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记者:您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并且获得了A级优异生大学文凭,您觉得学校给予您最好的教育是什么?您当时的理想是什么?梁景华:我觉得这是改变我一生的其中一个里程碑,因为没有大学教育,没有在大学学习对设计的认识,我根本没有机会能够有今天。所以大学是一个人生的开始,理工大学为我在设计行业打下了一个好基础。我毕业的时候还是一个年轻小伙子,那个时候只有一股冲劲,希望在设计行业里面能够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也希望全世界都知道有梁景华这个人出现,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1)
<正>什么是师德?不同的人会坚持不同的师德立场、师德观念和师德标准。作为一个从教16年的一线老师,我想谈谈我对师德的认识。我认为教育是一件良心活,应该基于道德良心来做教育和善待教育。师德的标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好人的标准,即一个真正有良知的人、问心无愧的人,每一位老师都应凭良心  相似文献   

3.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超越文化持续性的地平线",这个题目听来有点难懂,所以我又拟了一个副标题,叫做"从现代建筑史看日本现代建筑"。我之所以拟出这样的题目,是因为我认为建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职业,但在建筑中不仅有技术,还有文化的内涵。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在哪出生、在哪长大、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对他所设计出来的建筑是有很大的影...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8)
<正>听了陶继新老师教育思想的讲座,感受颇深。作为教师的幸福感,在言语间缓缓地流淌出来,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平安与快乐。我知道,这种长久的幸福来源于我的学生、我的讲台、我的工作。一、在教育过程中发现美,感受幸福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是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品质,让他们用所学到的知识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陶老师就是坚持这样的教育目的,用智慧的双眼不断地寻求教育过程中的真善美,在发现、提升、实践的基础上,不仅让自己感受到幸福,也帮助他人实现了理想,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是如此。教与学是一个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9)
开放式教育要求学校没有"围墙",课程没有"边界",教学不是"灌输",儿童就是"儿童"。作为一个教坛新人,开放式教育是源头活水,给我源源不断的滋养,我将奉行开放式教育理念,在教书育人的康庄大道上稳步前行。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33)
<正>我是千千万万个班主任中普通的一员,我和每位班主任一样,深深地爱着我的学生。从教一路走来,拾起点点滴滴的收获,才发现教育成功的秘密不是惩罚和批评,而是真诚地去赏识,去爱每一个孩子。尤其是"问题生"更需要教师深入、细致的关怀。"问题学生"是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他们是班中最迫切需要教育和帮助的学生。转化问题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班主任能力的表现。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认为"问题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13)
<正>朱永新教授说过:"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理想、智慧、激情、诗意和力量。"怀着对教育的挚爱,那年初冬,我走进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的冬和湖南的冬终是不一样,有一种彻底的冬的感觉,尽管如此,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习却让我如沐春风,温暖无比。温文尔雅的钱志亮教授,幽默风趣的晏辉教授,学识渊博的李永瑞教授……他们的每一个独到的观点都深深地触及到我灵魂的深处,我浅悟到了"真实"的教育,彻头彻尾重新掂量了"教书育人"四个字的份量。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8)
<正>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相互作用构建成的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在今天的中小学教育中,越来越渴望家长的参与,倡导家校携手。那么家长能给予孩子什么呢?下面从我的亲身经历谈一谈。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家长,对孩子教育也是五味杂陈,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6)
<正>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唤醒,是激发,是点燃。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合作精神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小李同学,是我接班后上课趴着睡觉的第一个学生,我决心改变他。上课期间,我先是友善地提醒,请他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1)
<正>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思想解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时代。我也因刚踏上中学讲台而意气风发——思想因自由而肆意生长,青春因阳光而强劲拔节,稚嫩而真诚的教育思绪随着丰富而多彩的教育实践不断生发。就在这时,《河南教育》出现在了我的视野中。1989年夏天,我收到来自《河南教育》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一位叫朱根发的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