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不同卷取温度的CSP铁素体轧制工艺生产低碳钢,通过显微组织、微观析出物、位错密度及性能测试研究了卷取温度对CSP铁素体轧制低碳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试样组织均由较粗的铁素体+少量珠光体组成,析出物为Al、Ti、Si的氧化物或氮化物,部分还与MnS复合;卷取温度由700℃下降至620℃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增加了31.6和25.9 MPa,硬度波动范围由12 HRB上升至25 HRB。提高卷取温度可以促进铁素体晶粒均匀化长大、降低位错密度,能够有效降低强度并提高性能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比研究了铁素体区热轧工艺及奥氏体区热轧工艺对普通用冷轧钢板(SPCC)产品热轧组织、冷轧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奥氏体区轧制工艺相比,采用铁素体区热轧工艺生产的SPCC热轧板晶粒尺寸会增大约17 μm,{111}面织构数量减少了8.74%,强度略微降低,而{001}<110>织构数量增加了12.40%,强度提高了19.81。此外,采用铁素体区热轧工艺生产的SPCC成品晶粒呈近似等轴状,与奥氏体区热轧工艺相比平均晶粒尺寸增大了4.5 μm。SPCC铁素体区轧制热轧板中更大的晶粒尺寸、更少的{111}面织构及更强的{001}<110>取向织构导致了冷轧成品更低的屈服强度和塑性应变比r值,较奥氏体区热轧工艺而言平均屈服强度降低了19 MPa,平均r值下降了1.1。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铁素体区轧制工艺条件对超低碳(ULC)钢和钛处理的无间隙原子(Ti-IF)钢组织和性能,特别是对深冲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Ti-IF钢中的析出物.结果表明,润滑条件对Ti-IF钢的塑性应变比(r)值和深冲性能影响显著,但对ULC钢的r值影响很小.随铁素体区轧制温度的降低,Ti-IF钢的深冲性能得到提高,但ULC钢即使在铁素体区低温轧制其r值仍小于1,深冲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铁素体轧制工艺的优点;基于邯宝2 250 mm热轧产线产品的成分体系,选择DC06超低碳钢进行铁素体轧制工艺试验.通过对DC06超低碳钢流变应力与变形温度的理论分析,制定了 DC06超低碳钢的铁素体轧制温度制度和压下制度.生产试验表明,轧制过程稳定,成品带钢强度略有增加、塑性轻微下降,满足客户要求;带钢表面氧化铁...  相似文献   

5.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仪器研究、分析了采用短流程薄板坯连铸连轧铁素体轧制工艺的唐钢薄板坯连铸连轧线(FTSR线)生产的3.0mm厚钢板的显微组织、析出物及夹杂物,并通过实验对其力学性能和成形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FTSR线铁素体轧制工艺生产的3.0mm厚钢板组织较粗大,强度较低,塑性较好,且具有良好的成形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双相区(α+γ)轧制及双相区短时保温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制备了一种高强高韧性低碳低合金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并采用SEM、室温拉伸试验和维氏硬度检测等手段研究了不同轧制工艺对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的连续轧制工艺,等温轧制和道次之间短时保温处理相结合的工艺对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的相比例、形貌和尺寸有重要影响。等温轧制及短时保温处理的双相钢的组织明显细化,马氏体相比例增加,组织均匀性显著改善,屈服强度提升了34%,达到1229 MPa,屈强比高达0.78,断口为韧性断口特征,呈细小韧窝状,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实验研究了在回温轧制工艺下不同终轧温度对低碳钢中厚板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终轧温度下试样表层和芯部组织均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终轧温度的降低,试样的强度升高,伸长率降低.终轧温度为750℃时,试样表层为超细晶组织且综合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8.
通过拉伸试验检测力学性能,用金相显微镜观察高强IF钢热轧态及退火态的纤维组织,并用透射电镜观察试验钢中的析出相粒子.在640℃终轧温度下,铁素体区轧制总压下率由60%升高到81%,高强热轧IF钢板的屈服强度为150~180 MPa,抗拉强度为312~321 MPa,屈强比为0.48~0.56,总伸长率为26.4%~31.2%,元值为0.22~0.23,而r值则由1.41降低到1.01,|Δr|则由0.625降低到0.133.结果表明.轧制总压下率对热轧高强IF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总伸长率以及n值影响较小,但是对r值和平面各向异性值△r的影响非常大.铁素体区轧制总压下率的增大使得高强IF钢热轧板中动态再结晶的驱动力增大,发生动态再结晶晶粒的数目增多,从而导致形变织构的减弱和后续退火再结晶驱动力的减小.同时,随着铁素体区轧制总压下率的增大,高强IF钢退火再结晶程度降低以及析出的粒子变细.  相似文献   

9.
采用热膨胀仪、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研究Cr对低碳钢显微组织和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r含量由0.37%提高到1.8%,铁素体晶粒得到明显细化,平均尺寸由45 μm减少到15 μm,同时块状铁素体数量减少,针状或条状铁素体数量增加,并且转变初始温度升高了32.3℃,转变区间增大了33.6℃,转变终止温度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0.
采用金相观察、透射电镜、化学相分析、XRD织构检测及性能测试等手段分析了FTSR铁素体区轧制工艺生产的SPHE热轧板的微观组织及力学件能,探讨了一种生产SPCE级深冲用钢冷轧基板的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热轧态组织为粗大而不均匀的铁素体,晶粒沿轧向伸长,组织中有较多细小的析出粒子和高密度位错,有利于冲压性能的{111}织构较弱,但各种类型的织构分布相对较均匀;SPHE热轧板的性能水平:σ_(0.2)为220MPa,σ_b为290 MPa,伸长率δ为37.5%,n值为0.20.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室完成超低烘烤硬化钢的常规奥氏体区和铁素体区润滑轧制,观察了组织,比较了在2种不同轧制制度下的组织差别;并通过MTS810拉伸实验机的综合性能测试,比较了2种制度下的性能。可以看出,在铁素体区轧制除值外,其它性能均能满足要求。作者认为,造成 值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铁素体区的固溶碳原子较多所致,但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通过铁素体区轧制并结合合理的退火制度,可生产出满足要求的超低碳烘烤硬化钢。  相似文献   

12.
韦清权 《铸造技术》2014,(9):1988-1989
对低碳钢进行淬火和碳再分配处理(简称Q&P处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常温拉伸实验机等测试手段研究Q&P处理后低碳钢的组织与性能特点。结果表明,经Q&P处理后,低碳钢中的残余奥氏体组织有小颗粒状、薄膜状及大块状等形态结构。其抗拉强度随配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强塑积和伸长率则随着配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低碳含铬钢950℃淬火后650℃回火,不同的保温时间下,Cr对低碳合金钢调质后性能的影响,并和不加Cr相同成分的钢作了对比。研究发现,当保温时间以2.5 min/mm计算时,加Cr钢的力学性能低于不加Cr同成分的钢,金相组织观察发现Cr能够有效提高低碳合金钢的淬透性,淬火后即使钢板的心部也能获得贝氏体组织,为后续的回火做好组织准备。然而在回火后容易形成M23C6及M7C3碳化物,其稳定性较差,容易聚集长大,且形态为条状,拉伸时容易弯曲破裂,严重破坏钢板的连续性,降低钢板的强度及塑性。对不同回火保温时间的含Cr钢的二次相粒子析出行为研究发现,以1 min/mm计算保温时间时,没有发现含Cr碳化物的析出,但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Cr钢中的含Cr碳化物快速析出,并迅速长大,尤其是以3 min/mm计算保温时间下,含Cr碳化物尺寸已经达到了300 nm。因此对含Cr低碳合金钢,必须采用合适的调质工艺,适当缩短回火保温时间,以降低碳化物的聚集长大,避免回火后强度和塑性的同时降低。  相似文献   

14.
针对振动激发金属液形核技术,研究了不同晶核发生器表面温度对铸锭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表面温度升高,铸锭的平均晶粒尺寸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硬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晶核发生器表面温度为500℃时,铸锭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佳,其平均晶粒尺寸为47.66μm;室温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硬度(HV)分别为544 MPa、443MPa和149。  相似文献   

15.
深冷处理对低碳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力学性能测试、显微组织观察和物相分析,对两种低碳钢深冷前后的性能和组织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深冷处理后,低碳钢的显微硬度和室温力学性能得到提高;某些主要衍射峰发生明显变化;深冷处理使珠光体分解,并析出细小碳化物.  相似文献   

16.
将熔浸好的W-Cu复合材料加工成3mm厚的薄板进行热轧,轧制成lmm厚,变形率为67%;通过拉伸试验比较轧制前后材料的抗拉强度;用扫描电镜观察断口形貌,金相显微镜观察、对比变形前后材料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变形后W-Cu材料的抗拉强度显著提高;轧制后材料明显致密化.并且钨颗粒被拉长.  相似文献   

17.
不同形态第二组织低碳钢的铁素体动态再结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借助热模拟压缩变形实验以及SEM,TEM,EBSD技术,研究了基体为铁索体、第二组织形态分别为片层状珠光体及颗粒状渗碳体的低碳钢在600-700℃,形变速率为10^-^3-10s^-^3范围内铁索体相区的热变形特征及铁索体动态再结晶组织演变规律,并对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第二组织形态分别为片层状珠光体和弥散分布的颗粒状渗碳体的低碳钢均可发生铁索体动态再结晶;与颗粒状渗碳体相比,珠光体存在时动态再结晶开始发生和进入稳态所需的形变量都较高,再结晶进入稳态阶段后铁索体平均晶粒截径较大,说明微米级颗粒状渗碳体促使铁索体动态再结晶形核及发展的能力,其钉扎铁索体再结晶晶粒晶界,抑制长大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8.
根据低碳钢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是以单一"形核长大"机制转变的现象,建立了分析变形诱导铁素体相变过程的模型,在模型中引入一个与变形有关的因子(1 ε)n,以体现在高于A3温度时变形使相变驱动力明显增大的作用,同时考虑了变形对形核位置以及扩散的影响.利用这一模型对低碳钢变形诱导超细铁素体相变试验进行数值分析,并对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热轧厂铁素体区轧制Ti-IF钢带钢边裂缺陷的问题,提出了采用立辊润滑的方法予以改善。分析认为,采用立辊润滑轧制工艺可减小立辊减宽过程中的摩擦力,减少低温下带钢边部表面的剪切力;同时,有利于立辊表面质量的改善,从而改善带钢边部质量。为此,研究了立辊润滑工艺对铁素体区轧制Ti-IF钢带钢微观组织、力学性能、析出物以及边部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立辊润滑轧制工艺,Ti-IF钢带钢的组织和析出物没有明显差异,但塑性显著提高;带钢边部表面的最大裂纹深度由361 μm减小到128 μm,边部缺陷数量明显减少;带钢截面形貌较为光滑,没有发现明显裂纹,边部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采用高温共聚焦激光扫描电镜(HTCSLM)对Fe-0.15%C-0.8%Mn碳钢连续冷却时先共析铁素体的生长过程进行原位观察和动态追踪,通过对先共析铁素体生长方式和生长方向的分析,以及对先共析铁素体生长速度的定量分析,得到先共析铁素体在奥氏体晶内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在Mn含量为0.8%的低碳钢连续冷却过程中,先共析铁素体主要以直线方式生长,其生长方向有时发生连续两次大角度偏转,有时发生间断式偏转;不含合金元素的低碳钢中先共析铁素体的生长速度较慢,其平均生长速度为48.79μm/s,添加0.8%Mn元素后,先共析铁素体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其平均生长速度为124.3μ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