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对浙江省农村水电站更新改造的方法进行了理论化和系统化提升,形成了浙江省农村水电站更新改造的运作机制体系.该体系以行业管理机制为基础、产权制度改革机制为核心、三大补偿机制为内外兼容、外部激励机制为激励、技术创新机制为保障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实践结果表明,该结构为一个开放和发展的体系结构,必将在应用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影响浙江省农村水电站更新改造的外部因素,初步构建了外部激励机制框架,提出了包括电力体制改革机制、电价形成机制、绿色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税收政策、信贷体系及其他机制,建立了各子机制的方法与措施.结果表明,该机制有效可行,使农村水电站更新改造更符合市场运作规律,以便推动农村水电发展走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农村水电站更新改造行业管理机制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调研对行业管理实践进行了总结,采用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对实践中的方法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提升,形成针对浙江省农村水电站更新改造的行业管理运作机制体系.结果表明,以机构和职能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为核心、以项目建设管理机制为监督、以行业协会管理机制为协调、结合国情和省情的该体系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是农村水电站更新改造领域中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浙江省中小型水电资源的开发条件很好,建议集资加快开发1~10万千瓦级的中小型水电站。国家、省领导正在研究落实措施。提出要在东北、华东地区建成一批中型水电站,同时扶持地方发展中小水电。  相似文献   

5.
关于宜黄县农村小水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发展农村小水电,可以解决农民的燃料和农村能源问题,减少森林砍伐,促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对宜黄县的水电开发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村小水电站环境影响评价各个阶段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针对当前在农村小水电站环评中的缺失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2016年底至2019年底,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选择一批水电、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要以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法权益为中心,以增加贫困人口资产性收益为目标,以改革试点为突破口,以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发挥资源优势,创新贫困地区水电、矿产资源开发占用农村集体土地补偿方式,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受益的资产收益扶贫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模式,走出一条资源开发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实现贫困人口共享资源开发成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2011年全国性小水电站增效扩容项目文件中对老旧水电站更新改造的要求,在开展农村水电改造设计过程中,遵循《小型水电站水文计算规范》和《小水电水能设计规程》的规定,总结了有实测径流资料、引用相邻或相似流域水文资料、无径流实测资料三种条件下小水电站的水文径流和水能计算方法,并结合三座电站运行多年的统计数据进行核算或反推,求出拟改造条件下水电站水能指标,以此判断设计电站是否满足电量计算的增效扩容潜力不低于10%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针对双可再生能源融合发电模式的诸多技术难题,提出了一种在水电站大坝上建设太阳能电站并进行融合发电的创新模式,重点突破了水电与太阳能发电共享型控制技术、光伏逆变谐波抑制技术、无功补偿和共享型直流技术等技术难题。水电和太阳能发电共享型控制技术实现了水电现地控制单元、太阳能现地控制单元、共享型公用现地控制单元的分布式构架;实现了光伏对水电的逆变谐波抑制和无功补偿装置的研发;实现了太阳直流技术补偿水电站直流系统。应用实践表明,太阳能与水能融合发电模式可节约投资、增加无功补偿效益、减少国土资源的占用,是双可再生能源融合发电的创新性应用,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小水电站技术更新改造和经济效益分析赵恒文河海大学水电系一、江苏省水电站的现状江苏省小水电建设,到1994年年底止,已建成低水头小型水电站123处,机组272台套,总装机容量达32MW,平均年发电量6000万kWh,上网电价平均0.2元/kWh,...  相似文献   

10.
针对小水电上网中存在无功功率不足的问题,提出了采用无功补偿的方法解决无功不足的问题,对于无功补偿的容量计算进行了说明,并对采用无功补偿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无功补偿可以改善小水电机组的运行情况,提高水电站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南特大流域巨型水电站水库群集中建成投产,大幅提高了梯级电站的补偿调节作用,但如何科学合理地分摊电站间补偿效益是均衡协调不同发电主体利益的关键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联盟博弈的多控制性水库梯级电站补偿效益分摊方法,将上游水库投产前后下游梯级发电效益的增量作为补偿效益,采用联盟博弈理论,计算所有可能投产组合形式下的发电效益,建立基于Shapley值的补偿分摊方法,并应用联盟核心和分裂倾向理论对分摊方案进行稳定性评价。澜沧江下游梯级水电站群实例应用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合理分摊多控制性水库发电补偿效益,同时能够消除分摊顺序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针对金沙江—雅砻江梯级多业主水电站群联合调度补偿效益问题,建立了大规模混联水电站群联合优化调度模型,并提出离散微分动态规划(DDDP)和逐步优化算法(POA)相结合的自适应混合方法,实现大规模混联水电站群联合优化调度问题的高效求解。在此基础上,结合金沙江流域长系列历史径流资料,进行了不同建设运行和联合调度情景下梯级电站调度模拟,探究了金沙江中游梯级和雅砻江下游梯级的建设运行及联合调度对金沙江下游梯级的补偿作用。结果表明,金沙江中游梯级和雅砻江下游梯级建设运行可以增加金沙江下游梯级165.36×108kW·h的发电量;雅砻江下游梯级和金沙江下游梯级联合调度可增加梯级总发电量24.79×108kW·h,而金沙江中游梯级受较大保证出力的限制联合调度效益不够显著,可以通过降低其梯级保证出力,以便有效提高联合调度的补偿效益。  相似文献   

13.
目前云南省电力供需形势分析时,仅将全省单个电站或流域的出力特性简单叠加作为全省水电出力特性,未将全省水电作为一个整体深入研究,忽略了不同河流水文的差异。为此,统计了云南省六大水系上多座水电站近54年的来水情况,分析了流域内和流域间的来水补偿特性,提出了基于年均发电量的全省水电集群方法,并以实例验证了集群后全省水电出力曲线与单电站出力曲线简单叠加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针对小水电大量接入配电网后引起配电线路电压偏高的问题,提出了10 kV并联电抗器在含小水电配电网中的优化配置方法,通过对电压损耗公式进行解耦推演,从而得到电压损耗无功解耦算式,据此确定10 kV并联电抗器的补偿点,以优化并联电抗器的调压效果,构建小水电“串灯笼”接线模型的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确定的补偿点调压效果最优,配置容量最少,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补偿调节对其下游梯级电站的发电补偿效益,建立了发电量最大化兼顾最小出力最大化的中长期水库群优化调度模型,采用逐步优化算法(POA)求解模型,比较分析了有无双江口水电站补偿下的梯级发电情况,研究了双江口水电站对大渡河梯级的发电补偿效益。结果表明,双江口水电站对下游梯级的发电补偿效益显著,其补偿调节可增加大渡河双江口以下24个梯级多年平均发电量约31.2×108kW·h,增加多年平均枯水期电量约60.2×108kW·h,提升多年枯水期平均出力166.6×104kW,提升多年枯水期最小出力205.5×104kW;按照目前上网电价水平,并考虑分期分时电价的情况下,双江口水电站的补偿调节可增加其下游24个梯级收入共计19.101×108元(含税)。  相似文献   

16.
汛期通过上游水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水力电力调度,可保障下游施工在建电站度汛安全。为有效地均衡上下游风险,合理分摊合作利益,以某流域上下游电站及抽水蓄能电站为例,分析三者合作中的成本效益,构建了基于Shapley值的施工度汛效益分配模型。考虑各主体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给出协商调节方案,对分配结果进行改进,最终实现效益补偿额的定量测算。将该模型应用到工程实例分析中,发现该方法较客观地反映了主体风险的转移规律及合作贡献程度,为实现梯级条件下主体的效益补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一般梯级水电站群不考虑上下游电站径流补偿时系统保证出力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龙头水库进行梯级水电站群径流补偿时系统保证出力的计算模型和通用算法。根据该算法应用面向对象技术编制了相应的梯级水电站群补偿调节电算模型,并且在建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模型的通用性和实用性。实例验证,该模型能够解决混联水电站群保证出力的计算,达到了进行梯级水电站系统实际规划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使梯级水电站补偿效益分摊较好地兼顾到各水电站的利益、调动其参与联合调度的积极性,将熵权法与Shapley值法相结合,提出熵权Shapley值法,并建立熵权Shapley值效益分摊模型,将其应用于某流域梯级的三个水电站的效益分摊中。结果表明,该法不仅考虑了各水电站之间的公平性,同时兼顾了自身的装机容量、调节库容、额定水头和保证出力等个体特征;分摊结果公平合理,调动了龙头水电站参与梯级联合运行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流域梯级联合运行及总效益最大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