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忠衡  何国庚  陈恩 《流体机械》2003,31(Z1):278-281
采用CFD商业软件对管翅换热器翅片侧的流动与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着重分析了入口空气迎面风速和翅片间距对于换热器性能的影响,包括对翅片换热系数,气体通过换热器的流动阻力,气体出口温度等主要性能参数的影响,以曲线的方式给出了详细的计算结果,并得出了无量纲参数的拟合方程;同时对温度场,压力场等进行了可视化模拟,为试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通过介绍冷梁空调系统的装置结构、送风原理、系统特点,对冷梁进行热力学理论分析,阐述了冷梁的节能优点及性能影响因素。基于冷梁末端翅片换热器供水回路结构的差异,测得在不同冷冻水供水回路结构下冷梁盘管的换热率和盘管压降。实验表明,常用的单回路冷梁末端结构换热率并非最高,而2回路冷梁适用性最佳。  相似文献   

3.
CO2气体冷却器的型式和换热效果对CO2跨临界循环的性能影响较大,有必要对其换热性能进行分析。通过对气体冷却器划分微元,建立了传热过程计算模型,用间接法计算了划分微元与不划分微元时CO2侧冷却换热系数,并与几个所选换热关联式的计算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划分微元时的值几乎都高于关联式计算值。综合分析选择了较合适的换热关联式,为系统及气体冷却器的模拟优化提供了依据。进而新建了CO2热泵实验台,对新气体冷却器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和比较。结果表明,新CO2气体冷却器的性能比原换热器有了大幅提高。通过优化达到了改善换热器和系统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混合冷剂换热器作为天然气液化流程中的关键设备,主要用于冷却/冷凝多级压缩介质(混合冷剂),然而由于换热过程混合冷剂部分冷凝与全部冷凝的机理尚未明晰,该产品的研发在国内尚属空白。为了研究混合冷剂换热器冷凝机理,本文提出了一种可以再现混合冷剂换热器实际工况的试验方法,并完成了试验台的设计、搭建及调试工作。采用氮气作为试验介质进行循环试验,验证了试验系统的稳定性,为混合冷剂换热器传热与流动特性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电子发热设备的后端小型冷却系统节省设计空间,使用准0.7mm的毛细管组制造冷凝器代替传统换热器,并对其进行换热性能测试,对比传统换热器,其综合换热系数有大幅提高;同时,为了防止毛细管冷凝器制冷剂闪蒸现象,对毛细管冷凝器的过冷方法进行了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性能.通过理论计算结合换热实验的方式,记录数据并对比,表明使用...  相似文献   

6.
搭建一种气体轴承试验台,介绍试验台的测试系统、相应的元器件以及主要传感器的安装布置。采用该试验台对一种径向和止推气体轴承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试验台可测量径向和止推轴承的内部气膜压力分布、承载力、刚度、振动信号,且测试结果文献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某微型电动汽车有效续航里程,对其原有空调系统及换热器进行了改进设计与研究,新热泵空调系统采用4个电磁阀对其冷暖模式进行切换,通过焓差室对换热器和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测试.首先比较了两种不同流程布置室外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能力;进而分别将原空调系统换热器和所设计换热器应用于该热泵空调系统,试验研究了压缩机转速和环境温度...  相似文献   

8.
何明勋  陶正良  江薛麟  张健 《流体机械》2006,34(12):10-12,4
对CO2-空气换热器进行了研究和试验,得出了该类型换热器的传热和阻力特性曲线以及温度场分布规律。实验发现空气经冷却后压力损失比未冷却时有5%~10%的减小,而传热因子j和阻力因子f,随换热条件的改变而基本保持不变。将实验结果与参考文献数据相比较,发现阻力因子f与参考文献基本吻合,而传热因子j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9.
光热发电汽轮机回热系统包括低压加热器、高压除氧器、高压加热器等换热设备,系统工质为水-水蒸气,该系统中的换热设备同常规发电机组回热系统中的换热设备在工作原理和设计理念上差异不大,但是受光热发电机组的容量和运行条件限制,上述换热设备的良好配置也是光热发电的整体岛效率的有力保证。文中主要就汽机回热系统内水-水蒸汽换热器的配置进行研究,以期达到更高的汽机效率。  相似文献   

10.
地埋管换热器作为直接与岩土接触进行取/释热装置,其换热性能决定了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效率。地埋管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旨在提高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效率及地能利用率。通过对土壤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的研究进行综述,论述了地埋管换热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影响地埋管换热器换热的主要因素及强化换热措施。兼顾理论知识及工程特点,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日后研究方向及重点,并对土壤源热泵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