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工信部规[2015]252号"文特急发布"2015年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指南的通知",决定组织实施2015年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通知中表示,为了贯彻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中国制造2025》等文件精神,工信部围绕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工程,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整合原有相关专项,组织实施2015年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此次转型升级资金重点项目针对智能制造和"互联网+"行动支撑保障能力、绿色制造、工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国家财政部下发《关于下达地方2017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资金的通知》显示,中广核核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中广核俊尔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智能工厂建设》项目前期获得国家财政资金补助款项700万元。据了解,该项目拟建造中国首家十万吨级热塑性  相似文献   

3.
日前,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从发展路径、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  相似文献   

4.
<正>为进一步落实《中国制造2025》,工业和信息化部围绕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组织研究了对行业有重要影响和瓶颈制约、短期内亟待解决并能够取得突破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通过研判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7年)》共  相似文献   

5.
正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落实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制造强国的战略举措,更是我国制造业紧跟世界发展趋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智能制造、标准先行"。为解决标准缺失、滞后以及交叉重复等问题,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指导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以下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以来,我国开始重视3D打印产业的发展,正式将3D打印纳入国家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首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3部委联合发布了首份国家级计划——《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标志着我国正式将3D打印产业发展提上日程。其次,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同年全国"两会"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举措,与3D打  相似文献   

7.
正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口支援章贡区(含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年(2014~2017年)工作方案)》和《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对口支援章贡区(含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工作安排》。据《方案》安排,未来三年,工信部将以提升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为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发展、信息化建设、人才技术交流等方面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8.
<正>工信部9月12日消息,工信部、财政部、保监会印发《关于开展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为落实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和《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提出的重点任务,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保监会决定建立新材料首  相似文献   

9.
<正>一、中国制造2025开启制造强国战略新征程2015年5月8日,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正式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组建国家制造强国领导小组和战略咨询委员会,指导发布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有序制定"X"实施方案。地方和企业积极响应,纷纷出台系列推进方案和配套措施。《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实施,国人关注、世界瞩目,将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政策     
正4部委联合发布工业强基等5个工程实施指南近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为细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组织编制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等5个工程实施指南,并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发布实施后,我国启动了"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  相似文献   

11.
政策     
《新材料产业》2016,(4):73-76
正《中国制造2025》11个配套规划正编制年内启动5大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部长苗圩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围绕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工信部正在抓紧编制11个配套的规划,谋划未来3~5年工作。他表示,"十三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对制造强国进行了部署,中国制造2025是关键,也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机会。工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根基,是财富创造的来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但经过多年高速增  相似文献   

12.
部委之声     
正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巡视员韩俊2016年是标准化改革全面推进之年,也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面临着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工业通信业平稳增长和提质增效的重要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稳步推进标准体系结构的优化创新。紧密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在2015年收获了满满的政策红包。智能制造的示范项目已经选定,十三五规划建议也重点提到智能制造。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中国已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重点领域,而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称,要将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这些可谓是对智能制造奠定了总的基调。那么,去年对智能制造的走向都有哪些影响深远的宏观政策呢?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持续推进,传统制造业迈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已成为未来大趋势。中国工业制造业面领着自动化与信息化改造的双重任务。许多优秀企业为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向无人工厂、智能制造转型。各地政府也纷纷印发相关法律法规,为这次制造业革命推波助澜。6月15日,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的变化和技术快速迭代,已经发布两年的《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迎来了首次修订。业内专家表示,《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在越来越多的产业领域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中国制造强国战略才有实现目标的底气。由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承办的《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2017年版)发布会在北京举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认监委近期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先进光伏产业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下简称《意见》),发挥市场对技术进步的引导作用,实施"领跑者"计划,加强光伏产品检测认证能力建设,严格执行光伏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加强光伏产品检测认证。对光伏行业而言,《意见》是"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对行业提出的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此后,"中国制造2025"一直是贯穿国务院工作部署的关键词之一。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促进消费品工业迈向中高  相似文献   

18.
正8月20日,记者从工信部获悉,为细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组织编制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等5个工程实施指南,并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发布实施后,我国启动了"1+X"规划体系的编制工作。"1"是指《中国制造2025》,"X"是指11个配套的工程实施指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务院部署《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推动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提升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制造业升级,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构建新型制造体系的目标,工业发展逐步进入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提高,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对数据信息图像化、实验成效仿真模拟、企业层级管控系统框架等方  相似文献   

20.
正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工信部联节〔2016〕304号为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落实《中国制造2025》全面推行绿色制造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编制了《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工信部联节〔2016〕30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管部门),有关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关中央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