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在石油污染治理领域内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关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而载体材料在微生物固定化技术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对固定化石油降解菌载体材料性能的要求,对无机物、天然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复合材料等不同类型载体在石油降解菌固定化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及对各类材料固定化石油降解菌的降解效果进行了综述。对比概述了各种不同载体材料对应的固定化方法,指出了各载体材料、相应固定方法的优劣势及适用场景,描述了石油降解菌固定化技术及相关载体材料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3.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NASICON(钠超离子导体)固体电解质材料.利用XRD分析了所制备材料的结构,材料的平均粒径约为22nm.以NASICON为离子导电层,Sm_2O_3为敏感电极制作了具有良好敏感特性的C_7H_8气体传感器.在430℃工作温度下,器件对(5-50)×10~(-6)C_7H_8的灵敏度为-75mV/decade.并且对C_7H_8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良好的响应恢复特性,器件对5 × 10~(-6)和50×10~(-6)C_7H_8的响应时间分别为45和35秒,恢复时间分别为8和60秒.对器件的敏感机理做以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竹炭为载体,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备竹炭/纳米TiO2材料(竹炭-TiO2材料),利用SEM和EPR对竹炭及竹炭-TiO2材料进行表征,并分别在紫外灯、日光灯、白炽灯以及自然光照射条件下研究了竹炭-TiO2材料对甲苯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竹炭的孔隙主要以200nm左右的大孔为主,有利于TiO2在其表面和边沿的负载;竹炭-TiO2材料自旋数由8.7×1013(竹炭)增加到8.9×1017,氧化-还原能力显著提高;竹炭-TiO2材料对甲苯具有良好的净化能力,紫外光照射条件下,12 h净化率达94.50%,CO2增加量达122 mg/m3;在可见光条件下,12 h净化率为76.80%,CO2增加量为60mg/m3,CO2的增加可能是由于载体竹炭扩展了二氧化钛的光谱响应范围. 相似文献
6.
以西安某污水厂污泥为对象,使用热重-红外联用技术(FTIR)分别对污泥在热解和燃烧过程气体产物的释放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污泥在不同终温下燃烧和热解过程中有机官能团的释放特性差异。结果表明:1污泥燃烧和热解过程中释放的有机官能团的种类基本相同,均为羧酸类物质、含-OH化合物、饱和或不饱和烃类、NH_3和CO;气体释放量不同,热解过程中释放量较多;2污泥在450℃终温下有机官能团的释放种类和释放量最多。3NH_3作为主要的脱硝还原剂,热解时在450℃终温下大量释放,而燃烧时主要在250℃终温下释放;对其热分析曲线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热解过程中的NH_3的释放速率比燃烧时更快,释放量更大。 相似文献
7.
9.
以中温煤沥青的甲苯可溶组分为原料,进行元素分析和TG/DTG分析,并且利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单晶衍射仪、拉曼光谱以及相应的分峰拟合等数学方法对热转化的产物进行研究。以实验获得的数据为基础,采用Flynn-Wall-Ozawa法和Kissinger-Akahira-Sunose法计算得到反应活化能,采用Satava-Sastak法求解热解反应动力学参数。实验结果表明,中温沥青中甲苯可溶组分的热解反应活化能为E=88.48kJ/mol,指前因子lgA=10.22,反应级数为2级,热解反应机理适合随机成核及其随后的增长模型。1 000℃焙烧后的炭化产物的光学显微组分含量为:镶嵌型23.74%,粗纤维型14.80%,细纤维17.88%,大片结构30.45%。由XRD研究结果可知,趋于规整结构的碳微晶含量为41.86%。Raman光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结构的碳微晶含量为11.59%,缺陷石墨碳含量为79.31%,无定形碳含量为9.10%。热转化产物具有很好的可石墨化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碳(C)、镧(La)掺杂改性的TiO2催化剂,并使用同轴静电纺丝法以聚乙烯醇(PVA)为模板剂制备成壳-核纤维膜。探究可见光下其对甲苯气体的光催化降解效果,考察了催化剂负载量、甲苯初始含量及C/La掺杂量对甲苯降解的影响。通过XRD、SEM、XPS、DRS及TGA证明C、La和TiO2成功掺杂,改性后的催化剂光学吸收带边发生红移,可见光区域光吸收强度得到增强。可见光下降解甲苯气体的光催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当纺丝液推进速度为2mL/h、甲苯初始含量为3mL/L及C/La掺杂量分别为0.9g/0.6g时,可见光下反应2h后,甲苯降解率最高可达92.9%。5次循环使用后,降解率没有明显下降,表明纤维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王雷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4)
纳米曝气技术在化学反应方面具有优势。该文结合前期研究,结合纳米曝气技术过程中的机理,从化学反应角度和微生物反应角度对处理过程进行解析,详细阐述了纳米曝气产生气泡消融污泥的化学机理以及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变化,以期加强纳米曝气技术在污泥处理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氧化塘污泥流变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仕强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4):18-19
本文选用聚铁作为絮凝剂,考察了剪切速率、污泥浓度、污泥pH值、聚铁投加量因素对污泥流变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污泥属于非牛顿流体,具有剪切稀化的特性;在实验污泥浓度范围内,污泥表观粘度随着其浓度增大而增大;pH值变化对污泥流变性质影响不同,酸性时体系粘度较小,随着pH的增大,表观粘度增大,碱性表观粘度较大;随着聚铁浓度的增大,污泥的表观粘度减小。这些实验现象可用颗粒的空间结构化理论及絮凝原理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13.
14.
直流电晕放电单环VOC降解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高压直流电晕分解O2 和H2 O簇射出强氧化性自由基 (O、OH°、HO2 等 )来降解单环的挥发性有机物。选取了甲苯和苯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 ,分别对电晕放电特性以及放电电压、反应物浓度、湿度和停留时间的变化对降解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对苯和甲苯的降解机理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研究发现 :电极通气中的氧气含湿量对放电的V I特性有影响 ,通过调节流量和湿度能够产生比较稳定的流光电晕。放电电压、反应物浓度、湿度和停留时间对甲苯和苯的降解都有重要影响。在一定的工况下 ,甲苯的降解率可以达到 80 % ,而苯的降解率也在 70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 ,用自由基簇射技术脱除VOC是可行的也是与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以甲苯为萃取剂分别对中温沥青(MP)、氧化改性沥青(OMP)和热缩聚改性沥青(TMP)进行溶剂萃取-热过滤-蒸馏处理,得到三种甲苯可溶物(依次命名为TS1M、TSOM和TSTM)。利用元素分析仪、GPC凝胶渗透色谱、H-NMR、FTIR结合分峰拟合的方法对三种甲苯可溶物的芳香性指数(Iar)、支链化指数(CH_3/CH_2)和芳香缩合度(fa)等基础性质进行了计算研究,利用TGA热分析仪对甲苯可溶物的热解行为进行了研究,并且利用SEM、偏光显微镜(PM)对热解产物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TSM、TSOM和TSTM三种甲苯可溶物的芳香性极佳,Iar指数分别为0. 949、0. 954和0. 987,fa指数依次为0. 967 2、0. 968 7和0. 978 5。TSM、TSOM和TSTM的CH_3/CH_2指数依次为0. 200、0. 297和0. 503,说明三种甲苯可溶物的支链数量和支链长度依次减少。TSM、TSOM和TSTM的热解特征温度依次升高,与三种甲苯可溶物中Iar、fa和CH_3/CH_2的指标相关联。 相似文献
16.
17.
18.
钒制品生产废水处置过程中会产生含钒铬污泥,其中的铬以Or(OH)3N式存在。但经长期存放Cr(OH)3易氧化为Cr^6+,Cr^6+为吞入性毒物,从环保角度出发,钒铬污泥不宜长期堆存,应尽早处置、利用,消除环境影响隐患。经过技术研究和反复试验和调整,我们确定了有效的克制钒、铬氧化蒸腾的含钒、铬污泥的压块制备方法,成功完成了钒铬泥球的工业应用试验。该应用研究在资源综合利用,钒制品生产领域具有先导和示范作用,为彻底解决钒制品生产废弃物钒铬泥的排放问题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
在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的工艺过程中,为了使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净化功能保持稳定,必须使系统中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保持平衡,所以,每日必须从系统中排出一定数量的剩余污泥,而每日排出的剩余污泥,在量上应该等于每日增长的污泥量。同时,为了保证活性污泥处于健康高效的处理状态,还需要对系统进行一定数量的污泥回流,回流比R随取决与混合液污泥浓度(X)和回流污泥浓度(Xr),而)(r值又与SVI有关。则可以推算出SVI值和)渲而变化的回流污泥浓度值,并据此可以推出污泥回流比R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