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烟草蚜传病毒病的避蚜与防病关系研究再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苗床不同避蚜措施在移栽后病毒病发生情况的对比,研究避蚜时期及设施与病毒病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40目防虫网避蚜防病效果最佳,悬挂塑料条带和苗床四周平铺薄膜也有较好的避蚜防病效果。网室栽培条件下,对照的烟苗带毒率都在30%以上,防虫网等避蚜防病效果显著。大田地膜栽培条件下,移栽后25d,防虫网等处理对蚜传病毒病有显著的预防效果。移栽后30d-40d,所有处理同对照无显著差异。移栽后45d-60d,防虫网处理的发病情况显著轻于对照。因此,苗期避蚜结合大田地膜覆盖对预防病毒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影响陕西烟草蚜传病毒病发生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烟草蚜传病毒病的发生与有翅蚜的第一次迁飞期的长短、早晚和有翅蚜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同一烟草品种移栽越早,大田发病越重;不同烟草品种间存在不同的耐病性;越冬蚜量和越冬毒源似乎不是影响烟草蚜传病毒病的主要因素;有翅蚜的第二次迁飞与烟草蚜传病毒病的相关性不大。文中还分析了影响陕西烟草蚜传病毒病的其它因素,如气象因素、栽培条件、烟草生长阶段抗病性、烟蚜的越冬寄主或中间寄主、烟蚜的天敌因素对烟草蚜传病毒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烟草蚜传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研究,明确了安徽省烟草蚜传病毒毒源主要为烟田及田边杂草,以及烟田周边菜地、中草药田等;明确了安徽省烟田发生的主要病毒病为PVY、CMV,其次为TMV、TEV、TRSV和PVX;探索了防治烟草蚜传病毒病的较为有效的方法,通过物理阻断蚜虫法基本可以控制烟草病毒病的为害。研究开发了烟草病毒病抑制药剂。  相似文献   

4.
BP神经网络在烟草蚜传病毒病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80~1998年在山东青州调查的数据资料,结合相关气象因子及烟草蚜传病毒病的病情指数,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烟草蚜传病毒病的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对1999~2002年的发病情况进行预测,预测准确度较高。BP神经网络为烟草蚜传病毒病的预测预报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烟草病毒病已成为影响中国烟草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而以PVY和CMV为主的蚜传病毒已成为最主要病毒类群,控制有翅迁飞蚜进入烟田是防治该类病毒的有效途径,我们据此研制了防虫传病毒病微孔膜以防治该类病毒。  相似文献   

6.
针对烟草蚜传病毒病的避蚜与防病关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苗床不同措施的避蚜效果及移栽后病毒病发生情况的对比,研究避蚜时期及设施与烟草病毒病发生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40目防虫网蚜效果最佳,悬挂塑料条和苗床四周铺薄膜也有较好的避蚜效果,薄膜揭开取走及常规对照的避蚜效果较差,网室栽培条件下,病毒病发生情况与移栽烟草所用避蚜设施的防效明显相关,避蚜效果越好,发病越轻,;大田条件下,不同为源的烟草发病情况几乎没有差异,地膜栽培相对裸地栽培有较好的避蚜防病作用,防效在50%左右,河南省许昌地区烟草病毒病的传播以蚜传为主,从移栽到6月27日期间的蚜虫传毒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种子消毒,培育无毒烟苗,大田配套防治技术,化学药剂防治和研制中草药制剂等方面,开展了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5%的肥皂水消毒种子、罩40目尼龙网育苗、5%石灰水消毒育苗土壤、育苗土壤消毒的营养杯直播育苗或直播塑料托盘浅水育苗、苗期和大田前期喷施中药剂除病毒9803、5%石灰水穴内浇施、沟土高培免中耕等综防技术,发病期推迟30 d,相对防效80%左右,上等烟提高4.3-11.3个百分点,产量增加250-300 kg/hm2,产值增加3 000元/hm2左右.  相似文献   

8.
烟草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介绍了近年来我国烟草病毒病发生的基本情况和引起我国烟草病毒病的 16种病毒。分析了近年来该病持续高发的原因 ,并简要介绍了综合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采用适宜的栽培措施 ;③避蚜 ;④搞好消毒措施 ,注意苗床和田间卫生 ;⑤施用抗病毒剂。  相似文献   

9.
陕西烟田蚜传病毒病的侵染源主要为油菜田,蚜传病毒病的发生程度与第一次迁入烟田的蚜虫量显著相关,以后烟田发病缓慢上升或维持一定水平,第二次迁入烟田蚜虫量与病毒病发生程度相关不大。预测模拟结果表明,第一次蚜虫迁飞高峰时百株烟草上有翅蚜量(X12)、2~4月份降水量(X4)、4月份平均气温(X13)与烟草蚜传病毒病的病株率极显著相关,模拟所得方程为;Y=1.5973-0.0014X4+0.6084X12-0.1079X13,回归检测结果历史符合率为98.5%以上。   相似文献   

10.
我国烟草病毒病的防治研究策略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烟草病毒病害在我国烟草上的危害日趋严重。本文是作者对我国烟草病病毒防治研究的理性思考,通过对我国烟草病毒病防治研究的历史回顾、近年严重发生的原因分析,提出了今后该方面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烟草病毒感染机理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烟草病毒病对烟草生产的危害甚大,所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对烟草病毒病感染机理及其防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显著成就,该文就此方面给予概述。   相似文献   

12.
烟株摘除底脚叶与防治赤星病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综合防治烟草赤星病措施中,摘除烟株底脚叶对防治烟草赤星病关系重大。对烟草不同叶位感病程度、不同叶位培养液孢子萌发进行实验,并对摘除底脚叶进行了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在现蕾期摘除底脚叶1~3片,对防治烟草赤星病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运用GIS技术提高我国烟叶质量数据科学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中指出我国目前的烟叶质量数据存在几个不足之处:缺乏数字化的地理属性、缺乏高效管理与分析工具、对历史烟叶质量数据利用不够等。提出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弥补这些不足的基本思路,并且采用2000年优质烟叶开发示范区的烟叶化学成分检测数据作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从理论上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弥补目前烟叶质量数据的不足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半嵌套式PCR检测转几丁质酶基因烟草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首先对转几丁质酶基因烟草种子和烟苗进行初步筛选鉴定,再用Western Blot进一步证实抗卡那霉素的转基因烟苗中外源转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然后研究半嵌套式PCR(Semi-nested PCR)检测转几丁质酶基因烟草植株及其烤后烟叶中的所转目的基因;利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 Ⅲ对半嵌套式PCR产物进行酶切,从而验证半嵌套式PCR产物是否为真正的目的基因。研究结果表明,半嵌套式PCR是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转几丁质酶基因烟草植株及烤后烟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郏县襄城两地烟草病毒病大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自2000年,河南省郏县、襄城两地烟草病毒病再度大发生.除了品种感病和气象因素有利于病毒流行之外,病毒组成的变化和新株系的产生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两地烟草病毒以马铃薯Y病毒(PVY)和黄瓜花叶病毒(CMV)为主,而且复合侵染现象严重.要控制烟草病毒病的危害,减少损失,应该尽快选育抗病品种,注意烟田选择和田间卫生,加强栽培管理,做好害虫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烟草丛顶病防治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年的研究确认,在云南发生的烟草丛枝类病害是烟草丛顶病,病原物是烟草丛顶病毒(TBTV)和烟草脉扭病毒(TVDV)。蚜虫传播是田间最主要的传染途径。采用"治虫防病"措施防丛顶病效果达61%;"以治(避)虫防病为主体,综合防治烟草丛顶病技术"的防效为86.9%,20hm2中心防治示范样板防效为77.2%。1999~2002年大面积推广应用综合防治技术,烟草丛顶病控制在1%以下,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7.
烟草行业应用信息系统技术框架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烟草行业应用信息系统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从总体技术框架,应用支撑平台、应用信息系统及实施策略等几个方面对烟草行业的应用信息系统技术框架提出了一些思想与方法,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本文亦可作为其他相关行业应用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土壤水分对烟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两个烤烟品种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水分对种子萌发、烟苗成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烟苗逐渐长大,对土壤水分含量的要求逐渐降低。种子萌发最适宜的土壤相对持水量为90%~95%,十字期烟苗成活最适宜的土壤相对持水量为70%~85%;生根期壮苗的特征是根系发达,地上部生长健壮,根/冠比值较大,烟苗含水量适中,最适土壤相对持水量为60%左右;成苗期壮苗的特征是茎秆短粗,叶面积大小适中,叶片较厚,比叶重较大,根系发达,根/冠比值大,叶绿素含量高,净光合速率强,最适土壤相对持水量为60%左右。为培育壮苗,应严格控制烟苗各时期的土壤相对持水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