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海洋石油》2017,(4):8-11
构造调节带是裂谷盆地中的一类重要构造变形体系,也成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本文以东非Albert湖盆北部构造调节带为例进行解析,该调节带断裂十分发育和复杂,通过三维地震资料属性分析对构造精细解释,发现大量断块圈闭;该调节带位于盆地的缓坡带,距离湖盆生烃中心较远。北部调节带发育大型河流三角洲,成为有利储层相带的同时为油气侧向长距离运移提供通道。结合构造和沉积储层认识,建立了构造调节带的成藏模式并对油气运聚规律进行深入研究,认为网状断裂和大型河流三角洲体系的发育共同控制调节带油气运聚,该地质认识可对世界其它地区裂谷盆地中发育的构造调节带油气成藏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歧口凹陷地质构造样式分析入手,结合构造动力学机制,探讨其对输导体系和储集体系的影响,进而影响油气成藏。结果表明:歧口凹陷古近系北西—南东方向多次凹复式箕状断陷结构和南北方向歧口主凹双断复式地堑结构,主要受沧东伸展断裂系统和歧口伸展断裂系统的控制,在平面上形成了多凸多凹、凹隆相间的构造古地貌格局,为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空间;歧口凹陷构造样式控藏影响,体现为:在油气运移时,主干断层控制油藏形成,次级断层改造油气分布,形成优势输导体系;在油气聚集时,有利储集相带发育,构造坡折带发育,有利圈闭发育。结合前人对油气成藏模式的研究,提出4种成藏模式的认识,即:陡坡带成藏模式、缓坡带成藏模式、断阶带近源成藏模式、盆内坡折带成藏模式。优选了勘探目标区,经钻探实例验证,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Baobab构造带位于中非裂谷系邦戈盆地东北部斜坡,相对远离现今盆地中心,却是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带,深入分析该区构造演化特征与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可为中非裂谷系油气勘探提供良好借鉴。通过研究Baobab构造带演化历史,结合油气分布特征,分析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Baobab构造带先后经历了前断陷期、断陷期、坳陷期、反转期和消亡期5个主要演化阶段。盆地断陷内稳定分布的下白垩统深湖—半深湖相M组和P组泥岩,既是主要烃源岩,又是良好的区域盖层。晚白垩世反转期发生大规模的构造反转和地层剥蚀,在Baobab构造带形成一系列背斜或断背斜圈闭,有利于油气聚集。在构造高部位或凸起带,发育以基岩风化壳和裂缝发育带储层为主的潜山油藏,圈闭形成、油气运移和储层改造均受断裂活动的控制;靠近凸起带的次洼中,发育浊积水道和扇三角洲砂岩储层为主的P组油藏,成藏明显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整体上形成凸起带以基岩潜山油藏为主、次洼带以源内P组油藏为主的油气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从歧口凹陷地质构造样式分析入手,结合构造动力学机制,探讨其对输导体系和储集体系的影响,进而探讨油气成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歧口凹陷古近系NW-SE向多次凹复式箕状断陷结构和N-S方向歧口主凹双断复式地堑结构,主要受沧东伸展断裂系统和歧口伸展断裂系统的控制,在平面上形成了多凸多凹、凹隆相间的构造古地貌格局,为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空间;歧口凹陷构造样式控藏影响,体现为在油气运移时,主干断层控制油藏形成,次级断层改造油气分布,形成优势输导体系;在油气聚集时,有利储积相带发育,构造坡折带发育,有利圈闭发育.结合前人对油气成藏模式的研究,提出歧口凹陷4种成藏模式,即:陡坡带成藏模式、缓坡带成藏模式、断阶带近源成藏模式和盆内坡折带成藏模式。优选了勘探目标区,经钻探实例验证,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伸展盆地中,构造转换带对油气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往往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在简化构造转换带概念基础上,分不同构造层对研究区构造转换带进行系统识别、特征分析及形成机制研究;综合钻井、地震及油藏资料,总结了高邮凹陷构造转换带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研究认为高邮凹陷构造转换带主要发育形式为走向斜坡、横向低凸起及变换断层,对沉积砂体展布、圈闭及油气运移聚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是下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6.
基于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充分应用钻井与地震资料,开展Termit叠合裂谷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及其控藏机理研究。研究表明:Termit盆地主要经历3大构造沉积演化阶段:1早白垩世裂谷期,以湖泊、三角洲沉积为主;2晚白垩世坳陷期,以浅海、三角洲和远岸水下扇沉积为主,发育主力烃源岩;3古近纪裂谷期,以短轴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为主,发育主力储集岩与区域性盖层。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生、储、盖层,断裂体系及构造圈闭的展布,决定了盆地油气的空间分布:1沉积演化控制了生、储、盖层分布,形成了上、中、下3套成藏组合,控制了油气纵向分布;2构造演化控制了输导体系和构造圈闭分布,形成了多个复杂构造带,控制了油气平面分布;3沉积相带控制储集砂体微观结构及宏观展布规律,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综合地质研究成果,建立叠合裂谷复合油气成藏模式,明确白垩系-古近系下一步勘探领域,有效指导盆地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7.
冀中富油凹陷弱构造带是指文安斜坡带和蠡县斜坡带,其勘探程度较低,但具良好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通过对成藏地质要素的综合分析,结合物理模拟实验,阐明弱构造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揭示油气成藏规律,建立油气成藏模式,为深入开展弱构造带的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冀中富油凹陷弱构造带的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输导体系和鼻状构造的控制,烃源岩控制了油气分布的范围和富集程度,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层位和油气藏类型,鼻状构造则控制了油气运移的方向。根据烃源岩与输导体系的配置关系,弱构造带主要存在两种油气成藏模式:一种是宽缓斜坡带远源-阶梯状油气成藏模式,油气在超压和浮力的共同驱动下,以砂体的侧向输导为主,配以断层的垂向调节呈阶梯状运移,具有多层系、远距离成藏特征;另一种是平缓斜坡带近源“-Z”字型油气成藏模式,油气主要在浮力的驱动下,通过断层的垂向调节和砂体的侧向输导呈“Z”字型运移,具有多层系、近距离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8.
沙南凹陷西洼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勘探区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南凹陷西洼历经多年勘探,一直没有取得商业性突破,其勘探潜力备受质疑。文中在对该凹陷西洼整体结构及构造演化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该区已发现油气藏的成藏类型及成藏特征。结果表明:西洼的凹陷结构类型控制了油气运移的方向,圈闭的有效性控制了油气成藏的充满度,古近系储层的发育程度控制了油气成藏的规模,断裂的活动期次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层位。分析认为:勘探程度最高的沙中构造带没有处于油气运移的优势指向区,是造成西洼目前钻探成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圈闭有效性较差及沙河街组储层不发育是油气成藏规模小的重要原因。最后指出,沙南凹陷西洼的两侧斜坡区为比较有利的勘探区带,尤其是南侧斜坡区具有较大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
蒋彦 《海洋石油》2022,42(4):1-6
南黄海盆地南五凹陷是南黄海中新生代盆地最有利的成藏区域之一,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但由于其构造特征复杂,一直未能取得油气勘探的突破。该文结合最新三维地震及钻井资料,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对南五凹陷的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南五凹陷经历了断陷和拗陷两个大的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发育两期三组正断裂。在断裂的控制作用下,发育三个局部构造带,以断鼻、断块圈闭为主。南五凹陷油气成藏具有近源近断成藏的特点,其中深大断裂的发育是油气输导的关键因素。通过研究,总结了南五凹陷构造特征及成藏关键因素,并提出了北部斜坡带发育深大断裂,圈闭条件好,可作为有利勘探区带,研究成果对南五凹陷勘探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结合埃塞俄比亚欧加丹盆地50余年油气勘探开发成果和地质认识,认为该盆地为东非裂谷系构造成因,是发育在古生代基底之上的1个古内陆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上二叠统Bokh组湖相泥岩为成熟烃源岩,晚古生界-中生界发育多套有利成藏组合,古近系以来东非大裂谷作用对油气运移影响重大。总体上,中央隆起带及外围斜坡带西部紧邻生油凹陷,成藏条件优越,同时具备良好的构造背景、储盖组合,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孔店组构造、沉积及烃源岩演化特征进行综合研究,总结了孔店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并结合油气勘探实践,建立了孔店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认为,孔二段有效烃源岩控制了油气藏平面分布范围,区域主干断裂控制了油气富集区带,区域盖层控制了油气纵向分布,特别是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分布.孔南地区孔店组油气具有2种成藏模式:一种是构造型复式油气成藏模式,即在构造高点断裂发育带形成逆牵引背斜、断鼻或断块油气藏;另一种为地层岩性型油气成藏模式,通常在斜坡区形成砂岩透镜体、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或在构造高点形成断块-岩性油气藏.随着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总结油气成藏规律,特别是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富集条件,对于油田储量及产量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断陷盆地总体构造活动强烈,断裂带、褶皱带、背斜带等强构造区十分发育,是断陷盆地中主要的油气富集区,也是早期勘探的主要对象。但随着强构造区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已很难再有大的发现,油气勘探必须向弱构造区转移。通过对断层落差面密度、地层曲率、地层厚度变化率导数3个表征构造活动强度指标的统计、分析,划分出冀中坳陷的弱构造区,并分析其地质特征。通过对比强、弱构造区成藏条件的差异性,解剖油气成藏实例,总结弱构造区的油气成藏特征及富集规律。发现弱构造区主要分布在洼槽和斜坡地区,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烃源岩、输导体系等,以发育岩性油气藏为主,在油气源充足条件下具有大面积、连片含油的成藏特点,可形成规模油气富集。以冀中坳陷蠡县斜坡为例,北部油源充足,且具有有效的输导体系,发育大面积多源供烃、断—砂输导的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酒泉盆地青西-老君庙复杂断裂带油气成藏特征,本文针对鸭儿峡地区古近系断裂发育特征及油气成藏开展了综合研究。通过鸭儿峡地区断裂发育及分布特征研究,明确了断裂与烃源岩分布、构造发育及油气运移的关系,结合区域沉积特征研究及研究区内勘探现状,厘清了该区油气成藏的基本规律,建立了鸭儿峡地区古近系油气成藏模式。基于该区油气成藏规律认识,优选出有利勘探区块。通过本文研究,明确了断裂在鸭儿峡地区油气成藏方面的重要控制作用,探索出一套青西-老君庙复杂断裂带内断块-岩性油藏勘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前陆盆地构造位置重要、油气资源丰富,是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为此,利用构造、沉积及钻井等资料,综合研究了已经成为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的川西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地层充填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结果表明,川西前陆盆地发展始于印支运动的卡尼期而终于喜山期;盆地的发展在各个时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构造格局的变化。上述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川西前陆盆地天然气藏的生、运、聚、保条件。该区油气藏主要受前陆盆地形成过程中的坳陷和隆起带控制,燕山期形成的绵竹-盐亭隆起带、邛崃-新津隆起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也是川西前陆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区带。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东北部米仓山前缘隐伏构造带油气勘探潜力巨大,但由于构造变形强烈,油气成藏过程复杂,该区的勘探程度一直较低。为此,从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入手,分别探讨了峨眉地裂运动、米仓山形成演化与该区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油气成藏的关系。分析认为,峨眉地裂运动控制了开江-梁平陆棚的形成,陆棚的形成演化为长兴-飞仙关组油气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储集空间。运用低温年代学证据,确定米仓山大规模隆升发生在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燕山晚期米仓山开始强烈隆升,基底断裂发生拆离,地层褶皱挠曲变形,且呈前展式向南递进形变;喜马拉雅期再次隆升向南挤压,应力进一步向南传递,低缓部位褶皱变形。进而研究了米仓山形成对其周缘油气成藏具有的明显的控制作用,并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即古油藏成藏阶段(印支晚期-燕山期早期)、古气藏成藏阶段(燕山中期)和油气藏改造调整阶段(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最后,指出现今规模气藏主要分布在该区滑脱褶皱带内台缘礁滩储层发育区。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油气成藏规律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推动油气增储上产,综合运用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及成藏综合评价方法,深入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的油气成藏规律。珠三坳陷主要发育文昌组和恩平组中、深湖-浅湖相烃源岩;恩平组发育湖相储盖组合、珠海组-珠江组发育海陆过渡相-海相储盖组合。珠三坳陷油气成藏主要受构造、烃源和运移的控制,差异伸展-走滑作用控制了油气成藏,烃源岩的差异发育控制了油气差异分布,近凹断裂带和两条大型构造脊控制了油气富集。构建了4种成藏模式:①中、深湖相源岩供烃、构造控藏、有利储盖控富集;②浅湖相源岩供烃、断裂高效运移、甜点储层控富集;③浅湖相源岩供烃、构造脊-盖层控运、复合圈闭控藏;④多洼供烃、长距离侧向运移、晚期断层垂向调整。在此基础上,预测了珠三南断裂西段、六号断裂带和南断裂东段、神狐隆起北缘和琼海凸起及周缘隐蔽圈闭领域是下步滚动勘探、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钻探证实南断裂西段X构造、南断裂东段Y构造以及六号断裂带Z构造3个商业性发现。  相似文献   

17.
冷湖3—5号构造带是柴北缘地区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带,通过对该构造带的研究认为,其油气成藏主要受以下3个因素控制:①冷西次凹巨厚的残余下侏罗统地层为该构造带成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②冷湖地区第三纪以来下侏罗统烃源岩埋藏适中,构造与大规模生排烃期配置关系好;③残余生烃凹陷的构造演化使冷湖构造带成为最有利的构造带;④冷湖构造带北高南低的构造背景,决定了较高部位冷湖3—4号构造成藏优于较低部位冷湖5号构造。冷湖3—5构造带油源充足,生排烃和构造配置关系好,可发育构造、构造一岩性、不整合等类型油气藏,冷湖构造带仍是柴北缘扩展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海相油气勘探取得了丰硕成果,顺北奥陶系、塔中寒武系、塔河深层等油气新发现,为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主要分布于台盆区,油气藏类型多样,原油物性变化大,显示出成藏的复杂性。通过对大量的实际样品分析和模拟实验及大量的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结合构造演化、层序地层学、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等研究成果,在烃源岩分布及其演化、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海相油气藏分布特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是明确了塔里木台盆区海相油气主要来源于强还原环境下形成的下寒武统-中下奥陶统烃源岩,特别是台盆区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并明确了超深层海相油藏后生改造主要有TSR、热裂解2种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判识指标;二是在建立玉尔吐斯组缓坡型优质烃源岩沉积发育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井震标定、正演模拟和区域测线地震相解释、三维区属性分析与地震反演,预测了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的展布,并明确其演化特征:燕山期以来长期低地温背景下的"高压生烃演化抑制模式"延缓了顺托果勒低隆寒武系烃源岩热演化,顺托果勒地区仍具晚期高成熟液态烃形成条件;三是通过台盆区油气成藏特征对比,明确了奥陶系油气分布特征,进一步明确在台盆区寻找以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原地烃源岩与燕山期以来晚期活动走滑断裂相匹配的、以晚期供烃为主的轻质油藏-天然气藏,是塔里木台盆区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全球已开发千余个目的层系埋深超过4 500 m的油气田,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准噶尔盆地已开发目的层系埋深均浅于4 500 m,尚未在深层取得突破。因此,有必要开展准噶尔盆地深层油气藏形成条件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深层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的发育情况以及油气的保存条件,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认为,盆地中央坳陷和南缘深层广泛发育多套泥质烃源岩且已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生排烃潜力大;由于溶蚀和超压等地质作用,盆地深层普遍发育相对优质的储集层段,出现“差中有优”的现象;湖盆扩张期形成的多套区域盖层能够起到较好的封盖效果,有利于深层油气的聚集与保存。根据生储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匹配关系,以及探井深层油气显示情况,表明中央坳陷和南缘为深层油气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20.
李爱荣  李净红  张金功 《石油学报》2015,36(10):1199-1209,1298
中扬子西部地区经历了多旋回沉积-构造演化,纵向上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烃源岩为碳质页岩、碳酸盐岩及煤等多种岩性,多数达到了过成熟阶段,深部震旦系-寒武系烃源岩均处于过成熟晚期,具有多阶段生烃、晚期原油裂解供气特征。在多旋回构造演化中,中扬子西部海相天然气呈现多源多期或同源多期混合聚集、多期调整及晚期次生变化的复杂成藏过程。基于对中扬子西部地质演化背景分析和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区域有效主力烃源岩,从天然气组分含量、组分参数相关性、烷烃气碳同位素等资料剖析了建南气田各层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油气成藏地质及川东气区资料,厘清了建南气田海相天然气成因及气源。研究认为,建南气田海相天然气均为干气,烷烃气碳同位素呈部分倒转,发生过原油裂解供气;二叠系长兴组及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嘉陵江组气藏气源来自二叠系烃源岩,基本没有志留系甚至更深部气源供给,由原油裂解气和多类型干酪根降解气混合聚集而成,原油裂解气占主体;志留系韩家店组气藏和石炭系黄龙组气藏属于同源不同阶段天然气混合成因,原油裂解气占主体,气源母质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碳质页岩,几乎没有受到来自震旦系-寒武系烃源岩的天然气充注。因此,中扬子西部地区海相天然气勘探潜力大,尤其以保存条件较好的鄂西渝东区为主,震旦系、寒武系及志留系天然气勘探前景甚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