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决麻类针织物穿着刺痒的问题,改善手感和外观,根据酶剂对纤维素纤维的作用机理,选用特定亚麻/棉混纺纱织制的针织汗布进行实验,测定5种酶剂的处理效果及酶用量、处理时间、搅拌程度、处理温度及表面活性剂等因素对处理后织物失重、吸水性、手感及外观等的影响规律,并绘出曲线。结果显示,选择合适的酶剂于一定的条件下处理,效果明显。实验证实,酶抛光技术确实可提升麻类针织物的品质,有助于高档麻针织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2.
针对亚麻/棉织物前处理强力降低问题进行了生物酶前处理的工艺研究,包括精练酶、除氧酶的应用工艺.分析了亚麻/棉织物前处理织物强力降低的原因.提出亚麻/棉无氯漂白的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3.
从蚕丝/棉复合丝的结构特征及其应用于丝牛仔布织物设计时的生产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确定、后整理技术等方面论述了真丝复合新材料及其牛仔布织物的设计与品种开发。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腈纶/棉混纺转杯纺纱线在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工艺和技术措施,重点对转杯纺的工艺配置和股线络筒时使用的捻接器型号及调整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选择OK40型号的分梳辊,转速采用7700r/min,成纱质量高;单纱捻接使用喷雾式捻接器捻接强力高;股纱的捻接用SKN2000型捻接器,配合适宜的宽型捻接室和相应室盖,捻接强力及外观较好.  相似文献   

5.
就并条工序的牵伸工艺参数对棉结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并条工序采用顺牵伸、增大头并后区牵伸倍数和后区隔距,减小二并后区牵伸倍数,放大后区隔距,对降低并条工序棉结有利.根据实验结果对生产中的并条牵伸工艺进行了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就并条工序的牵伸工艺参数对棉结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并条工序采用顺牵伸、增大头并后区牵伸倍数和后区隔距,减小二并后区牵伸倍数,放大后区隔距,对降低并条工序棉结有利.根据实验结果对生产中的并条牵伸工艺进行了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亚麻织物在穿着过程中的性能特点,根据夏装面料的性能要求合理地进行了产品原料、纱支选择及织物组织规格设计,指出了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措施.通过对开发产品及对比样品的透气、透湿、柔软性及抗皱性能的测试与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合理的设计,二重组织完全可以用于夏季轻薄型夏装面料.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细纱工序牵伸型式、牵伸元件以及牵伸工艺对成纱条干、细节、粗节、棉结等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试验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混纺比与Modal/棉混纺织物防紫外性能的关系,以及混纺比对混纺织物整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混比织物的防紫外效果不同,在混比为Modal/棉50/50时防紫外效果最好;在经过防紫外整理之后,本实验的整理方法和工艺配合Modal/棉40/60的混纺比,织物的防紫外效果能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亚麻/棉混纺织物冷轧堆漂白活化剂品种、使用工艺处方及条件、生产应用进行了试验研究。经过织物白度、亚麻皮残留和织物强力测定等指标检测考核,得到冷轧堆练漂处方中各因素对工艺效果的影响规律,提出采用活化剂DM-1430的工艺方法,工艺流程:浸轧→堆置(室温、24h)→热水洗→冷水洗:处方为烧碱20g/L、渗透剂2g/L、硅酸钠15g/L、30%双氧水50g/L、DM-143010g/L。  相似文献   

11.
采用汉密尔顿纤维转移指数方法分析涤纶/Viloft混纺纱的纤维径向分布规律,对影响涤/Viloft混纺纱截面中纤维径向分布规律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电磁波屏蔽的机理和方法,根据产品的性能要求合理选择原料,设计出不锈钢纤维/涤/棉屏蔽织物的纺织工艺流程,并测试了原料和产品的性能,对不锈钢纤维的牵切工艺和纺织各工序主要工艺措施进行了探讨.实践表明,不锈钢纤维/棉/涤混纺屏蔽织物的生产,关键是混纺纱的纺制和不锈钢纤维束的牵切.纺纱前需先对长丝束进行牵切预加工;应采用条子混和方法,并增加混并的道数(5道),使各种纤维混和均匀.  相似文献   

13.
以高含涤涤棉混纺纱为例,就原料性能、前纺工艺和细纱工艺等因素对纱线毛羽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分析,探讨了降低高含涤涤棉纱毛羽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混纺纱的强伸性和弹性与混纺比之间的关系,对各种混纺比例的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棉混纺纱的强伸性和弹性进行了测试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棉混纺纱的强度与混纺比间关系总体趋势与简化模型不一致,随着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纱强度和弹性逐渐增加,达一定程度后,混纺纱弹性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木棉/棉环锭纺混纺工艺,成功纺制出了混纺比达50%的木棉/棉混纺纱线并对纱线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对比了不同的混纺比对纱线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毛羽以及条干均匀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大豆蛋白纤维这种新型的纺织原料混纺比的测试方法,利用数理统计原理,采用密度梯度法对大豆/涤纶(65/35)混纺纱混纺比进行了测试和计算,该方法不仅可以得到混纺比均值,而且可以得到混纺比标准差,粗纱和细纱混纺比均值的控制范围分别为(63.64%,65.32%)和(64.16%,66.17%),粗纱和细纱混纺比标准差的控制限分别为2.89%和3.56%,同期细纱用溶解法实验结果为64.5%,2种方法误差为1.1%。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竹炭纤维/棉混纺纱中竹炭纤维含量与混纺纱拉伸性能的变化关系,对不同混纺比的竹炭纤维/棉混纺纱线在YG061电子单纱强力仪上进行拉伸性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竹炭纤维/棉混纺纱的断裂强力随着竹炭纤维含量的增加先有逐渐减小的趋势,然后增大。竹炭纤维/棉混纺比小于临界混纺比时,混纺纱的断裂伸长率变化趋于平直;一旦超过临界混纺比,随着竹炭纤维含量的增加,断裂伸长率迅速增大。在实际应用中,混纺纱最低断裂强度对应的临界混纺比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