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国是二个发展中大国,正经历着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劳动力市场城乡间的制度分割在逐渐地解冻,技术分割(人力资本差异下劳动力市场的分层)将会凸显。要实现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就要突破劳动力市场的技术分割,就要实现城乡间的公平教育。为此,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是现阶段农村发展政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农业劳动力的正确转移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提,乡镇企业的兴旺则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是乡镇企业;其次是向林、牧、副、渔等方面的转移;第三是正常开展城乡之间的劳动力交流。为了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当前应该实行“新农本主义”,即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立足“三农”: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例来说明人力资源转移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影响.从我国城乡和区域间劳动力转移历史出发,把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大体上分为3个阶段,主要从供求的角度对3阶段的劳动力转移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未来提出了一些建议.政府应继续推出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转变职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技工荒"、"民工荒"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的深层原因 ,在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严重受阻。而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在相当程度上又是和我国所选择的超前工业化发展战略 ,以及与其相互依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联结在一起的。要有效地解决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就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的深层原因,在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严重受阻。而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在相当程度上又是和我国所选择的超前工业化发展战略,以及与其相互依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联结在一起的。要有效地解决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昆明的城中村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成长壮大的,虽然它承担了廉租房的重任,降低了整个城市的运营成本,但也给昆明带来了严重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改造城中村是现代新昆明建设的需要.在城中村的改造过程中,要让村民变为市民,其中重要的是要解决这些村民的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对此,必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劳动力有效转移为宗旨进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工业化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遇到一系列的障碍和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推动我国人口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有色矿山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是实现经济建设的“两个根本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保持有色矿山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针对有色矿山的特点,论述了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和艰巨性.提出了转移的战略方向和建议采用的转移可行形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受内在经济规律决定的长期历史过程,而非农产业与农业在经营上的不同决定了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必然会同城市的发展联系起来。因此,顺应经济规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是应当允许并支持部分离土劳动力彻底离土,由不同规模的城镇对其分层吸纳。同时,应利用转移进程与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联系,把转移进程同城镇自身结构布局的合理化过程结合起来。方法是通过公共资源配置的倾斜和政策引导,使农村劳动力被吸纳的重点转向中等城市。特大城市和县以下小城镇的发展目标都应当放在提高质量上而不能放在规模扩张上。  相似文献   

10.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片面发展城市工业的结果,它造成了乡村人口比重大、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劳动力过剩、就业问题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就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还农民以公正待遇;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拓展空间;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陕西城乡内部、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对居民消费水平形成制约作用的影响。认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劳动者报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建立面向民生的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以此调节各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加快陕西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在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这一政策改革有利于我国农业分散的经营模式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增加对农业的资本与技术投入,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帕累托改进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在改革过程中,政府应该从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高度来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借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发展中,城市失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日益紧迫问题相互联系并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分析了工资差别论和二元经济理论的局限性,依据中国实际情况设定适宜假设条件,结合两种理论建立一个分析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及其相关问题的新模型。从模型出发,讨论了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和城市失业的关系、发展现代部门对劳动力配置、提高传统农业部门的工资收入的作用以及传统农业部门发展问题。研究表明,城市失业、劳动力转移和"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二元化问题的不同方面,应从整体上分析把握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存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陕西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一方面对传统农业部门进行现代化改造,同时加速传统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随着农业部门的发展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全部转移,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力也就与非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力趋于相等,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发展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消费水平也就趋于均衡。本文采用了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和二元对比系数四个指标来对陕西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情况进行总体度量。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但其因受众多制度因素的制约而步履艰难。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现有制度的安排 ,指出旧制度的缺陷 ,提出制度创新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前提。进一步阐述制度创新应从农村教育、土地政策、城镇化、户籍制度和农民就业等方面着手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查分析等方法探讨陕西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认为建国以来陕西经历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与农村劳动力的正常转移(1952~1957年),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大起大落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阻(1958~1978年),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陕西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1979~20世纪初)等3个不同特征的历史阶段.得出在当今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进程中,陕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应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观,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农民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并通过政策措施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规模。因此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提高自身素质;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区域间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规范劳务服务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组织化程度;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系统;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的绿色通道;加强政策激励,引导农民工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18.
农村发展,从城乡关系的角度看,其方向是城乡一体化,表现为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技术、资金及各种资源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流动与整合,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优势,使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进而成为经济、社会及文化相互融合的统一体。从世界农村与城乡关系发展趋势及我国农村发展与城乡关系的演变出发,以青岛市为例,分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对我国农村发展的意义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