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使用丙烯酸类、有机硅类、氟碳类清水混凝土保护剂分别对C40混凝土试块表面进行了处理,研究了在不同类型清水混凝土保护剂体系以及不同涂刷层数下对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并与未涂刷清水混凝土保护剂的标准试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清水混凝土保护剂面漆抗碳化能力大于底漆,氟碳类清水混凝土保护剂体系抗碳化能力最好,且随着保护剂涂刷层数的增加,混凝土试件抗碳化能力逐渐提升。  相似文献   

2.
以C40混凝土为试验对象,探讨有机硅型和氟碳型清水混凝土保护剂对其的应用效果。通过涂刷不同类型、不同涂刷层数的清水混凝土保护剂后的试样,与未涂刷保护剂的同强度混凝土试块进行对比,分析其吸水率、耐久性及抗冻性等主要性能指标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保护剂能提升混凝土的性能,碳化深度和吸水率降低,抗冻性和耐久性较为突出,应用保护剂的混凝土可更好地满足工程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3.
清水混凝土保护剂具有优异的防水性能,极大地提升了清水混凝土建筑的使用寿命。为精确确定清水混凝土保护剂对清水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了水溶性有机硅类渗透型保护剂和丙烯酸类成膜型保护剂对清水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成膜型保护剂和渗透型保护剂均可有效降低清水混凝土碳化深度,成膜型保护剂降低效果更为显著;涂抹两种类型保护剂试件的碳化深度均随养护龄期的增加而降低,养护龄期和渗透型保护剂独立发挥作用,而养护龄期和成膜型保护剂相互促进,两者作用可进一步降低清水混凝土碳化深度;建立了清水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该模型考虑了保护剂种类和厚度对清水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上海涂料》2021,59(1)
为探究清水混凝土保护剂对污水环境中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影响,将分别涂刷了氟碳类、有机硅类、丙烯酸类清水混凝土保护剂的3组混凝土试块和1组标准试块在人工强化污水中进行腐蚀试验,对经过90 d人工强化污水腐蚀后的混凝土试块进行抗压强度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与标准试件相比,经过3种清水混凝土保护剂涂刷后的试块的抗压强度均相对较高。3种清水混凝土保护剂对污水中的混凝土的强度降低均有明显的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5.
导读     
正张云鹏等使用丙烯酸类、有机硅类、氟碳类清水混凝土保护剂分别对C40混凝土试块表面进行了处理,研究在不同类型清水混凝土保护剂体系以及不同涂刷层数下对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并与未涂刷清水混凝土保护剂的标准试块进行了对比。邱少稳等综述了温敏型聚氨酯的无机纳米粒子改性、有机高分子改性、多重敏感改性等方法,并展望了温敏型聚氨酯的发展趋势。张亨介绍了体质颜料的应用、特点和种类,分别叙述了各种体质颜料的性能、生产方法和应用情况,并展  相似文献   

6.
沙圣刚 《涂料工业》2007,37(1):62-63
介绍了清水混凝土涂料的研制和应用过程。硅树脂清水混凝土涂料集耐久性、憎水性和透气性于一身,同时保持了混凝土本身的外观。讨论了树脂的种类、比例及填料对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清水混凝土又称为装饰混凝土,清水混凝土是混凝土材料中最具有美感的混凝土,具有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分明的特点,显得十分自然和庄重,清水混凝土属于一次浇注成型,不做任何外装饰,只是在表面涂一层或者两层透明的保护剂,由于清水混凝土极具装饰性的特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最近几年来广泛用于各大工程项目中。笔者结合上海松江巨人网络二期生产用房外墙施工中采用的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清水混凝土具体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8.
使用有机硅型和氟碳型清水混凝土保护剂对C40混凝土表面进行处理,系统研究了保护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与未处理的混凝土相比较。结果表明:保护剂有效地降低了混凝土的吸水率和碳化深度,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冻性和耐候性。  相似文献   

9.
武德涛  师华 《上海涂料》2013,(10):27-31
随着水性涂料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混凝土防腐用水性涂料体系也不断涌现。结合交通行业中混凝土桥梁防腐涂料标准及防腐技术条件,以及具体的涂料使用环境和工程实践,介绍了水性环氧类混凝土防腐涂料体系、水性丙烯酸类混凝土防腐涂料体系、清水混凝土用水性氟硅透明涂料体系等三类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混凝土防腐用水性涂料体系及其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10.
《粉煤灰》2015,(4)
清水混凝土以其自身的表面纹理作为建筑装饰传递建筑美感,对混凝土的生产施工要求严格,在相关标准中对混凝土坍落度做了具体要求,但是在一些装饰面、装饰柱中混凝土坍落度低,往往给施工带来很大难度,自密实混凝土可以降低施工难度,但是其本身的大流动性对饰面效果不利。通过试验论证,从材料选用、配合比设计、混凝土生产、混凝土浇捣、混凝土养护等方面着手,解决了自密实混凝土大流动性带来的泌水、色差等问题,使清水混凝土在某框架结构工程中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1.
清水混凝土是指一次成型、直接以混凝土原浇筑表面或以透明保护剂做保护性处理后的混凝土表面作为饰面的特重混凝土。气泡是清水自密实混凝土的缺陷。清水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应当满足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要求。优异的工作性能是自密实混凝土能够跻身于高性能混凝土行列的首要条件,因此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优劣的测试方法以及评价显得格外重要。目前国内对清水自密实混凝土的表面效果的评定主观性较强。将图像状态数据化,对表面色差、表面气孔数量及面积、表面粗糙度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评价,才能改变评定主观性。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中期,混凝土建筑因为混凝土自身的耐久性不良造成建筑物坍塌的现象常有发生,全世界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混凝土耐久性受到广大混凝土研究人员和建筑人员的广泛关注,混凝土是一种混合性材料,其主要原材料为水泥、骨料等。因此本文将从混凝土耐久性的定义方面入手,探究混凝土不同原材料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进而希望对我国的混凝土耐久性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用复合材料筋增强混凝土结构的优缺点及其应用情况,初步分析了材料体系、粘接强度、耐久性及成本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钙粉煤灰在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立  傅国才  陆小军 《粉煤灰》2005,17(6):26-29
主要介绍高钙粉煤灰材料本身特性、在混凝土中应用的配合比设计、物理力学和耐久性等技术性能,说明高钙粉煤灰是一种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的混凝土掺合料,具有良好的工程适用性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王进军 《水泥工程》2014,27(2):89-90
<正>1课题背景细骨料是混凝土的重要组分,约占混凝土体积总量的30%~40%,其在混凝土材料体系中起填充粗骨料空隙、与胶凝材料构成砂浆等作用,因此细骨料品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新拌混凝土和易性和硬化后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众所周知,骨料级配对混凝土的和易性、经济性有影响很大,并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使用性能。较好的骨料级配应当是:空隙率小,只需较少的胶凝材料填充空隙并能保证密实度;总比表面积小,  相似文献   

16.
周磊磊  侯永利 《硅酸盐通报》2020,39(4):1035-1042
再生混凝土作为新型环保、可持续发展材料,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将再生混凝土作为道路材料,其耐久性的好坏直接影响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通过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比与分析了再生混凝土耐久性(主要包括抗冻性、抗渗性、抗碳化以及耐磨性等)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总结出,通过降低水灰比、掺入外加剂和掺合料、控制再生骨料掺合量、改善施工工艺、使用改性骨料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旨在对再生混凝土耐久性的深入研究与工程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土建施工中对混凝土结构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清水混凝土是一种绿色混凝土,随着环保观念的深入人心,清水混凝土能够节约建设资金,减轻建筑结构的自重等优点,在建筑业的应用也逐渐广泛。清水混凝土直接就可以做饰面,这就要求混凝土的色泽均匀,棱角分明,无污染。土建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合理控制,是目前提高土建清水混凝土利用率的最好途径。本文从清水混凝土的材料控制、测量控制、技术控制三个方面阐述了土建清水混凝土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南京长江三桥不同标段清水混凝土为原材料,研究了粉煤灰、矿渣、减水剂、结构表面的浆体状况等对清水混凝土抗渗、抗碳化等耐久性的影响。应用压汞法试验分析了混凝土密实度、掺合料、孔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的密实度越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及抗碳化性能越好,采用聚羧酸盐高效减水剂配制的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渗性;矿渣粉能显著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及抗碳化性能;混凝土结构表面的浆体状况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抗碳化性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阐述清水混凝土的应用及特点,得出以下结论:1.清水混凝土保持混凝土本身颜色,保持和稳定,颜色一致,省却装饰费用;2.振捣、模板以及原材料的控制和使用对清水混凝土施工影响较大;3.项目管理障碍与业主观念障碍是目前清水混凝土应用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清水混凝土是近些年一种新型的材料,有着混凝土天然的美感,当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市政路桥和民用建筑当中。但是当前我国对清水混凝土的应用仍然处于发展初期,许多问题需要新一步研究完善。为此,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分析当前清水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合理设计清水混凝土配合比,加强该材料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并且不断优化高性能清水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提高施工质量,推动建筑行业以及清水混凝土材料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