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核心专利群规避设计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核心专利技术的角度提出一种从根源上避开专利壁垒的规避设计流程.通过专利检索获取目标专利库,对目标专利库中的专利进行引证分析确定核心专利群,构建核心专利的系统结构树与功能树并建立模块-功能表确定规避范围,分析规避范围内的元件及其功能,确定元件的功能类型及功能等级,利用TRIZ工具解决问题得到新方案,并进行侵权判定;最后以汽车发动机活塞销压销装置为例验证该流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前专利规避设计主要是针对单一专利进行规避设计,然而单一专利规避设计只可规避特定的专利,规避结果仍然有侵犯该专利群中其它专利的风险。因此,集成TRIZ(teorija rezhenijia inzhenernyh zadach,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创新方法与专利群规避方法,提出一种系统化的专利群规避方法,用于产品创新设计。首先,通过关键词和IPC(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国际专利分类)的布尔运算检索确定目标专利群;然后,通过TRIZ方法中的库组件将专利群中的各个专利联系起来,并通过组件-功能分析建立专利群总功能模型图来确定需规避的问题;接着,应用组件规避、功能规避以及TRIZ创新方法来获取初步解决方案,并进行专利侵权判定及专利组合申请;最后,以某公司玉米脱粒机专利群为实例,应用提出的方法进行专利群规避设计,改进了玉米脱粒机并申请相关专利。结果表明改进后玉米从进料斗由螺旋送料装置送至脱粒辊处,脱粒辊上螺旋分布的脱粒刺使玉米边前进边旋转,达到脱粒效果,改进后玉米脱粒机具备破碎率低、脱净率高及工作效率高的优点。实例验证表明基于TRIZ的专利群规避方法有效实现了对已有专利群的创新规避设计。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针对现有专利高效快速地进行规避设计,去实现产品创新设计。方法通过了解我国专利的现状,结合专利规避设计策略,对专利规避设计的具体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深入分析了基于单个专利的功能裁剪方法,基于核心专利群的规避设计,以及针对全方位专利壁垒的专利组合设计,同时对其他相关专利规避设计方法进行了总结。结论专利规避是避开其他竞争对手的专利权利要求而进行创新设计的一种积极可行的专利策略,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随着专利规避技术的日趋成熟,对于专利群的规避和专利组合设计的研究会越发受到重视,将TRIZ理论与其他创新设计方法相结合,也将进一步促进专利规避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通过系统化的专利规避设计方法来指导产品设计。方法通过TRIZ的功能分析法对现有专利分析建立系统的功能模型,根据规避设计方法对功能模型进行适当修剪,确定出规避问题,最后应用TRIZ中的创新求解工具来获得规避方案。结论形成了基于TRIZ的专利规避创新设计流程及方法 ,应用一种鲜花包装盒专利对此方法进行案例分析。采用此方法流程可帮助企业在不侵犯现有专利的情况下,高效快速地进行产品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5.
基于计算机辅助创新的专利规避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基于专利规避的产品创新设计理论、方法及流程。方法根据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利用以TRIZ理论为核心的计算机辅助创新软件对相关技术专利进行搜索,分析并确定目标专利;进一步利用其系统分析法对目标专利进行功能建模,分析功能组件之间的关系;确定目标专利的技术特征,再结合规避方法、创新原理解、升级企业知识库等来激发规避设计方案。结论形成了基于计算机辅助创新的专利规避设计方法,将此方法应用于一种拆装技术的创新设计。实践表明基于计算机辅助创新的专利规避设计方法不仅可使得专利规避设计过程项目化、系统化,还可以通过积累创新案例促进专利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突破现有专利壁垒,以专利群为对象,提供一种专利知识表达规范,以及具象直观的规避设计方法。方法 通过关键词与国际专利分类号IPC(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进行检索并确认目标主题专利群;通过功能本体词汇构建各专利的功能结构,并分别对其进行功能整合,得到专利群的总功能结构,以确认需规避的功能;在规避功能变更过程中应用可拓理论,对其功能概念及实现方式两个方面进行可拓分析与可拓变换以获取规避方案;对所得方案进行专利侵权判定。结论 利用功能本体词汇可使由自然语言记载的专利信息转化为规范化的功能知识,可拓基元模型与可拓变换的应用使功能变更过程更加具象、直观,使规避设计方案更易获取。针对一酒类包装盒专利群,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钽、铌专利文献的检索方案及通过专利方法确定钽、铌技术领域中核心技术的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确定钽、铌技术领域中的核心技术.通过对钽、铌专利的研究,提出宁夏东方钽业股份有限公司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专利规避设计需从现有专利中遴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专利,以提升技术起点。针对设计领域的海量专利信息,提出了专利质量多指标主客观综合评价模型。分析专利书目信息与专利质量存在的正相关关系,甄选存活期、权利项数、同族专利数、引证数和被引证数等书目信息指标,构建了专利质量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升了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出将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均方差决策法相结合的主客观赋权法,确定专利质量评价指标权重,既保证了评价的权威性,又减小了个人偏见与从众妥协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基于质量评价模型遴选目标专利的过程模型,并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该模型对遴选具有核心竞争力专利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设计一种结构简单,稳固安全性强,可根据承载物体形状进行快速调整的的快递无人机载物装置。方法 采用TRIZ/专利规避集成理论对快递无人机的载物装置进行创新设计。首先对专利库中的快递无人机载物结构进行专利分析,确定其规避对象为悬吊式无人机载物装置,采用伞形专利组合规避设计方法,建立专利-问题模型确定有用作用和问题作用,确定设计矛盾,运用40条发明原理和76个标准解建立改善后功能模型图,并对其载物装置进行设计。结果 仿真结果表明,创新产品最大工作载荷为225 N,关键部件轨道机翼最大静止状态应力为1.023×107 MPa,飞行状态应力为1.576×107 MPa。载物架最大静止状态应力为1.049×106 MPa,飞行状态应力为2.126×106 MPa。结论 与悬吊式载物装置相比,创新的产品在可载物的形状多样性、稳定性方面更好,更实用、轻便;与吊架托盘式无人机相比,该产品更稳固耐用。  相似文献   

10.
标准和专利融合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本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标准化机构的标准必要专利政策基础上,从确定标准与专利融合的技术方向、选择合适的标准项目、制定标准和专利策略、结合标准项目形成技术方案、围绕标准项目实施专利布局、评估改进六个阶段详细阐述了标准和专利融合的方法,以期对企业开展标准和专利融合工作给与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进化树可以进行产品预测,并作出专利规避.进化树的画法是以物体的分割路线为主线,找出其中需要改进的阶段,进一步寻找可用的进化路线,最终形成进化树,从而在进化树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立式滚筒洗衣机柔顺剂供给装置的改进创新中,利用进化树,根据系统组件裁剪进化路线和物体的几何进化路线的提示,找到了新的解决方案,对原来的四槽供给装置改进为单个三角棱柱供给装置,有效规避了现有的专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无线充电领域技术专利的统计分析,包括对专利地区分布、专利权人、专利分类号及高被引专利的分析,研究了全球无线充电领域的专利竞争态势,客观地揭示了全球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状态以及我国在该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和地位。并通过构建专利权人-分类号隶属网络进一步分析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和核心技术领域。研究结果显示,无线充电领域专利多集中在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中国的专利数量多集中在台湾地区。丰田、索尼、三星等企业在专有技术因子上的负载值很高,专利技术与无线充电领域更为密切,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庞巴迪运输公司、沃达丰公司、罗克韦尔国际公司在通用技术因子上的负载值很高,专利技术的通用性强、适用范围广泛,在技术应用领域竞争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标准涉及专利问题引发了对专利、产品、标准三者相互关系的研讯本文提出标准无需专利的进入;专利是产品的采用对象,并非是标准的引用对象;企业标准可以是专利介入的媒介;用专利引导产品进步,用标准支撑产品有序渐进发展等标准与专利关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合理的专利布局设计能够使企业全面掌握行业内的技术实力,准确识别竞争对手,抢占技术制高点.专利地图可以将相关专利信息系统化、直观化、图形化,为了解行业动向、指引研发方向,从而进行专利布局提供依据.从专利布局角度出发并结合专利地图知识,将企业专利布局设计流程简化为4种模型,即专利数据采集模型、企业发展状态模型、竞争对手定位模型和技术潜力发展模型,通过对每一种模型的制作和分析,使企业明确自身的发展状态、竞争者的威胁以及行业技术发展潜力,从而有效地进行专利布局设计,提高竞争力.最后以金刚石工具行业中的某企业为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5.
吴磊  李娟  曹淮  朱志娟 《包装工程》2011,32(8):26-29
从工业设计与外观专利的关系出发,针对典型客车外观设计侵权案例进行分析,以工业设计的专业角度切入研究,使用设计形态学和产品语义学分析方法,从客车外观设计的特征曲线和特征曲面进行提取和判断。基于此案例分析,从"企业外观专利战略"和"政府专利部门建设"两方面提出我国外观专利保护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ce of patents with dubious validity (i.e., weak patents) has been one of the prominent patent policy issues with undesirable consequences in innovation. The present study empirically examines the prevalence of weak pat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whether or not the current patent system is capable of correcting weak patent issues. To this end, we propose a new method to identify weak patents by using patent citation informa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textual similarity between citing and cited patents. Our method, along with a series of internal validation measures, shows that 13% of U.S. patents filed from 2001 to 2010 are weak patents. By applying this new method, we find that patent owners build a patent portfolio around a weak patent by developing subsequent inventions more than they do for a non-weak patent. Our further analysis finds that a weak patent is more or equally likely to be retained by the patent owner than a non-weak patent.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patent owners have an incentive to invest in maintaining and appropriating weak patents, and thus, the current patent system is incapable of self-correcting weak patent issues.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devises a new way of measuring the geographical scope of innovation based on patent data and compares 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with that of patents granted and production. Indicators of patent quality are used to form an index of regional innovation, which is argued to be an improvement over patent counts, which are seen as indicators of inventions. Innovations are more concentrated than inventions, which in turn are more concentrated than production, gauged by employment levels. Innovations are, moreover, concentrated to regions with already high production and invention level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innovation is understated, as raw patent counts are used to proxy for innovation rather than quality patents. The results further point to the need for revaluing effect of R&D on local innovative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