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云港一带的渔民最喜欢饮用虾米茶.家里来了客人,渔家总是先捧出一碗虾米茶招待.虾米茶的制法很简单:在泡茶时,杯中放  相似文献   

2.
正平淡的日子里,我喜欢茶的袅袅清芬,喜欢在茶的清香中放松疲惫的身心,安抚蒙尘的心灵,荡涤凡俗的情思。所以,我总是愿意捧一杯清茶在温暖的掌中,与茶亲近,与茶相依。静静品味着"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的曼妙情趣,默默领略着"平生于物元无取,消受山中茶一杯"的无穷幽怀。我也在这凡尘俗世里消受人间一杯茶,思绪就会变得温馨而轻盈,在宁静的时光里尽情飞扬。那时,  相似文献   

3.
袅袅茶香     
结束了手边的工作,沏上一杯淡茶,手捧一本闲书,在袅袅的茶香中进入宁静,这是我在繁忙的生活中寻到的世外桃源,在茶的芬芳里我会忘记世间的一切烦恼,在茶的甘甜中我能品味出难以形容的美妙滋味。茶已经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每天不喝茶,生活就缺了许多滋味,就连手里的书都缺少了吸引力。可是茶在我的记忆中却是那么神秘。  相似文献   

4.
晓甜 《饮食科学》2007,(1):56-56
我生长在茶叶之乡.奶奶和姑姑曾是茶厂工人,与茶的缘分也许就是这样在地利人和的环境中结下的。印象中,每当父母下班回家,一杯醇厚的红茶就这样冲泡出家的温馨,杂谈琐事,闲聊絮语,往往伴随喝茶的工夫而自然消磨。童年的记忆也许不比好茶耐久的一泡.很多事情在脑海里过滤,只留下一些片段细细回放。也许是和茶有缘分,但毕竟没有这份茶心.  相似文献   

5.
茶之静美     
正在世界的喧嚣里,我等待的是一杯茶。与其说我是在等待一杯茶,不如说是在喧嚣的世界里寻求内心的安静。我的脑海里浮现一幅画面:画面中的主题就只有一杯茶——热气袅绕的一杯茶,于是喧嚣的世界整个安静下来。这个世界看起来是喧嚣的,其实世界本来并不喧嚣,只是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我们内心太喧嚣了,世界才因此变得那么喧嚣。我一直在这个世界寻求内心的安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不期而遇了这世间最美好的事物之一:茶。从此一个安安静静的世界在我面前徐徐展开了。这是一个我喜欢的安静的茶世界,它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最美丽的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6.
烤茶     
小时候去外公家玩,最喜欢围着火塘坐在草墩上看外公烤茶喝。那时的老家,中间这格堂屋里每家每户都会砌有一火塘或置一火盆。客人来了,宾主就围着火塘坐下,然后点火烧水烤茶,一边寒暄着,一边烤着茶,一边喝着那酽酽的烤茶。吃过晚饭,一家人也会围着火塘.烤着旺旺的火,说些家常话,外公这时也会烤茶喝。  相似文献   

7.
情系荷露茶     
我爱喝茶,在我此生的喝茶生涯中,有一杯茶,令我无法忘怀。那就是荷露茶。  相似文献   

8.
厚王  刘刘 《美食》2006,(4):46-46
茶又称“茗”,属山茶科常绿灌木。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非酒精饮料,其中饮茶的历史最悠久,风行的地区最广。我国是茶的发源地,是世界上种茶、采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也是饮茶人数最多的国家。一些地区的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晨起一杯茶,振精神开思路;饭后一杯茶,清口腔助消化;忙中一杯茶,止干渴去烦躁;工余一杯茶,舒筋骨消疲劳。”艺术地概括了饮茶的四大好处。  相似文献   

9.
茶叶何其多 小时候家里来客人,没有烟招待,但一定会奉新泡茶一杯。因为祖籍婺源,一年中,老家总归有几次茶叶相赠。婺绿属大叶型茶叶,汤清汁浓,非常经泡。  相似文献   

10.
何昕 《饮食科学》2007,(4):52-52
齐鲁之乡向来重礼仪,我的家乡便有一种礼节:那就是来了客人一定要泡茶,不管来的是亲戚、朋友,还是左邻右舍、乡里乡亲,不管是上午、下午、晚上,只要客人坐下,主人一定要泡上一壶茶.即使茶叶只有几元钱一斤,即使主人不喜欢喝茶,也要殷勤地给客人一次坎的添茶.否则,就是很大的失礼。而父亲在这种情况下会格外热情,因为他喜欢喝茶,喜欢喝着茶闲聊,客人的来访于他是一次“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享受,特别是他的好朋友来的时候。冒着热气的茶水倒在杯子里,父亲总忘不了问问那时还只有桌子高的我:“你喝不喝?”而我也总是毫不客气地端一杯,一来二去,竟喜欢上了茶苦冽的味道。一直到现在,茶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惦记着父亲烟酒不沾,只嗜好茶.逢年过节回家.总要给父亲带上一包茶叶.比父亲自己买的要好一些.劝他换换口味.父亲却不认账,一直坚持说我买的还不如他自己喝惯的好。于是.我便会想起父亲多年淡泊如茶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GABA铁观音茶     
茶是中国的国饮,对国人来讲,办公桌或是家中茶几上的一杯茶是再常见不过的。从学喝茶、喜饮茶,到研究茶、开发茶,这段路我走了25年,所有茶中,最喜安溪铁观音。  相似文献   

12.
晓晓 《饮食科学》2014,(11):41-41
母亲托人从乡下捎来一包苦丁茶,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抓出一小撮苍青的片叶,酽酽地泡上一杯,慢慢啜饮。品尝茶味,也是在品尝一段和茶一样有滋有味的生活。 小时候我跟母亲住在乡下。山里人自给自足,日常所需大都自己生产。平时饮用和待客的茶都是自己所种。平日田地里劳动,体力消耗大,出汗多,水喝得多,所以泡茶用的都是大瓦缸,大把大把地往缸里放茶叶,烧一锅开水,泡一大缸凉着喝。  相似文献   

13.
正他们是一对常来我咖啡店里喝普洱茶的男女,每周一到两次,至少在前五周,我无法判断他们的关系。如果说是情侣,他们似乎并不需要情侣所必需的私密氛围,即使店里人多,也毫不在意,选一张喧嚣的桌旁坐下,一壶普洱,加一两份点心,你一杯我一杯。当普洱茶冲出的颜色变成浅棕色,点心盘子也见了底,两人便心满意足地走了。但若说他们是夫妻,似乎也不像。店里偶尔也会有夫妻两人来坐坐,但基本上是女人硬拖着男人,男人一脸的不情愿,坐下后,两人各自玩手机,来坐过一次后,就不会有第二次。坚持每周来一两次,坚持喝一壶普洱茶的夫妻,似乎只出现在电影或小说里。  相似文献   

14.
悉尼茶事     
白兰 《饮食科学》2004,(12):52-52
我本不谙茶事,但在“大茶客”夫君的“培养”下,渐渐地也便有了茶瘾.竟一日不喝,如隔三秋,一俟爬格,则必泡一杯香茗解困祛乏,以挽住稍纵即逝的灵感。  相似文献   

15.
茶道人生     
茶之为饮,却无关乎于渴。这是我读了几篇关于茶的文章之后,瞬间得到的灵感。喝茶是一种休闲,休闲时一杯茶,一声琴,一窗竹,一卷书,一个人,方是人生惬意时。匆忙时,饥渴时,只供水,勿奉茶,方是供者施,求者需,更免得使供者一腔美意尽飘零,又陷求者于俗。  相似文献   

16.
鸽子 《饮食科学》2006,(8):51-51
作为一个爱茶的人,我常自称为茶痴:听到有人说茶会动心.闻到茶香清盈四溢,见到好茶当然眼睛会发亮,好朋友有了好茶总是千方百计要去蹭点来喝喝。自然,离家出差总爱自带茶自备茶,对宾馆酒店里备好的各种袋装茶我总是嗤之以鼻:”那还叫茶,那能叫茶!要茶形没茶形.要茶味没茶味,能叫茶吗?”是啊,从行李箱里轻轻翻出自带的茶,或绿茶,或普洱.小心翼翼、轻手轻脚打开.贪婪地深吸一口:这才是真正的茶啊!未泡茶,我那副迷醉的神仙样早让同事们欣羡不已!人生匆匆忙忙,这家伙还能有如此闲心如此乐趣!是啊,有茶相伴的日子是快乐的、悠闲的,离开家在外的日子也是最想念茶的日子。想念茶的日子.日里梦里都想见到茶!  相似文献   

17.
林颐 《烹调知识》2014,(6):64-64
正"报刊上谈吃的文字很多,也从来不嫌多。中国人好吃,我觉得是值得骄傲的,因为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艺术。"这段话出自张爱玲的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对于吃,张爱玲甚有心得,笔尖纸端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常见各种描述。《茉莉香片》,故事沉重压抑,开篇却是清新浅淡的细语:"您先倒上一杯茶——当心烫!您尖着嘴轻轻吹着它。在茶香缭绕中,您可以看见……"捧一杯香茗,读爱玲的文字,的确是一种最合适的氛围。在《十八春》里,沈太太给世钧送吃的:"这莴笋圆子做得非常精致,把莴笋腌好了,长长的一段,盘成一只暗绿色的饼子,上面塞一朵红红的干玫瑰花。"这一段颇传神,有季  相似文献   

18.
<正>北欧五国的咖啡人均消费量包揽了全球前四位和第六位,而一海之隔的英国则在茶叶消费量上位居世界前列,在痴迷咖啡的邻居的包围之下,特立独行地品着自己的茶。中国人平时所说的"不是我的菜",在英语里则叫"not my cup of tea",字面意思是"不是我的那杯茶"。英国人对茶的狂热持续了几个世纪,地球另一端的茶叶发源地中国则静静地品了几千年。  相似文献   

19.
白露 《饮食科学》2008,(1):61-61
午夜,我独坐电脑前,禁不住沏上一杯浓浓的毛尖茶。开水冲进透明的玻璃杯,杯底的茶叶开始伸展,一股清绿从杯底弥漫开来,渐渐溢满整杯的水,在水面上升腾成一缕浓浓的茶香。  相似文献   

20.
正南宋著名诗人杜耒在《冷夜》中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茶,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我国自古有以茶待客的风俗,例如畲族、白族就存在饮"三道茶"的习俗。畲民们对茶情有独钟,把其视为"神汤",认为茶不但能解渴,而且能提神、清目、祛病、健身。畲族风俗离不开茶,"无茶不讲话",养成了"日不离茶"的常年喝茶习惯,而且喝茶就要喝三道(次)。"饮三道茶"是畲族最具有独特风情的饮茶方式。客人一到,或左邻右舍来串门,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