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聚合物驱提高驱油效率机理及驱油效果分析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根据分子动力学基本原理,描述了聚合物驱过程中驱油的分子作用力,经与水驱的分子作用力对比证明,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是聚合物分子与原油分子摩擦力和撞击力的宏观表现,聚合物驱能够提高驱油效率.对大庆油田北一区断西试验区相距30m检查水驱效果的北1-6-检27井和检查聚合物驱效果的北1-6-检26井进行了密闭取心资料研究,由岩心剩余油饱和度密度分布曲线发现,聚合物驱较水驱达到残余油饱和度的岩心比例明显增高,高含油饱和度的岩心比例明显降低.从而证明:在相近条件下,聚合物驱较水驱既能扩大波及体积,又能提高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2.
核磁共振技术在水驱油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更直观地研究油藏的微观油水渗流特征,探索水驱油的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找出储层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采用低磁场和高磁场核磁共振技术,进行了天然岩心水驱油实验研究。研究表明:串联组合的平面非均质岩石出口端的剩余油饱和度明显高于入口端的剩余油饱和度,其剩余油主要分布于中小喉道内;而完全得到水驱的岩石,其剩余油分布相对比较均匀,高含油孔隙度层与低含油孔隙度层内均有一定量的剩余油存在。其结论可直接指导实际油藏剩余油的挖潜方向。  相似文献   

3.
油藏地球化学研究是水驱综合挖潜、聚驱精细调整开采剩余油的基础,采集萨尔图油田北一断西区聚合物驱前后2口小井距对比检查井的葡一组油砂样品51件,通过岩心分析获得油藏剩余油黏度、流度、含油饱和度、驱油效率等实验数据.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水驱后和聚合物驱后油藏剩余油黏度、流度、含油饱和度、驱油效率分布都呈现一定的非均质性特征,聚合物驱后较水驱后油藏剩余油变稠,剩余油开采潜力明显降低,驱油效率显著提高,驱油效率和含油饱和度的非均质性减弱;聚合物驱技术能够提高各种物性油藏的驱油效率,水驱技术能够提高高中低渗透油层的驱油效率,但在特高渗透油层则“无效循环”且随渗透率增大呈下降趋势;提高水驱油藏驱油效率的方法是降低剩余油黏度或提高水驱溶液的黏度即加入黏稠化学剂;提高聚合物驱油藏驱油效率的方法是降低剩余油黏度、提高聚合物驱溶液黏度或改善油层物性.  相似文献   

4.
注聚后续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点 (1)在聚合物驱油过程中,平面均质模型油相饱和度沿径向增加,聚合物结束后两翼边界附近含油饱和度高。(2)由于聚合物沿高渗条带的窜流,聚合物驱结束时油相饱和度是两翼远高于主流线。(3)对于正韵律和反韵律油层,各层油相饱和度以注入井为中心周向分布均匀,无突进或稍有突进。正韵律上(低渗透)、中(中渗透)、下(高渗透)三层平均油相饱和度依次减小,层间差异较大。反韵律上三层油相平均饱和度依次增大,但层间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5.
利用油藏剩余油粘度和岩心分析方法,对萨尔图油田北二西区块油藏剩余油粘度、驱油效率等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驱主流线不同注采位置剩余油粘度、油藏流度、含油饱和度和驱油效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非均质性,并受储层物性、注采位置和驱油时间等因素控制;主流线从注水井到采油井方向,油藏非均质性增强,含油饱和度增大,驱油效率减小,且驱油效率与渗透率成正相关,相关程度随渗透率的增大而增高,剩余油粘度与渗透率微弱相关,含油饱和度与渗透率低度相关;随水驱油时间的延长,剩余油粘度和驱油效率增大,油藏流度与含油饱和度下降。综合挖潜水驱不同注采位置剩余油仍有一定潜力,其中主流线靠近采油井位置开采潜力最大;聚合物驱油则更合适,可根据聚合物驱油藏流度比控制范围和剩余油粘度的测定结果,确定聚合物溶液的粘度及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6.
用荧光分析方法研究聚合物驱后微观剩余油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聚合物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由驱油的动力和阻力两大因素决定,在这些力的共同作用下,水驱后不同类型的微观剩余油在聚合物驱后的微观分布不同。研究了聚合物驱提高驱油效率的机理,利用荧光分析方法,对比了天然岩心水驱和聚合物驱后的荧光分析图片,统计出了聚合物驱后不同类型微观剩余油的比例,给出了高、中、低不同强度水淹部位的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通过聚合物驱前、后钻取的密闭取心井资料,研究聚合物驱后油层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分析其挖潜机理,探索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途径,并研究其注入时机。研究结果表明,聚驱后剩余油饱和度在40%左右,在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沉积单元顶部和发育较差部位,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主流线两翼;泡沫复合驱和蒸汽驱是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水驱后直接泡沫驱或蒸汽驱和水驱后聚合物驱,然后再泡沫驱或蒸汽驱,虽然两者含水变化不一样,但采收率提高值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8.
非均质线性模型水驱油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确定岩心组合方式、渗流方式、渗透率的大小、非均质性等对驱油效率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首先选取不同的天然岩心,运用岩心组合技术,建立起不同的非均质模型;然后结合物理模拟技术,用恒速法进行水驱油试验。试验发现:平面非均质模型单向渗流时,剩余油饱和度和驱油效率与岩心渗透率无关,而与岩心所处位置密切相关,从模型的入口到出口,剩余油饱和度递增,驱油效率递减;低中高模型剩余油分布较均匀,而高中低模型剩余油集中分布在低渗透岩心;模型的驱油效率与其等效渗透率、非均质性相关;纵向非均质模型驱替后,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渗透率最低的岩心。研究认为:在平面非均质性比较严重的油层,可采取高渗区注水,低渗区采油,这样可以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在纵向非均质性比较严重的油层,可采用化学调剖堵水封堵高渗透层、改善吸水驱替剖面或者分层注水开采的方式来获得较高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9.
采用岩心饱和度分析、荧光薄片分析和核磁共振分析方法研究了砾岩油藏不同岩性及微观孔隙结构与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关系,研究表明,纵向上正韵律油层中顶部驱油效率低,剩余油饱和度较大,而反韵律油层剩余油分布较均匀。聚合物驱对不同岩性砂砾岩均具有较好的驱油效果,对自由态剩余油驱替效果最好,复模态结构砾岩储集层不利于聚合物驱替束缚态和半束缚态剩余油。不可及孔隙体积对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有一定影响,在低渗透砾岩油藏聚合物分子量大容易造成聚合物注不进去,在注聚过程中,应考虑聚合物的分子量与地层渗透率的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10.
聚合物驱前后储层含油性与渗透性变化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入聚合物溶液后,储层的含油性和渗透性将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聚合物驱岩心试验,对比分析了注聚合物前后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绝对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和注聚合物前相比,注聚合物后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增大,残余油饱和度明显减小,而岩心的绝对渗透率变化不大,聚合物/油体系的相对渗透率曲线除具有水湿岩心相渗曲线的典型特征外,其水相的相渗曲线及其端点值明显低于常规油/水体系的相渗曲线,而且降低幅度随束缚水饱和度增大而增大,但其油相相渗曲线与常规油/水体系的油相相渗曲线的差距很小。  相似文献   

11.
岩心PI值试验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论述了在多功能采油化学用剂评价仪上进行的岩心PI值试验的步骤,现象及结论。重点考察了岩心PI值与渗透率、流量及注入截面面积的关系;平行管岩心复合PI值和其中单管岩心PI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智能型岩心流动梯度仪设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左光远  邵东亮 《石油仪器》1997,11(6):18-19,21
智能型岩心流动梯度仪采用岩心轴向不同深度设置测压点的方法,测定岩心的整段以及分段渗透率参数,从而对地层的非均质性以及生产作业措施对油层的损害程度和深度进行评价。文章介绍了智能型岩心流动梯度仪的测试原理、结构特点以及软件功能等。该仪器的开发,为研究地层伤害程度及伤害深度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为了满足深层勘探储层评价、储量描述及储量参数计算研究的要求,从1996年开始,国内油田相继开展了大直径岩样分析研究工作。大直径岩样其直径为φ50mm,是普通岩样直径的2倍。1,YZⅡ型液压钻床原理YZⅡ型岩心液压钻...  相似文献   

14.
安全管理是个老生常谈之事。常言道,安全生产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企业兴亡的基石。那么如何做到安全生产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落到实处,起到实效,人才是安全生产的灵魂,人的管理才是安全管理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一种由单片机构成的岩石孔隙度测定仪,它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测量精度高的特点。通过对岩石孔隙度的测量方法和误差分析的讨论,指出提高孔隙度测量精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泡沫在碳酸盐岩心中的流动性和吸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气开发技术在世界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成为提高注气开发驱油效率的推动力.此研究加深了对地层中气体流动性的认识并研究了流动控制试剂的经济性.本文描述了岩心驱替实验装置中油藏条件下泡沫降低气体流动性的情况.在此项目中泡沫的特性和吸附性是建立表面活性剂模型所必需的二个参数.研究使用的表面活性剂为工业用表面活性剂,使用的气体为氮气, 实验的温度和压力均模拟地层温度和压力,实验温度为40℃,压力为10.34MPa,岩心为印第安纳石灰岩.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流量和泡沫质量均是实验的参数.在气体流量一定的情况下,当泡沫的质量低于其临界值(fg*)时,气体流动性随着泡沫质量的增加略有减少;当泡沫的质量大于其临界值(fg*)时,气体流动性随着泡沫质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气体的流动性减弱.比较表面活性剂 气体和水 气体的注入,前者的流动性低得多,并且达到稳定状态需要更多的时间.甚至在注入表面活性剂 气体前,在岩心中注入表面活性剂前置段塞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天然气水合物取样高度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保真取样工具由于受到外围尺寸的限制,很难取得大直径岩样,小直径岩样给一次取样长度和取样收获率造成了困难。利用桩效应原理,通过球形孔扩张理论推导出在天然气水合物里取样高度的公式,分析了影响取样高度的因素,给出了岩样直径与取样长度的关系,其目的是为设计钻探取样工具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8.
常规岩石物理实验存在实验周期长、实验数据种类少、实验数据信噪比低等问题。介绍数字岩心技术的主要工作内容。其工作流程为取心、现场快速分析、基于岩石物理精细实验和数据库技术的数学分析建模、将数字岩心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模型用于测井解释。以核磁共振岩样分析为基础,建立岩心现场快速测量与分析技术以及与区块相统一的岩石物理量转换关系。通过系统分析核磁共振T2谱及岩石物理数据挖掘技术,实现由核磁共振信息计算求取孔隙度、渗透率、岩电参数m、n。建立基于核磁共振T2谱的孔隙度结构指数及S1、S2、S3,以实现对岩样孔隙结构类型的综合评价。在满足测井解释精度的前提下,实验周期由原来的1.5个月减少到3d。该技术已在华北、长庆、吐哈和青海等油田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foams to reduce solvent mobility in hydrocarbon miscible flooding is investigated. The performance of nitrogen foams in oil-free Berea Sandstone cores is compared to the performance of foams generated with four light hydrocarbons (methane, ethane, propane and n-butane), using two surfactants of different sensitivity to oil. Both surfactants were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mobility of nitrogen as well as the four light hydrocarbon solvents,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solvents were gases, liquids or supercritical fluids, implying that foam sensitivity to oil does not translate directly into foam sensitivity to light hydrocarbon solvent. Some dependence of foam performance on solvent type and system pressure was observed. With gaseous and supercritical solvents, the mobility reduction factor decreased with decreasing system pressure, and increased, decreased or remained the same with solvent carbon number. With liquid solvents, mobility reduction was evident, but no obvious trends were observed. With hydrocarbons in the liquid phase at 23 °C, one of the surfactants caused core permeability to be reduced to near-zero by a mechanism that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possibly by hydrate formation.  相似文献   

20.
震积岩在岩心中的识别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岩心的管理及研究工作中,发现东营凹陷沙三、沙四段岩心中具有震积岩。介绍了震积岩在岩心中的识别标志,根据地震作用过程,建立了震积序列,并分析了单井序列。分析表明东营凹陷沙三、沙四沉积期地震活动强烈且波及范围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