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未来20年石油及石油产品需求将呈快速增长态势,目前石油在总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为20%,据IEA(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20年石油将占整个能源的26%。 刺激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交通运输,中国未来将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到2010年将增产汽车80%,据此预测,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将达402 Mt/a,2020年将需求528 Mt/a。与此同时,中国官方的保守预计到2010年石油需求为260 Mt/a,而IEA预计中国2010年石油需求至少为355 Mt/a。 由于国内石油生产无法满足需求,因而只能依赖国际石油市场。中国石油(CNPC)预测2010年中国石油产量可达170 Mt/a,最乐观预测可达195 Mt/a。自1993年起中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0年全年石油进口为50Mt/a,据官方最新预测,到2010年将进口石油139~164Mt/a,占石油总消费的35%。 (饶兴鹤摘译自Petroleum Economist,2000,67(10):39)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叙述世界石油储藏量,产量,炼油能力,石油消费量和石油进出口量。  相似文献   

3.
亚太地区石油供需情况东一西方中心研究报告表明:亚太地区石油产品规格日趋严格,并要求使用清洁燃料。由于亚太地区面对中东含硫原油所占加工份额增大的情况,降低石油产品的硫含量也成了问题。报告认为:1990~1994年间,世界石油的需求量增加了38万m‘/d...  相似文献   

4.
5.
关于中国海洋石油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企及国际同类石油公司中的定位和未来5 年至10 年的发展规划海洋石油总公司的优势主要是发展质量高、后劲足,公司的成长性很强。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规模偏小,与大公司抗衡的综合实力弱;产业链条不够完整,目前仅有上游,抗风险能力不足;管理机制尚未完全与国际接轨,干部培养还跟不上事业高速发展的要求等等。纵观18 年的发展历史,应该说中国海洋总公司已经形成了一个较好的发展基础。首先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真正进入了一个高速高效的发展时期。第二是进一步增强了国际国内的影响力。第三是在储量技术装备…  相似文献   

6.
产量递减是研究石油供需问题的重要因素,应当予以充分重视。文中从产量递减涵义、过程、实例、总递减和净递减、钻井、油价和技术的影响以及严重的供应问题等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大量的数据采集,对世界各区域的石油资源状况、生产及消费格局进行了系统分析:在资源方面,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总体呈增长态势,但储采比近几年却呈下降趋势;在生产方面,自1988年以后,世界石油生产增长缓慢,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和国家石油产量的巨大悬殊;在消费方面,尽管近年来油价一路走高,但北美洲和亚太等地区的石油消费却增长很快,美国、中国和日本居世界石油消费榜首,在消费结构上以汽油为主。  相似文献   

8.
《世界石油工业》2012,(1):76-76
美国《金钱早报》近期发表的署名分析文章指出:通常,石油市场的总体情况由需求水平决定,需求告诉我们需要多少供应量。可实际情况是,石油市场与其他市场部门相比,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供需关系。直到最近,石油经济学家还在讨论石油的刚性需求,他们认为,由于缺少替代品,尤其在交通运输方面,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不会因为价格上升而减少。  相似文献   

9.
2007年,石油消费与石油产量一增一减,反映在油价上则是明显的上涨。在市场的作用下,消费者和生产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变化的油价做出了反应。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质学家认为,从世界石油生产的一般规律来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达到最终可采资源量的约60%,储量动用系数达到约0.7时,原油产量将达到高峰期。目前中国石油资源的探明程度只有约20%,显然,我国油气工业发展有一定的资源潜力。展望未来20年,我国石油供求的“两高”(消费和进口的高速增长)和“一低”(产量的低幅增长)的局面仍将持续。文章对影响我国石油进口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保障我国石油供应,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1 世界石油储量和生产量据1994年1月1日统计,世界石油确认储油量为9991亿桶(1588.5亿m~3)。1993年生产量为218.09亿桶(34.67亿m~3),平均5975万桶/天(29.88亿 t/a)。可采年限为45.8年。  相似文献   

12.
20 0 1年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将推进世界石油需求增长。据国际能源机构 (IEA)预测 ,全球主要地区 (除前苏联外 )的石油需求均有增长。最大的增长地区及增长率为 :中国 6 % ,中东 4% ,亚州其他地区 5 %。预期 2 0 0 1年全球石需求增长 2 .6 % ,将达到 3875Mt,而 1999年增长1.6 % ,2 0 0 0年增长 1.1%。全球各地区石油供需及预测 Mt/a项 目 2 0 0 0年 2 0 0 1年需求 北美 12 0 3 .5 12 2 8.5 欧洲 791.0 80 3 .0 中国 2 3 9.5 2 5 4.0 中东 2 17.0 2 2 5 .5 亚洲其他地区 3 61.0 3 79.0 前苏联 174.5 171.0 非洲 117.0 11.5 拉…  相似文献   

13.
业内人士常说,在石油工业各环节中没有此预测油价(特别是近、中期油价)更容易失言了。但也设有哪件事能比油价更今业内外人士所普遍关注。影响油价的因素复杂而多变,由于认识角度、深度不同,甚至主观倾向不同,往往见仁见智歧见甚多。在油价变化经历过一个较完整的过程(如一个起伏周期)之后对其往往可有更深刻的理解,歧见也许会少些。影响油价的因素很多,  相似文献   

14.
李霜 《石油商技》2009,27(3):58-61
由于资源匮乏,上海市能源依赖性和供需矛盾更显突出。为实现经济腾飞与产业结构升级,上海的能源发展战略应从优化能源结构与提高使用效率、建立成品油应急储备、完善成品油供应网络及配送体系,加强市场监控与应急处理等方面着手,逐步建立能源安全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15.
全球一次石油需求将每年增长1.6%,即从2002年的7700万桶/日增长到2030年的1.21亿桶/日。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增长将继续保持最快。各地区的大部分石油需求增长都将来自运输部门。人们指望在当前十年的剩余年份非欧佩克国家能满足全球大部分的石油需求。但从更长的时间看,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尤其是中东欧佩克的产量将有更快增长。欧佩克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将从2002年的37%增长到2030年的53%,略高于1973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只要能获得必要的基础设施投资,全球石油产量就不会在这个预测期达到最高峰。为了弥补产量递减和满足需求增长,需要有新的产能。从2003年到2030年大约需要在石油行业投资3亿美元。因此,筹集资金将是一个重大挑战。石油公司的石油储量报告已经因一系列的大幅下调事件而受到了可靠性的质疑。储量的不确定性会削弱投资者的信心和减缓投资。目前急需各方共同努力达成共识,并进而使用能普遍接受的、透明的、统一的和综合性的油气储量报告系统。地区间的石油净贸易额将在预测期增加一倍以上,到2030年可超过6500万桶/日,超过全球石油产量的一半。已成为最大出口区的中东将有出口量的最大上升。因此,在石油输送必须通过的关键地点发生供应中断的风险也将增大。本展望有一个高油价预测设想,在此设想中整个预测期的国际能源署(IEA)平均原油进口价被设定为每桶35美元。按照这一设想,全球石油需求将在2030年减少15%。与基准方案相比,欧佩克在2003—2030年期间的累计石油收益将会减少约7500亿美元或7%。  相似文献   

16.
况鹰  马启孝 《河南石油》1999,13(3):54-56
知识经济的不到来,对石油多种经营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作者从如何研究市场、确定产品的市场定位;如何分析环境,确定多 业结构;如何立足未来,对多种经营企业进行调整改造等三个方面,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需矛盾日益显著;油战略储备不足;进口通道过于单一;用油效率有待提高等。为保障我国石油安全应加大国内资源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努力使用多种能源,建立"四位一体"石油储备体系,有效开发替代能源,大力提倡节约用油,提高用油效率,实施石油进口路线多元化,加强国际能源外交,建立石油期货市场。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的逐步到来,对石油多种经营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作者从如何研究市场,确定产品的市场定位;如何分析环境,确定多种经营产业结构;如何立足未来,对多种经营企业进行调整改造等三个方面,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从理论上分析集约经营的优越性,联系实际分析了石油企业现行经营方式存在的问题论述石油企业对集约经营的认识,指明了实现集约经营需要努力的方向:一是转变思想,二是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三是要认真研究经济增长方式,四是做好专业化与规模经济的结合,五是加强人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关于石油深部起源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石油的微量元素及Pb、Sr、Nd 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石油是深部幔源产物。石油与金属及金刚石矿床共生,包裹体及金伯利岩中所含碳氢化合物和沥青也表明,石油参与了热液活动。石油及天然气储存在含油气盆地之中是与盆地基底地壳的特性有关,它的隔热性保证了地幔隆起上部软流层中挥发组分的保存和充分的地球化学作用。盆地基底地壳又属于比较稳定的坚硬地块,在全球走滑作用中发生地块转动,除引起地幔隆升外在压扭和张扭应力作用下形成各种类型的深断裂及圈闭。于晚期构造运动期间深断裂的活动成为石油、天然气运移的通道,在盖层及基底内部只要有圈闭存在即可形成油气藏。石油的深部超源论有着严格的实验基础。石油的热动力平衡计算也证明石油形成于地幔软流层部位。石油化合物组成形成的深度不同,合理地解释了油、气分区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