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秋英  阮镰  刘斌 《测控技术》2003,22(11):49-52
在阐述了软件测试充分性的定义和软件测试充分性准则的定义、分类和作用的基础上,形式化分析了软件正确性测试充分性和软件可靠性测试充分性的目的和实质,重点研究了软件可靠性测试的充分性,将软件可靠性测试充分性准则分为软件可靠性增长测试充分性准则和软件可靠性验证测试充分性准则,给出将测试充分性准则用于可靠性测试流程的模型。  相似文献   

2.
基于构件的数据流软件由输入数据激活的构件确定程序执行路径,其可靠性受输入数据分布特性的影响,难以采用基于状态或基于路径等传统模型进行评测。提出一个结合构件执行频度和操作剖面的可靠性模型,其从分析数据流程序结构入手,通过定义组合节点,将程序表示成多级层次结构的形式。根据构件间数据流和控制流关系,确定实际激活的构件,计算其执行频度,并将操作剖面沿着数据流向本层和下层构件传递。利用基于深度优先的递归算法思想,按照相反顺序,逐层估算各级组合节点的可靠性,最后获得整个软件的实际可靠性。应用实例表明,模型能有效地佑算基于构件数据流软件的实际可靠性,反映输入接口有效数据就绪状态及分布特性。  相似文献   

3.
为验证和评估软件可靠性水平,阐述了开展软件可靠性测试的方法和过程,针对星载嵌入式软件的特点,介绍了进行软件可靠性测试的关键步骤的实现途径和方法,包括:失效的定义、测试环境的搭建、使用剖面的构造、测试过程的执行以及失效数据的收集,最后给出了该软件的可靠性定量评估结果,表明了该方法和流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为后续开展类似的软件可靠性测试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4.
系统分析了软件的可靠性以及目前软件可靠性测试的完整流程,重点介绍了软件可靠性评估的方法和步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软件产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质量好坏所产生的潜在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5.
软件可靠性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将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应用到软件可靠性的测试过程中,可以为测试的进行提供有价值的管理决策依据。军用软件可靠性的测试及管理是控制军用软件质量的重要方法。该文给出了一种军用软件测试管理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Musa模型在测试管理中的应用,最后对实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软件可靠性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法构建操作剖面,通过对操作输入集进行处理,即可优化测试输入集,进而进行软件可靠性测试。实例表明,该方法简化了操作剖面的构建,大大降低了软件可靠性测试的代价。  相似文献   

7.
软件可靠性测试方法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软件可靠性测试方法在对软件因长期使用软件性能下降,甚至完全失效这种严重影响软件可靠性的测试存在不足的现状,通过对软件自身特性以及软件可靠性估算面临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结合传统的软件可靠性测试方法,提出了基于操作剖面的软件可靠性压力测试思想和操作剖面、压力测试点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软件可靠性测试方法,并给出了软件可靠性测试新方法实施的技术途径.该思想与方法既是对传统软件可靠性测试方法的一个大胆探索,也是对软件可靠性测试方法的一个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8.
软件可靠性测试及其测试环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阮镰  刘斌  陈雪松 《测控技术》2000,19(2):9-12,16
阐述了软件测试,特别是软件可靠性测试的概念,论述了软件运行剖面和测试用例的生成方法。文中给出了一个已经开发成功的嵌入式软件仿真测试环境,包括该测试环境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9.
陈吉灵 《福建电脑》2009,25(6):34-35
针对航空机载武器系统嵌入式软件可靠性工程实施现状,提出以软件可靠性增长测试为基础。推动软件可靠性工程的实施的观点,并给出由软件可靠性增长测试推动软件可靠性工程实施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10.
软件可靠性测试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软件可靠性测试前的操作概图难以确定和传统的软件可靠性测试数据没有考虑故障等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统计用户操作日志确定操作概图的失效数据收集方法.该方法将故障等级引入到软件可靠性测试数据中,并分别统计不同故障级别的数据.通过分析GEMs(基于GJB5000A的项目管理系统)的可靠性测试数据,验证了新方法较传统方法优越,能更好地满足系统可靠性估计和保障系统没有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11.
一种最小测试用例集生成方法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聂长海  徐宝文 《计算机学报》2003,26(12):1690-1695
测试用例的数量和质量决定软件测试的成本和有效性.该文提出了一种生成最小测试用例集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充分考虑测试目标中各个测试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满足测试需求的所有可用测试用例进行划分,根据划分的结果生成一个测试用例集,然后利用启发式算法、贪心算法或整数规划方法来消除冗余,对这个测试用例集进行进一步的简化.这种方法与已有方法相比,优点在于它可以生成满足所有测试需求的最小测试用例集.  相似文献   

12.
测试用例集约简技术是生成最小测试用例集,最大限度地对软件进行科学有效的测试,从而降低软件测试的成本、提高测试效率的关键技术之一.结合国内外几种算法的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测试需求集的最小测试用例集的生成方法,该方法能够保证得到优化代表集.  相似文献   

13.
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如何对软件进行全面且高效的测试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分析了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的优缺点;具体分析了最小测试用例生成算法,接着对生成最小测试用例集的方法提出改进:首先消除掉测试需求中存在的冗余,再对由该测试需求生成的测试用例集使用简化算法,得到一组无冗余的测试用例集。这种先对测试需求进行精简的方法,使得测试用例集中测试用例的数量大为减少,提高了简化算法的使用效率。将上述最小测试用例集生成方法运用到Apla到delphi生成器系统的测试中,提高了测试效率。  相似文献   

14.
测试用例集约简技术是生成最小测试用例集,最大限度地对软件进行科学有效的测试,从而降低软件测试的成本、提高测试效率的关键技术之一、结合国内外几种算法的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测试需求集的最小测试用例集的生成方法,该方法能够保证得到优化代表集。  相似文献   

15.
实时嵌入式软件可靠性测试数据自动生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骏  陆民燕  阮镰 《测控技术》2007,26(3):59-61
可靠性测试是软件可靠性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为了更好地支持可靠性测试数据的自动生成,提出了一套形式化建模方法,通过系统视图、使用类视图、剖面视图和操作描述视图,实现对被测系统的分析、可靠性测试输入建模.根据这些形式化描述信息,计算机可以自动抽取出适用于软件可靠性测试的测试数据.  相似文献   

16.
提出一种最小测试用例集的生成方法。保留在某个测试标准下冗余,但在其他测试标准下不冗余的测试用例,即在测试用例集简化期间通过有选择性地保留测试用例来生成一个测试用例集。与已有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在不影响测试组大小范围的情况下有效提高错误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相邻因素组合测试用例集的最优生成方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软件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逻辑系统,有很多因素可能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组合测试可以对这些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可能对系统产生的影响进行检测.针对一类只在相邻因素间存在相互作用的系统,文中提出了相邻因素组合测试的概念,分别给出了相邻因素两两(二维)组合覆盖表、相邻因素N(N>2)维组合覆盖表和多重维数相邻因素组合覆盖表的生成算法,并证明了3个算法均可以生成数量最优的相邻因素组合测试用例集.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场景,分析了相邻因素组合测试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软件可靠性测试方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软件可靠性测试中,测试结果会受测试用例的影响。为得到最佳的测试结果,文中提出了基于运行剖面的公平选择测试用例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测试用例集,进行软件可靠性测试,目的是对软件的可靠性进行验证。文章最后给出了利用软件的运行剖面和软件失效数据进行软件可靠性评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一种基于测试需求约简的测试用例集优化方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测试用例集优化的目标是用尽可能少的测试用例充分满足给定的测试目标.针对给定的测试目标,获得精简的测试需求集有助于提高测试用例集优化的效率和效果.从测试需求约简的角度考虑测试用例集优化,首先给出可以精确描述测试需求间相互关系的测试需求约简模型;基于此模型,提出一种测试需求约简方法,可以获得精简测试需求集,作为测试用例集生成和约简的基础,从而实现测试用例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测试需求约简有助于获得规模较小的测试用例集,实现系统、科学、有效的测试.  相似文献   

20.
提出一种基于XML描述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方法:采用XML语言来描述报文接口信息,根据域测试策略生成域测试表,通过组合覆盖生成算法生成最终的测试用例包.该方法产生的测试用例具有数量少、能实现报文接口的最大限度覆盖的特点,从而在保证软件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