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低电压应力零电流开关降压变换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低电压应力的Buck变换器。该变换器能在整个负载范围内实现所有开关管的零电流开关(zero current switching, ZCS)和所有无源开关管的零电压开关(zero voltage switching, ZVS),而且通过无源箝位电路彻底地消除了所有开关管的电压尖峰;此外,所有开关管的电流应力都很小。该文详细分析了该变换器的工作原理以及箝位支路的作用机理,并通过状态空间平均法分析了该变换器的稳态和动态特性,最后在一台1 200 W的原理样机上进行实验验证,并给出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秦岭  谢少军 《电源学报》2007,5(1):24-30
本文提出一种改进型ZCS-PWM开关单元。该开关单元能在整个变换范围内实现所有有源开关管的零电流开关(ZCS)和所有无源开关管的零电压开关(ZVS),而且通过无源箝位电路彻底的消除了所有开关管的电压尖峰;此外,所有开关管的电流应力都很小。本文详细分析了基于该开关单元的buck变换器,研究结果验证了这种零电流开关技术的可行性,最后得出了基于该开关单元的一族变换器。  相似文献   

3.
首先通过介绍硬开关电路的缺陷,引出谐振技术,分析了二次串联谐振电路,给出了基本谐振开关电路。最后通过基本谐振开关组合出一种降压软开关PWM变换器(软开关斩波器),试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一族基于改进型零电流开关单元的PWM变换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种改进型ZCS-PWM开关单元。该开关单元能在整个变换范围内实现所有有源开关管的零电流开关(ZCS)和所有无源开关管的零电压开关(ZVS),而且通过无源钳位电路彻底地消除了所有开关管的电压尖峰,并使得所有开关管的电流应力都很小。详细分析了基于该开关单元的Boost变换器,研究结果验证了这种零电流开关技术的可行性,最后得出了基于该开关单元的一族变换器。  相似文献   

5.
随着分布式发电系统和能源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作为分布式发电组网重要环节之一的储能系统显得越发重要,在直流环节实现储能系统接入,可以灵活构成直流支撑母线或直流微电网,实现系统的离/并网运行.以储能变换器为研究对象,以负载电流瞬时值和并网点母线电压暂态变量为参考,提出了双向DC/DC变换器电流补偿控制方法,并对共母线组网...  相似文献   

6.
多输入DC/DC变换器在混合储能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对所提出的三全桥双向DC/DC变换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通过数学模型的推导,得出稳定情况下输入、输出电压、功率大小与移相角之间的关系.在Boost模式下对软开关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最后研制了一台1.2kW的样机,进行上述分析的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零电流零电压开关(ZCZVS)PWM全桥变换器.通过增加一个辅助电路的方法实现了变换器的软开关。与以往的ZCZVSPWM全桥变换器相比.所提出的新颖变换器具有电路结构简单、整机效率高以及电流环自适应调整等优点.这使得它特别适合高压大功率的应川场合。本文详细分析丁该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及电路设计.并在一台功率为4kW、工作频率为80kHz的通信川开关电源装置上得到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8.
有源箝位反激式零电压零电流开关变换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有源箝位反激式变换器电路,实现了零电压零电流软开关(Zero-VoltageandZero-CurrentSoftSwitching,简称ZVZCS)变换,克服了在常规硬开关电路中变压器漏感及寄生电容产生的高电压尖峰。该电路应用C1909控制芯片,简化了传统的驱动电路。实验结果表明,主开关管两端的电压被箝位在一定数值,实现了ZVZCS,效率达到90%。  相似文献   

9.
罗方林  Rash.  MH 《电源技术应用》2000,3(8):405-410
零电流开关(ZCS)技术可以显地降低开关由导通转向关断时的功率损耗。然而,大多数章中论述到的零电流开关变换器仅是单象限运行。本介绍的四象限DC/DC零电流开关准谐振罗氏变换器是一种新型的可以在四个象限内运行、运用软开关技术的零电流开关变换器,能够有效地降低功率损耗,从而极大地提高功率传输效率。实验测试结果验证了中的分析和计算。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双向Buck/Boost变换器提出带辅助电感的交错并联式Buck/Boost变换器,可实现开关管的软开关及续流二极管的自然关断,减小开关损耗;交错并联的结构可减小电流纹波,提高输出功率。详细分析了其双向工作原理及软开关实现条件,同时针对开关管采用变压器隔离型驱动电路时带主电关驱动会引起开关管误导通的问题,分析误导通的产生原因并提出软退出的解决办法。最后搭建了一台500 W的双向Buck/Boost原理样机,实现了对锂电池的恒流/恒压充电和恒流放电,以及充放电平滑切换。仿真与实验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飞轮储能因其具有高效、节能、清洁等诸多优点,是未来重要的储能电源形式之一。虽然已有部分飞轮储能系统产品问市,但是大功率飞轮储能系统仍然处于研究之中。本文介绍了一个开发中的应用于大功率飞轮储能系统的双向准谐振软开关DC-DC变换器,有效实现了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和零电压关断。其突出的优点在于,结构精简及较低的开关损耗,在确保飞轮储能系统快速充放电的基础上,降低了整套系统的电磁干扰(EMI)水平。  相似文献   

12.
用较少的开关器件构成一个双向的DC—DC电源变换电路,能将24V蓄电池电压提升至300V,或将300V直流电压变换成24V。电路中使用简单、新颖的开关控制策略,使该电路具有软开关功能。在对电源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仿真和实验,证明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转换效率高等特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平均值运算理论提出适用于大规模储能系统快速仿真的换流器简化模型。在分析换流器详细模型和控制算法的基础上,根据耦合换流器交流侧和直流侧之间的电气特性,通过受控源表征换流器的输出特性来简化换流器拓扑;为降低仿真运算量,忽略高频分量和中间过程,保留控制算法对换流器特性的影响,并推导了储能变流器的平均值模型,对其进行离散化,得到模型的迭代形式。PSCAD/EMTDC试验验证了所提储能变流器平均值模型在保证仿真精度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大规模储能系统仿真速度。  相似文献   

14.
常规的移相全桥ZVS控制的变换器,滞后臂较难实现ZVS,同时换流时的环流也会降低变换器的效率.另外,传统的输出全波整流设计,其大电流增加了输出滤波电感和变压器的体积以及整流管上的电压应力,这不利于用在低压大电流输出场合.为此,针对较高输入电压的光伏发电系统,提出了一种适宜于应用在低压大电流输出场合的倍流整流移相全桥ZVZCS变换器拓扑结构,实验验证了电路结构的正确性,并能应用在蓄电池控制器主电路中.  相似文献   

15.
由于家庭层面储能系统部署成本高,大多数用户未拥有分布式储能设备,因此分布式电源产生的电能主要并入当地电网.将云储能理念引入分布式储能的应用中,云储能提供商分析用户侧分布式储电源发电量及用户负荷并向用户提供储能电池及制定用户匹配计划.提出的单用户匹配及多用户匹配模式合理促进了用户间储能资源消纳,同时在多用户匹配模式中引入合作者团簇博弈模型,形象描述多用户匹配模式长期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针对光伏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组成的一体化变流器在并网工作模式与离网工作模式相互切换时采用不同控制策略存在电压畸变和电流冲击的问题,提出基于比例-比例积分(P-PI)的改进下垂控制策略,统一并网/离网控制策略,并在下垂系数中增加积分环节,利用积分环节改善变流器由并网模式切换到离网模式时的稳定性.优化相位修正算法和电压、频率...  相似文献   

17.
直流微电网中分布式微源或负荷改变、线路短路,均会引起直流母线电压波动,储能单元的快速响应对于提高直流微电网稳定性至关重要,据此该文针对直流微电网储能变换器,提出一种基于节点源荷差分电流的控制策略.通过计算直流微电网源荷功率差额,确定储能交互功率,并计算储能调节电流,进而调节储能变换器占空比.相较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省去...  相似文献   

18.
针对移相全桥ZVS变换器中整流二极管容易出现电压尖峰的情况,设计了基于DSP控制且主电路带有钳位二极管的移相全桥ZVS变换器。分析了带有钳位二极管的移相全桥ZVS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对主电路参数以及反馈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并对变换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变换器输出电压纹波较小,能够较好地实现软开关并对原边电压尖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不对称半桥零电流准谐振变换器(Asymmetrical Half-bridge Zero Current Switching Quasi-resonanceConverter,简称AHB-ZCS-QRC)的工作过程和软开关条件,选择MC33066作为变换器的控制芯片。介绍了该芯片的功能特点和参数关系,详细讨论了AHB-ZCS-QRC控制电路的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LLC电路通常需要大电容滤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星型连接的三相型双向CLLC谐振变换器.一方面该变换器在正反两种运行状态时都能实现软开关;另一方面,由于该变换器的输出电流纹波更小,可以减少电路的输出电容.同时也对变换器的模型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系统的增益曲线.最后搭建仿真模型和制作一台2 kW实验样机,仿真和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