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在常减压装置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介绍了新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在常减压装置常压渣油与原油换热器上的应用 ,实际使用证明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具有传热系数高、压降低、防振动及适用范围广的优点 ,是冷换设备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综合分析了弓形折流板换热器、折流杆换热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纵向流折流板换热器。该类型换热器既具有折流杆换热器壳程压降低、换热效率高、抗振性能好、抗结垢性能强等优点,又具有弓形折流板换热器适应性强、工作可靠、制造与组装简易等优点,是一种新型纵向流折流板结构的高效能量转换设备。  相似文献   

3.
高效拼装式连续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拼装式连续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是一种集目前国内市场上已有的非连续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和连续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主要优点,同时克服其主要缺点的新型螺旋折流板结构的高效节能换热器。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折流板,并建立了单弓折流板和新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的三维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软件,采用k-ε湍流模型,比较了相同设计参数下,单弓折流板与新型折流板换热器的性能。结果表明,相同壳程流量条件下,新型折流板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基本无传热死区,不易结垢等优点。以α/Δp作为衡量标准,新型折流板优于传统的单弓形折流板,该折流板已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且其加工简易,安装方便,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5.
<正>一种新型高效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有望成为管壳式换热器升级换代的主导产品,记者从杭州华东化工装备实业有限公司了解到,其研制的新型高效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全封闭流道连续型无中心管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在杭州龙山化工有限公司应用后,换热器传热效率较原先提高了79.8%。  相似文献   

6.
两种不同管束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性能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柴油为工质,在雷诺数范围为3280-12680内用两种不同管束的螺旋折反换热器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得到了两种换热器的壳侧传热膜系数和流动阻力系数随雷诺数变化的关系曲线,并建立了换热器的壳侧传热膜系数和流阻系数的近似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菱形翅片管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壳侧传热膜系数比光滑管螺旋折流板换热器高54%-108%,具有较好的强化传热效果,而壳侧流动阻力系数则比光滑管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低30%-5%,菱形翅片管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具有较好的传热与流阻特性,用于石油,化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正>一种新型高效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有望成为管壳式换热器升级换代的主导产品,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将能以简捷和低成本的方式实现节能。记者上周从杭州华东化工装备实业有限公司了解到,其研制的新型高效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全封闭流道连续型无中心管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在杭州龙山化工有限公司应用后,换热器传热效  相似文献   

8.
运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对比了相同操作参数单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和螺旋形折流板换热器的性能,并对不同介质下两种折流板换热器壳程的流动阻力和传热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螺旋形折流板换热器的传热性能明显优于单弓形折流板换热器,而且壳程压力损失更小.  相似文献   

9.
<正>一种新型高效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有望成为管壳式换热器升级换代的主导产品,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将能以简捷和低成本的方式实现节能。记者上周从杭州华东化工装备实业有限公司了解到,其研制的新型高效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全封闭流道连续型无中心管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在杭州龙山化工有限公司应用后,换热器传热效率较原先提高了79.8%。  相似文献   

10.
<正>一种新型高效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有望成为管壳式换热器升级换代的主导产品,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将能以简捷和低成本的方式实现节能。记者上周从杭州华东化工装备实业有限公司了解到,其研制的新型高效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全封闭流道连续型无中心管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在杭州龙山化工有限公司应用后,换热器传热效率较原先提高了79.8%。  相似文献   

11.
准椭圆截面折流杆式换热器及管束制造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折流杆式换热器自1970年问世以来,经30多年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实际应用,被认为是有前途的高效换热设备。良好的抗震性能和低的壳程阻力和高的换热效率是其显著特点。由于其管束组装难度相对较大,折流杆式及管子的外径偏差要求较严,致使制造成本较高,且因制造误差使折流杆式换热器的抗震性和换热效率降低,从而阻碍了推广应用。该文提出的准椭圆截面折流杆及管束组装工艺可有效地弥补上述不足,以促进折流杆式换热器在我国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Fluent数值模拟,比较了2种螺旋折流板热交换器的传热和流动性能,着重对比了不同流速下,新型螺旋折流板热交换器和传统螺旋折流板热交换器的性能参数及特征。结果发现,新型螺旋折流板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优于传统的螺旋折流板热交换器,在模拟范围内,随着流速的增加,传热优势最高可达10%,表现出较好的传热效果,但同时压降增大,需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3.
花板换热器及折流板换热器总熵增率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总熵增率及K/△p这2种综合性能指标对花板换热器和折流板换热器进行了总熵增率的计算及性能比较,认为用总熵增率来评价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比用K/△p来评价更合适,也有利于换热器的优化。当壳程流体速度约大于0.23m/s时,花板换热器的总熵增率远比折流板换热器的小,即花板换热器传热的能量损失小于折流板换热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克劳斯硫磺回收工艺过程,对过程气换热器壳程结构上采取的特殊作法进行了讨论。认为“11”形膨胀节、切口垂直布置的双弓形大间距折流板等结构,可较好地满足其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5.
加氢装置用双壳程换热器分为法兰式和螺纹锁紧环式两种。双壳程换热器是在壳程筒体内设置一个纵向隔板 ,隔板穿过管束中心 ,将管束和壳程分为对称的两部分。从而实现了“纯逆流” ,使温差校正系数接近于 1,并使壳程介质的流速大大提高 ,因此提高了总传热系数及换热效率。对于壳程成为控制热阻的一侧且介质流速低 ,需强化壳程传热或壳程可利用压降较大或温差校正系数较小 ,需提高有效温差或需要减少换热器台数等场合 ,应优先选用双壳程换热器。但双壳程换热器制造工艺复杂 ,一次性投资较高  相似文献   

16.
分别对管束结构为单弓形折流板、13变截面管与23光管组合、23变截面管与13光管组合及在13变截面管与23光管组合的基础上,再在此管束边缘部分布置小直径管的4种管壳式换热器进行试验比较和分析。试验结果为无折流板变截面管混合管束纵向流管壳式换热器在工业上的推广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防短路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因其低压降、无滞留区、防结垢等性能在冷换工艺流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较大直径换热器运行中出现换热效率低于计算结果的现象,其原因是两块相接折流板,由于简单对接而出现三角区短路现象,此短路分流了主螺旋流道介质流量,减少介质流速,影响雷诺数,所以严重削弱了壳程膜传热效率。文章介绍了一种改进型防短路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改进后的结构阻断了短路,使全部介质经理想的螺旋通道以达到良好的换热效果。另外由于其局部重叠的支撑结构很好地解决了管束中激振破坏管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水-水系统下对新型螺旋扭片换热器与普通弓型折流板换热器进行壳程传热与流阻对比试验,考察了扭片开孔与否对螺旋扭片换热器壳程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流量下,螺旋扭片换热器单位压降下的壳程传热膜系数为普通弓型折流板换热器的1.4~8.0倍;而开孔扭片换热器的传热效果优于无孔扭片换热器。说明螺旋扭片换热器是一种结构更为合理的新型换热设备,有较好的传热与流阻特性,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在新型换热器--自支撑矩形缩放管换热器的基础上,利用Fluent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在其壳程内分别插入传统插入物(旋流片)和新型插入物(折板)后传热性能与流动特性的变化,研究的雷诺数(Re)变化范围为27900~41900。结果表明,与空管缩放管换热器相比,插入旋流片和折板的换热器壳程的传热系数随Re的增大分别增加了31.07%~33.08%和38.01%~46.74%;插入物在提高传热系数的同时也引起了通道内压降的增大,插入旋流片和折板时通道内压降分别增加了69.32%~77.42% 和 68.49%~87.16%;插入折板后壳程通道内的综合传热性能最好,其次是插入旋流片的,无插入物时则最差。提高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关键是要改善通道两侧缩放管处的传热性能,减小速度场与温度场间的协同角是增强换热器传热性能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张仂  谷芳 《石油化工》2012,41(6):682-687
采用多物理场耦合方法,建立了管壳式换热器的计算流体力学(CFD)热流固耦合仿真分析模型,对20种不同折流板结构参数的管壳式换热器进行了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CFD仿真计算结果显示,换热器的折流板间距和折流板缺口高度对流动和传热的影响相互关联,不能进行单目标优化设计。以JF因子作为换热器综合性能的评价准则,对管壳式换热器的折流板间距和折流板缺口高度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提出在换热器内径(d)200 mm、换热管长1 140 mm、并流条件下,该换热器的最佳折流板间距为80 mm(折流板数目为10),最佳折流板缺口高度为0.3d(即60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