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该书从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独特视角,介绍了中国名窑青瓷、尤其是宜兴青瓷的历史发展过程;阐述了宜兴青瓷的技艺特征及审美与文化价值;详细介绍了宜兴青瓷用原辅材料、以及从坯釉料制备、成型、上釉、装饰到烧成的具体工艺;探讨了独特效果的内在机理;分析了青瓷常见缺陷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法。借助对青瓷还原烧成气  相似文献   

2.
正宜兴青瓷的发展历程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宜兴作为一个窑口,自商代前期出现原始青瓷始,青瓷生产一直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也持续了较长的发展过程。虽然南宋以后出现了800多年的生存断代,没有鲜活的连续传承,但其逻辑轨迹是连续的,在这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宜兴地域风格特征的青瓷特色,透露出相应时期宜兴生活方式、审美好尚等领域的动态变化,有独特的宜兴文化记忆。青瓷因在坯体表面敷有一层透明或半透明的青色釉而得名。青瓷釉作为宜兴青瓷效果的直接体现者,  相似文献   

3.
正青瓷的定义:我国古代最主要的瓷器品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瓷器的泛称。在坯体上施含有铁分的釉,在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色。中国陶瓷器经历了从陶到釉陶到釉瓷的演化过程——原始青瓷(汉代),中国瓷业最早从自然矿物质中还原出色彩便是从氧化铁中还原出青色,其后数百年间古代的陶瓷匠人又逐渐创烧出其他釉色和瓷种,因此说:青瓷是瓷器之祖。宜兴考古发现,鼎蜀附近古遗址七处,其中汉窑三处,六朝窑三处,隋唐、五代窑九处,宋元窑二十处,明清窑六十多处。找到各种磨制石器以及许多陶器残片,大  相似文献   

4.
宜兴青瓷,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远自商周,就有原始的青瓷生产,经春秋到南北朝已有大量的烧造.到了唐代,宜兴青瓷无论在数量上、造型、装饰、原料配方、和烧成技术上等都有明显的进步.宜兴涧?唐窑的发掘,证明它是我国至今保留烧制青瓷,最早最完整的青瓷窑.宜兴青瓷,前后经历大约一千七百多年的发展,到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至使宜兴青瓷逐渐衰落,以至中断、失传.从发掘的古代宜兴青瓷雕塑中,以青狮(辟邪)、神兽罐等为代表,其它雕塑品种不多,大量的是日用器皿用具.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经历二十多年的努力,宜兴青瓷得到了恢复,并有了新的发展.青瓷雕塑不断探索、创新,打开销路,争取出口以及进入美国市场,开创了另一个新局面.青瓷雕塑总的分两大类:一是独立的雕塑——陈设品;一是雕塑和使用相结合的——工艺品.  相似文献   

5.
提高球磨效率,是陶瓷生产中共同关心和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最近我们在南京林化所和宜兴陶研所的大力支持协助下,应用AST对助磨、压滤、成型作了对比试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普瓷坯泥球磨效率提高了93%;青瓷坯泥球磨效率提高了97%;压滤水分减少了1%左右,基本满足了我厂滚压成型的要求。干坯强度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降低了损坯率,而对烧成白度等无影响。AST是一种很有希望的减水剂。  相似文献   

6.
宜兴青瓷艺术经过了曲折的轮回之后,又重新焕发了生命的活力,炼泥、制坯、上釉、烧制等等一道道工序,原汁原味地还原着祖先们的智慧和心血,在世世代代的匠心守正和不懈传承之下,宜兴青瓷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视觉体验和包罗万象的文化内涵,以及情深意切的美好祝福.从整体上来看这件艺术作品"知足常乐",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浓郁的江南风情...  相似文献   

7.
以景德镇地区低品位红土为主要原料制备出性能良好的紫砂泥浆,然后经注浆、干燥、烧成等工艺,得到效果良好的紫砂器.讨论了不同烧成温度对坯体吸水率、烧失量、烧成收缩和呈色的影响,采用XRD、XRF、SEM、EDS、色度分析等测试技术对红土的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及烧成后紫砂瓷坯的晶相组成、显微结构及呈色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景德镇低品位红土以石英、伊利石和白云母矿物为主;在1250℃烧成时坯体的吸水率最小,1280℃左右时坯体的收缩率、烧失率最大,其合适的烧成温度为1250℃左右;随烧成温度的提高,瓷坯由紫红→深紫红→红褐→灰褐色规律变化;制得紫砂瓷坯的主晶相为莫来石,同时还有部分残余石英相.  相似文献   

8.
正青瓷在我国陶瓷史上渊源流长,在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在宋代又形成了北青南白的格局,特别是在宋代,我国瓷器发展到鼎盛时期,六大名窑有五大窑是青瓷,民间烧青瓷的窑更是遍及祖国各地。到明清时期,由于高温化学颜料的出现,北方绝大部分青瓷停烧,而景德镇彩瓷可以说是一枝独秀,而宜兴的青瓷被称为宜均名扬全国,而后紫砂的兴起,又掩盖了宜均的风彩,真是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宜兴提出了发展宜兴青瓷的构思,本文仅从青瓷的质、色、型、工发表自己的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单分析了宜兴青瓷的发展历史及传统风格,具体介绍并探讨了作为宜兴青瓷装饰创新的彩釉绘饰之工艺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青瓷,是因在坯体表面敷有一层透明或半透明的青色釉而得名,其呈色是由釉中所含氧化铁还原成氧化亚铁所致。具有脂玉般莹润而微微带透明质感的青色,是青瓷的显著特点。这种色与质的独特融合难能可贵,其明净、温润、淡雅之美,几近自然之美玉。这是青瓷的共性,不同产地的青瓷风格也有各自的特色,这种特色是不可复制的地方资源与特定的人文背景相结合的产物,是经过长期的艺术与生产实践逐步成熟的文化格调,宜兴青瓷也是如此。1"宜兴窑"青瓷的历史特色1.1."宜兴窑"青瓷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青瓷以其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著称于世。其"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堪称瓷中瑰宝。宜兴青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宜兴地区从西周就开始生产原始青瓷;两晋时期,烧造技术已经相当纯熟;隋唐时更是工艺日精;而到了宋代,由于种种原因,青瓷生产逐渐衰落。上世纪60年代初,在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宜兴当地开始着手进行青瓷的恢复工作,经数年努力,使之重现光辉。宜兴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在还原气氛下,以Fe为着色剂,采用常见的陶瓷原料仿制中温龙泉青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分析了Si/Al摩尔比、釉中铁的含量、烧成制度等因素对青瓷呈色及效果的影响,探讨了工艺因素与釉面呈色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宜兴青瓷作为中国传统陶瓷的杰出代表之一,自古以来就以独特的釉色、造型和工艺技巧而闻名遐迩。然而,随着时代审美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保持传统与现代的平衡,成为了当下宜兴青瓷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将从宜兴青瓷的历史传统、创新实践以及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探讨宜兴青瓷传统继承与当代创新的融合之道。  相似文献   

14.
正宜兴青瓷是宜兴陶瓷的一个重要门类,历史悠久。由于断代近千年,宜兴青瓷的特点比较模糊,缺少显露特点并具有说服力的实物与文字记载。现代恢复青瓷生产,由于交通便利、信息通畅,所以全国现代青瓷特点也较一致。本文从传承中思考宜兴青瓷的特点,从当代的宜兴地域特征、文化特征、技术特点、原料特点等方面去比较、去思考,找出当代宜兴青瓷的特点,阐述当代宜兴青瓷的特点对宜兴青瓷发展的重要性。1宜兴古青瓷与浙江越窑青瓷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青瓷的一般特征,并从历史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传统宜兴青瓷的地域特色,在此基础上对"宜兴窑艺"青瓷的本质作了表征,系统介绍了"宜兴窑艺"青瓷的研制过程。  相似文献   

16.
复合矿化剂与低温快烧瓷质外墙砖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国 《陶瓷》1998,(3):17-20
采用一次低温快烧廉价原料,引入滑石粉与萤石粉及方解石粉组成的复合矿化剂,利用原料中的Fe_2O_3,在烧成过程中使坯体处在弱还原气氛中,控制适当的烧成制度,可以实现低温快速烧成,制备出物理化学性能良好的高强瓷质外墙砖.  相似文献   

17.
日用瓷低温烧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岳军  杨兴祥 《陶瓷研究》1995,10(4):190-192
本文介绍了低温烧成情况下的日用瓷的坯釉配方、工艺参数、烧成及瓷质性能,指出日用恣低温烧成功,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窑炉烧成气氛对陶瓷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虹  刘振群 《中国陶瓷》1991,(3):14-16,22
本文研究了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烧成对陶瓷坯体强度的影响。对于一定配方的陶瓷坯体,在同一烧成温度下,还原气氛烧成可以获得较好的坯体强度,在一定范围内,这种作用与还原浓度成正比。通过适当提高烧成温度,氧化气氛烧成的陶瓷坯体也能获得较好的强度,这对于制定和调整陶瓷烧成的气氛制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宜兴青瓷     
正宜兴青瓷,始于西周,盛于两晋,直至宋元,渐衰中断,它是中国青瓷的先驱之一。坐落在丁蜀镇汤渡的西晋小窑墩青瓷古龙窑遗址,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六十年代初,宜兴陶瓷界复烧青瓷,使中国青瓷宜兴窑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宜兴青瓷在复兴之路上绽放出迷人风采,在国际上誉为"东方蓝宝石,精美的碧玉器"。著名艺术家韩美林赞美:"阳羡青瓷驾越州"。  相似文献   

20.
浅谈对河南钧瓷与后起之秀铜红釉的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钧瓷,由"钧台"而得名,始于唐朝,成熟兴盛于宋代.由于铜的引入,突破了单一铁还原窑变的青瓷界限.我们综合分析了古钧、仿钧及历代铜红釉64个样品的分析数据,结合工艺试验结果,从化学组成及其他的角度探讨了古今钧釉和历代铜红釉的异同,研究了"钧台窑"胎用原料的源流,其结论:1.光泽柔润似玉,彩色灵活多变是宋代"钧台窑"的独特风格,它是由釉的化学组成和特殊烧成工艺所产生的综合效果.古钧釉中磷、钛、硅、铁、钙含量均较高,这是造成釉系液相分相和产生气泡的内因.由于"钧台窑"特点,决定了它的烧成工艺必然是低温、慢速、气氛变化大而快,从而给釉的液相分离和残留气泡及产生多种彩色创造了条件;由于多种液相的分相和气泡的综合光学效应产生了柔润的光泽;由于还原气体成份变化大和快故而产生了灵活多变的彩色.2.釉面平滑光亮,彩色鲜艳纯正单一,是近代铜红釉发展的特点.它是因釉内引入了高温熔块,改变了釉的化学组成并采用高温快烧和控制稳定的还原气氛烧成的综合效果,是近代铜红釉发展的一种趋势,既有利于批量生产也方便了对铜红釉的理论探讨.3.氧化亚铜和两价铜离子是钧瓷釉的主要呈色因素.铜红釉的呈色是铜铁混合还原的结果,其呈色效果与铜的存在形式和分散度(包括粒度与液-液分相后铜铁的局部富集)有关.4.对"钧台窑"制坯用料的推断从"钧台窑"瓷胎中铁、钛含量的变化规律,结合临汝大峪店、严和店和禹县刘庄出土的古瓷胎中铁、钛的化学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他们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推断"钧台窑"早期制坯用料取自临汝大峪店,中晚期制坯用料取自临汝严和店和禹县刘庄,反映出古钧瓷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