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多样的表现形式以及鲜明的特点,其在新时代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思想的重要源泉.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与文化自信.着眼于高校思政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讨论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进而分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针对性地探求二者融合的有效路径,以期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助力,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礼仪文化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德文化要求,其理论的生成和发展有着系统、深刻的内在逻辑,是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基本立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标准,也是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产物。厘清其时代价值和发展路径,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具体要求和行为指南。  相似文献   

3.
培育强盛的民族精神,实现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实现这一历史任务,首先应当“不忘本来”[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充实国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国人的行为规范。湖湘音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湖湘儿女天然的精神食粮,有着极其广泛的民生及社会基础。以其为依托对湖南境内高校学生开展德育,不仅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实现文化自信,还能升华、反哺湖湘文化,为湖湘文化的提升、传承提供系统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人民观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立场和人民观点,又继承和发扬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习近平人民观有着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厚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习近平人民观,更能读懂习近平同志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卓越的政治眼光。  相似文献   

5.
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授课教师应当立足于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采取深入浅出、诙谐有趣的讲授方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明辨菁芜、系统深入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舆论引导,使学生能够坚决抵御文化虚无主义的侵蚀,为增强全民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索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教师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授课内容、教学目标、所教专业的特色等,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品德修养、职业理想等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提高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思辨能力,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塑造优秀的品格,增强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保障,是有效抵御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和颠覆的主要方式,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定文化自信。高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高校校园文艺活动,大力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繁荣,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应充分挖掘老子“无为”思想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建立管理组织、构建激励机制、授权空间、树立“标杆”管理等途径,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9.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生活在2500年前的老子,就深刻意识到了水之德、能、脾、性——SPA,在中国的水文化进程中演绎出丰姿多彩的面貌。SPA的传说源头系着中国老子思想中的水之魂,水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随着SPA行业的迅速发展,加入五行养生理念的中式SPA,日渐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程咨询》2022,(2):24-26
一、项目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定文化自信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对广东省作出"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指示,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也对深圳市提出了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具体要求,这些都要求深圳市在文化创新发展、重大文体设施规划建设等方面有新作为.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当前"互联网+"时代,复杂多元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对文化自信教育存在巨大的影响.在分析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基础上,对文化自信培养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政治质素、理论素养和综合素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和优势,阐述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性、必要性,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三个要素方面,探寻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强化文化当担、坚定文化自信,为其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指引;并据此提出了文化自信培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平台,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修身养性功能,开拓人格培养的新载体,探求更加切合学生实际、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教育功能的新方法,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达到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格素养水平的目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人格健全的建设者、接班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国人特有的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生成具有独特的历史逻辑。古代中国"世界中心"论是明清时期的文化自负;近代频繁的战争打开国门,中国人面对西方文化出现文化自卑;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国人开始形成文化自觉;改革开放后,在高度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生成的历史逻辑表明:文化自信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5.
中华古陶瓷概览是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主要讲授中国新石器时代至清末时期的陶器瓷器等器物,以及这些历史时期的器物上面所承载的中华古代文字和历史文化等。本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思路是,在讲授有关历史时期的陶瓷器时,引入习近平总书记对有关历史文化遗址或遗产的重要论述,引导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讲授陶瓷鉴赏和断代时,引导学生树立思辨、求实、创新的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分强调"文化自信",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要求。遵循文化自信的理念,中国特色生态文化的构建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生态文化是与生态文明新时代相适应的、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中国特色生态文化不能仅成为西方生态文化观念的摹本,一定要体现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因"和"种子"。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和自觉地理解、解读、发掘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维护中华民族生态文化基本元素,阐发其思想价值和现代意义,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得到发扬光大,这样才能体现"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7.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现代民众树立文化自信的精神养料和动力源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应侧重于创造性转化和现代性重塑。运用经典扎根理论,通过收集与分析各平台有关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数据,从传承环境(外在因素)、文化特质(内在因素)、传承认知(基础因素)及传承方式(驱动因素)四个层面构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水平影响因素模型",在阐释各因素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指出当前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曲高和寡和虚假传承"两极"传承乱象,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在"微"时代,高校传统文化课不应局限在向大学生灌输价值论、认识论,还应该关注大学生的课堂情绪、生活态度等思想方面的问题,即关注大学生幸福,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背景梳理:大学生幸福事件权重设置以及传统文化"价值观微涵养"在新时代,传统文化正在实现某种程度的"复兴",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也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方面的内在支撑。同时,我们也要  相似文献   

19.
"四个全面"是新形势下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大方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内涵。把握"四个全面"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递、宏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村落,楹联文化显示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楹联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现时代,如何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实现德育思想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结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