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主义因其功能至上的原则,缺乏对使用者情感体验诉求的考虑而受到广泛质疑,但回归现代主义提出时的语境,其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仍是当代建筑实践和理论需要继承的一种建筑态度。本文通过分析由李虎和黄文菁所主持的OPEN建筑事务所近年的设计和实践,分别从"挑风车的人"和"开放的建筑"两个角度,探讨OPEN坚持现代主义精神的建筑态度及建筑向城市开放、向自然开放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自近代以来,现代主义建筑思想进入中国,中国早期建筑师便开始思考其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从百余年前至今,中国建筑师在运用国际式语汇来表现本土文化和社会传统方面仍充满困惑和探寻。文章试图以东方文化圈为视角,通过梳理当代东方文化背景下现代主义建筑的本土实践,并分类分析其深层内涵,对中国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的本土转译进行理论总结并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3.
胡颖 《浙江建筑》2005,22(4):86-87
阐述了中国建筑史教育对中国建筑创新的特殊意义,倡导通过大力传承本土建筑文化,培养和提高本土建筑师学贯中西的素质,为当代中国建筑创作实践提供深厚的传统养分,为中国建筑文脉发展和理论创新发挥先导作用,帮助整个建筑创作体系向"知己知彼"、"温故知新"、"通古今之变"比较成熟的方向前进.这对于当前欧风建筑盛行的建筑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筑师》2011,(6):97-97
12月4日。当代建筑师系列”图书编写研讨会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召开。该系列图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组织策划,旨在向国内外建筑同行推广与引荐当代我国优秀本土建筑师的设计作品、设计思想及理念。系列图书以介绍建筑师的设计作品为主,采用中英文对照方式.面向海内外市场推广。  相似文献   

5.
聚焦于特定的人物和事件,回顾1930年代起德国建筑师在中国广州地区的考察、建筑实践以及中国建筑师在德国的经历和回国实践,梳理德国现代主义和“新建筑”思潮传入广州的历史脉络,展示了德国现代建筑思想在广州的传播和中国为适应本土气候和技术条件所做出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城市环境设计》2012,(4):252-255
对话人:王辉(URBANUS都市实践合伙人)范凌(FANStudiol中央美术学院)地点:URBANUS都市实践北京办公室时间:2012年1月4日整理:李丹中国建筑师对本土文化的解读和输出范凌:今年中国建筑师王澍、景观建筑师俞孔坚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教书。您是怎么看本土建筑师、建筑教师逐步走到世界最前沿的讲堂,带去一些源自中国的建筑思考、建筑实践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全球化与地域性趋势愈演愈烈,中国建筑在向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开放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地域文化的回归。因此,来自异域的建筑师在中国进行建筑创作,必将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碰撞与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外来建筑。文章对典型的外来建筑进行技术理念的分析比较,进而探讨外来建筑师所采取的设计策略,以期为我国今后的建筑发展提供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建筑设计在学习和汲取现代主义思想精华的同时,应该思考更具中国特色的地域性建筑,建筑师应在设计中充分考量所在地区建筑与城市的文脉,以地域特色、地理特性作为设计中的影响因素,给予设计精神意义与文化内涵。应用现代科技与技术实现建筑,在实现建筑与时代接轨的同时保留其本土性与个性,引领中国建筑的新一代风潮。  相似文献   

9.
简讯     
《建筑师》2011,(4):8-21
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山东金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当代建筑师系列》图书编前会于2011年7月17日在山东淄博隆重举行。该系列图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组织策划.山东金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经费支持.旨在向国内外建筑同行推广与引荐我国本土建筑师的设计作品、设计思想及设计理念。系列图书以建筑师的设计作品介绍为主,全书采用中英文对照方式,面向海内外市场推广。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地基于本土建筑地域性、地方文化特色的建筑设计实践为更多的人所关注和认同。中国建筑师对立足于本土传统建筑文化的设计实践和探索也从未停止,期间不乏有一些比较好的尝试,但也一直没有具有普遍性或可持续的解决策略或方案。该文试图从探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思想发端着手,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形成的深层次影响因素,提出从传统建筑文化思想源头进行现代设计传承思考和探索,同时通过现代设计实例和实践,来辅助论证所提出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这不断开放的的中国建筑市场中,对大量涌入的海外建筑师或者海归派建筑师而言,我们这些在国内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本土建筑师,似乎有着更明确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12.
李虎 黄文菁     
《世界建筑》2014,(4):66-66
<正>B.19731991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B.19731991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2013亚太区室内设计大奖(APIDA)公共空间类金奖2012 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2012中国建筑传媒奖最佳建筑奖2009 Graham基金会赞助2008 Iakov Chernikhov国际青年建筑师大奖提名奖  相似文献   

13.
文章回顾了“新三届”建筑学人崔愷院士30年建筑执业道路及其文化自觉与思考,完整呈现他在本土设计、文化传递和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的实践与成果;通过其本土价值主张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剖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一代建筑师在现代主义影响之后的谱系传承、文化追问与体系探索的典型行为轨迹以及国际化背景下的本土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新一代印度建筑师在21世纪以来于印度本土完成的一些建筑作品的介绍,为读者展现了新一代印度建筑在现代建筑与地域性的融合以及建筑与社会公共参与性等方面所做出的一些努力和成绩。通过对这些努力取得的成果的学习,期望可以给目前中国新建筑千篇一律的国际化风格带来一些新的思维转变。  相似文献   

15.
卫勇 《安徽建筑》2002,9(6):30-30
世纪之交,又逢中国加入WTO,我国承诺5年内逐步对外资开放勘察设计市场,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发展基地。面对即将涌入的世界各地的建筑师,中国的建筑与中国的建筑师,尤其我们年轻一代的建筑师,应该怎么办?如何从建筑的地域特色入手,创作出真正本土的中国建  相似文献   

16.
篇首语     
《世界建筑》2012,(5):16-16
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中国本土的建筑师首次获得这个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建筑奖项。正如评审辞中指出的:"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是意义重大的。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而  相似文献   

17.
《新建筑》2007,(6)
城际(中国)国际建筑师联合事务所是由一群扎根中国本土文化,同时具有国际视野的中青年建筑师组成的专业设计机构。他们具有多年的国内以及境外设计机构工作经验。事务所近年来一直专注于中国市场的思考与实践。城际(中国)国际建筑师联合事务所提供以策划为主导思想,以规划、建筑与景观等专业服务为支持的核心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8.
商梦琦  时匡 《华中建筑》2014,(11):28-32
作为当今中国建筑界的"中流砥柱",无论是从社会时代的大背景,还是从个人知识结构、精神向度上,60年代生建筑师呈现出与50年代生、70年代生不同的特征。该文选取两位有诸多共性和个性的60年代生建筑师——马清运、刘克成作为研究对象,将个体放入共同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西部,通过剖析两位建筑师在西部的代表作品,尝试从个人发展轨迹、文化层面和教育背景,分析出两位建筑师面对地域建筑不同策略的成因。同时,试图从个人化的视角,来总结和归纳两位建筑师在面对城市空间文脉和本土实践探索上的共性和个性,梳理60年代生海归与本土建筑师在地域建筑实践的不同策略,进而探讨60年代生建筑师的一些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19.
北京日出东方凯宾斯基酒店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设计理念,创造出与山水共生的独特建筑形态.在当下众多标志性建筑为国外建筑师设计的风潮下,该项目作为北京新地标完全由本土建筑师设计显得尤为珍贵.同时,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与技术工艺环节,进行了多种生态化建筑设计的尝试和实践,力求从场地设计、建筑布局、建筑形态、建筑细节、建造工艺、环境营造、能源利用等全方位多角度,创造一个可呼吸的绿色生态建筑,体现最初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从而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0.
冯剑 《建筑与文化》2009,(12):100-102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本土建筑师在对广泛的西方建筑理论的参照和批判性把握中,力图重新解读传统建筑和地域文化资源,在建筑的意与匠两方面做出一系列本土化应对策略。本文从传统建筑空间特征、适宜技术、传统园林及社会现实四个方面,反映出中国当代建筑师在尖锐的矛盾中,寻求新突破和建立新秩序的反思性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