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工湿地在玉林市苏烟水库富营养化水质改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飞妮 《人民珠江》2014,(3):101-104
研究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对富营乔化水体的净化效果,为进一步开展人工湿地技术的研究、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通过分析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中TN、TP、COD_(Mn)、BOD_5、NH_3-N、粪大肠菌群等指标的净化效果,可知人工湿地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粪大肠菌群、NH_3-N、COD_(Mn)、TP和TN去除率分别为96.5%、73.4%、43.1%、37.5%、20.8%以上,其去除入库总氮量1 246 kg/a,去除总磷227 kg/a。  相似文献   

2.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在景观污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对昆山市环城北路景观池塘水体因富营养化、流动性差等引起的黑臭现象进行治理。治理后TN、TP的去除率均超过85%,水质达国家地表水Ⅲ类水标准,水体透明度达1.28 m,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效果显著改善。结果表明,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对没有或仅有少量污水排入的受污染景观水体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再生水回用于水体的富营养化及其景观修复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北京、天津等中国大城市淡水资源的紧缺加剧,再生水已成为城市景观用水的重要的水源之一。以再生水为补水水源的城市水体比天然河流、湖泊更容易发生富营养化问题。因此,保障水体水质达到相应的功能要求,研究水质净化与维持的方法和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景观修复手段防治水体富营养化具有生态可持续性的优点,而且维护成本较低,并能创造充满野趣的生态景观,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探讨了人工湿地技术、水体系统优化设计、水生生物调控技术等景观修复措施的应用,从源头补水处理,景观水体系统合理设计,景观水质、效果控制和维护三个方面入手,改善再生水回用的富营养化状况,重塑自然生态的水体环境。  相似文献   

4.
复合酶制剂处理城市景观水体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新型复合酶制剂(BZ剂)处理城市受污染景观水体。研究结果表明:该制剂的使用对COD、NH3-N、TP等有明显的净化效果。在本试验条件下,BZ剂投加量为0.4 mg/(L.d)时,CODCr、NH3-N、TP的最终去除效果最好,分别达到25.0%7、7.6%2、6.1%;相同投加量条件下,水质净化效果不曝气优于曝气状况。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虎耳草、石蒜和小婆婆纳3种杭州土著湿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生长及对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试验植物完全可以水中悬浮生长且生长好。生物量测定发现,植株越大其生物量增加越大,植株越小其净增加生物量越大;经定植植物处理的景观湖水水质明显比对照组的水质要好,透明度提高幅度大,Chl-a浓度急剧下降,CODCr明显降低,TN和TP的去除效果明显,DO也能维持在合适范围。  相似文献   

6.
生态型灌区应用伊乐藻修复受损水体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斌杰  王超  王沛芳  谭雪梅 《水利学报》2006,37(2):0178-0183
本文将伊乐藻引入生态型灌区受损水体修复中。通过室内试验系统地研究了伊乐藻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伊乐藻是修复受损水体较理想的材料。伊乐藻对总氮(TN)、总磷(TP)和CODMn的累积去除率,在初夏分别为61%、89%和34%,在初冬为25.74%、26.59%和10.93%;伊乐藻对水体的净化能力高于菹草和金鱼藻。文中还探讨了修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二次污染问题。通过宏观的质量平衡估算,1g伊乐藻在1年内可以从1L水体中去除TN、TP和CODMn分别达到44.57、15.42和31.13mg。  相似文献   

7.
利用生物慢滤池对人工模拟污水和西安市某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出水进行了深度净化处理实验,通过分析进出水中氮、磷含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及上层水和出水中的叶绿素a含量等指标,考察了生物慢滤池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生物慢滤池对人工模拟污水的处理效果较好,总氮、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分别为66.4%、40.2%、66.4%和73.3%;深度净化污水厂二级出水,总氮、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分别为35.1%、21.0%、30.2%和12.6%,去除率略低于人工模拟实验;生物慢滤池对叶绿素a有很好的截留效果,去除率分别为93.4%和66.4%;生物慢滤池处理后的再生水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要求,可回用于城市景观水体,作为城市景观水体的补充水源,避免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以五个不同类型的富营养化城市景观水体为示范对象,引入建筑废弃物微孔陶作为水体基质,进行水体污染修复工程示范;春夏秋冬四季动态检测水体水质,并运用基于地表水质量标准的营养状态评价方法(SWEE)进行水质、富营养化水平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园水体微孔陶的使用显著降低了水体的TN浓度.五个水体TN浓度比较高,处于富营养化水平的总氮浓度.丰庆公园和牡丹苑的微孔陶处理显著降低了水体的TP浓度,降低了水体的富营养化水平.丰庆公园和植物园的微孔陶处理显著降低了水体的氨氮浓度,而其他三个水体的氨氮浓度在一年中没有发生显著的降低.在微孔陶作用下,五个水体COD(化学需氧量)和BOD5(生化需氧量)浓度显著低于对照.SWEE和水质综合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微孔陶通过吸附有机质,为水生生物提供降解平台,显著降低了景观水体的富营养化水平,改善了水体水质.  相似文献   

9.
淀山湖富营养化现状及生态修复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2010年淀山湖水质监测数据,评价该湖富营养化趋势。结果显示,2008年后,淀山湖的富营养化程度呈改善趋势,但水体富营养化存在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①2008—2010年的整个湖区水体中主要的富营养化指标TN、TP、SS、Ch-la质量浓度均呈下降趋势;②淀山湖上游来水区水体中TN、TP质量浓度比下游出水区高,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同样也高;③淀山湖每年夏季暴发蓝藻水华的水域面积在不断减小。结果表明,淀山湖东南区域富营养化程度最轻,水生植物对水体净化、生态系统恢复具有重要价值;淀山湖的生态系统在逐步恢复。为使生态系统能巩固并形成良性循环,一些影响因素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不同比例混合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选取黄菖蒲和美人蕉组合混合植物人工浮岛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室外静态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静态条件下,各人工浮岛对TN、TP、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3.23%、84.12%、67.76%;不同混合比例植物的浮岛中,以菖蒲:美人蕉=3∶1的去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以西安市兴庆湖景观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复合生态修复实验研究.分别构建两组复合生态系统:系统1(伊乐藻+罗氏轮叶黑藻+睡莲+鲤鱼)和系统2(伊乐藻+罗氏轮叶黑藻+睡莲+鲫鱼).研究表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系统1对TN、TP、氨氮、高锰酸盐的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63.2%、97.2%、40%、15.6%;系统2对TN、TP、氨氮、高锰酸盐的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50.8%、78.5%、41.2%、16.5%;系统1比系统2的净化效果好,更适于兴庆湖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2.
根据植物气生根能吸收水体中氮、磷养分的特性,首次提出了利用气生根处理富营养水的新方法。以夹竹桃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模拟的滨水环境(模拟植物种植于堤岸壁或堤岸上,部分枝叶处于水淹状态的情形)中诱导气生根的生长。结果表明:仅需满足夹竹桃的基本生存条件(土壤、阳光、水和温度),77%的夹竹桃能够适应水淹环境并长出较密集的气生根(平均生根率为38%);夹竹桃对水体TP,TN,NH3-N,NO2-N,NO3-N和浊度NTU的实际去除率分别为27.3%,29.1%,17.1%,20.5%,1.6%和0.7%;同时,栽种在岸堤壁或岸堤上的夹竹桃还具有一定水土保持的作用和景观绿化效果。因此,该方法是一种集富营养水净化、水土保持和景观绿化为一体的新型治理富营养水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不同沉水植物种植密度、不同沉水植物组合、沉水植物和鲫组合对滇池草海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于2017年9—12月在滇池草海东风坝试验平台,选取4种滇池现存土著沉水植物(篦齿眼子菜(Stuckenia pectinata)、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wrightii))、1种鱼(鲫(Carassius auratus))进行不同组合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0.63±0.06)g/L的篦齿眼子菜和轮叶黑藻对于TP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0.33±0.05)g/L的种植密度;不同沉水植物组合均能够提高水体中的氮磷比,对草海富营养化水体的TN、TP、Chl-a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试验组TN、TP、Chl-a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了49.67%、9.06%、39.41%;鲫对于轮叶黑藻和篦齿眼子菜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加入鲫的穗花狐尾藻和马来眼子菜组合TN去除率提高了87.48%,且试验结束后,水体TN、TP去除效果稳定;沉水植物组合中,穗花狐尾藻和轮叶黑藻在高营养盐水体中生长状况最好,同时能有效控制水体中的TN、TP和Chl-a的质量浓度;鲫+穗花狐尾藻+马来眼子菜组合对草海富营养化水体的SS、TN、TP、Chl-a都具有较高的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水生动植物组合对富营养化园林景观水体的净化效应,将秋枫(Bischofia javanica)、水蓑衣(Hygrophila salicifoli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和生物质焦材料组合成生物处理系统,以富营养化园林水体为治理对象,研究了生态净水系统中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状况,对水体中TN,TP,COD,NH+4-N,NO-2-N等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以及系统在消除水中孑孓的作用。结果表明:净水系统中无蚊子幼虫出现且水生动植物生长状况良好,对水体中TN,TP,COD,NH+4-N,NO-2-N等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去除率分别可达64.4%,49.5%,65.7%,73.8%,82.6%;TN,COD,DO等指标均符合地表水(GB 3838—2002)Ⅳ类水标准,而NH+4-N则符合Ⅱ类水要求。应用生态净水系统对于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主要污染物和蚊虫滋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系统中各组成要素各司其职,技术友好,有助于实现可持续性水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5.
 利用水上种植技术治理湖泊富营养化已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提高作物产量一直是阻碍该技术普及的一个难点。利用膨胀蛭石具有的强吸附性和阳离子交换能力,采用室内试验的方法,研究膨胀蛭石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物质的富集效果。结果表明:当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总磷和总氮浓度分别为0.5mg/L和5mg/L时,经过蛭石8h的富集后,吸附基本达到平衡,水体中总磷和总氮的去除率可达78%和30%,而蛭石压滤液中总磷和总氮的浓度分别约是水体中总磷和总氮浓度的4和3倍。  相似文献   

16.
洱海水质评价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洱海流域水环境状况进行了系统全面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洱海污染源以面源为主,湖面降水和内源释放次之,工业和城镇生活的污染贡献率相对较低。洱海的主要超标污染物是总磷和汞,其中总磷污染最为严重。洱海从1992~2001年富营养化水平保持在中营养水平,现正处于中营养向富营养湖泊的过渡阶段。洱海在1993~2000年之间,总硬度和总氮上升趋势明显。洱海运行水位对洱海水体总磷的变化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7.
采用微宇宙培养法,模拟研究了不同曝气方式(底泥曝气、水曝气)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中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水曝气使得水体溶解氧(DO)急剧增加,从而促进了水体藻类的生长,优势藻种由绿藻门急剧迁移到黄藻门的黄丝藻属;由于泥曝气对底泥中P释放的抑制作用,及浊度增加导致占藻类主要成分的蓝藻门藻类的不断消亡,而明显的抑制了藻类的生长,优势藻种也由绿藻门迁移到硅藻门。因此,在景观水处理技术中加入人工曝气时,应采用泥曝气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史云鹏 《人民长江》2011,42(10):60-64
为了分析生态净化技术对水污染的去除效果,总结了我国生态净化技术的主要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同时,重点介绍了嘉兴石臼漾水厂引水河道新塍塘的水质生态净化中试工程,分析了在3种工况下,工程对SS、CODcr、NH+4-N、TN、TP的去除效果。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水力负荷的工况下,新腾塘中试工程可有效改善水体透明度及溶氧环境,SS、CODcr、NH+4-N、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4%~88%,26%~59%,84%~87%;76%~83%,36%~50%。  相似文献   

19.
土壤过滤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 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种土壤过滤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考察了该工艺对CODCr、BOD5、NH3-N、全氮(TN)和全磷(TP)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水力负荷约为0.05 m3/(m2·d), 水力停留时间为3 d时。该土壤过滤系统对CODCr、BOD5、NH3-N、全氮(TN)和全磷(TP)的去除效果较好,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4.6%、83.3%、64.3%、59.8%和70%。出水CODCr约为18.3~42.1 mg/L,BOD5约为8.9~17.3 mg/L,NH3-N约为11.2~17.7 mg/L,TN约为21.2~31.3 mg/L,TP小于2.0 mg/L,出水水质优于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气温变化和进水污染物浓度对处理效果影响明显。总体上来讲,温度大于22 ℃时,进水污染物浓度越低处理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