为。通过单体及模组的过放电测试、扣式电池的循环伏安测试,还原动力电池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失效状态,表明LiFePO_4在电压大于0的过放电会加速容量衰减。这种衰减导致串联模组在使用中产生容量差,容量较低的电池在模组正常的充放电区间内将过放至电压小于0,导致电池失效析铜。  相似文献   

17.
脉冲技术应用于失效铅酸蓄电池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因不可逆硫酸化引起早期失效铅酸蓄电池电池容量恢复的可行性。通过采用电子脉冲振荡的方法,使电极表面硫酸铅细化、溶解、从而使电池的内电阻减小,电极利用率和充电效率提高,电池容量得到恢复。采用电子脉冲原理制成的XF修复保护系统对延长铅酸蓄电池使用寿命和减轻废弃铅酸蓄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介绍了该系统的一般性能和原理,对用于修复不同类型的失效电池进行了应用试验,结果显示,该系统对于因长期搁置不用和使用维护不当等引起早期失效的电池,可进行有效修复。  相似文献   

18.
吴一帆 《电源技术》2002,26(1):11-13
锂原电池具有电压高、放电曲线平稳、适用温度范围宽以及能长期贮存、自放电率低等优点。在长期贮存期内电池的自放电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用户非常关心的性能指标 ,而这一指标又是不能在短期内测试得到的。虽然可以用不同的高温加速贮存考核办法 ,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的标准 ,只能借助于数据的积累。从存贮 10a的锂 二氧化硫“D型”电池中 ,随机抽取电池壳体外观不同锈蚀程度的样品 ,进行开路电压、闭路电压、常温容量、低温容量等电性能试验 ,列出试验结果及放电曲线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通过这一工作 ,定量提出了长期贮存后锂原电池开路电压的变化趋势、电压滞后现象增加以及电池总容量损失的百分率 ,为准确设计、应用锂原电池提供了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