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冷处理也叫冰冷处理或零下温度处理,是一种新的热处理方法。大家知道,许多钢件都需要淬火。淬火是为了使钢的组织从「奥氏体」变成「马氏体」,而随着钢的组织的转变,钢的性能也改变了。可是某些钢往往需要冷却到零度以下才会是「马氏体」的组织;如果只是把它淬火,冷到室温,就会有许多「奥氏体」组织保留下来。这些钢就需要在淬火后进行冷处理——冷却到零度以下(请看封面插图)。  相似文献   

2.
钢中残余奥氏体的优缺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处理是改变钢材组织性能的有效手段。通过高温加热和急速冷却的淬火过程,能使钢材的微观组织由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可是淬火过程并不能完全将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仍有一定量的残余奥氏体遗留下来,通常以A′_r表示。钢中A′_r的多少对钢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当A′_r量大于10%以上时会显著降低滚动轴承及齿轮的接触疲劳寿命,特别是对工具钢,  相似文献   

3.
正1.热处理冷却曲线热处理工艺一般包括加热、保温、冷却三个过程,其中加热是为了让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保温是完全奥氏体化,冷却方法因工艺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控制冷却速度,因冷却速度不同而分别转变为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或混合组织。通常淬火时希望得到马氏体,回火时根据回火温度的不同分别得到回火马氏体(低温)、托氏体(中温)、索氏体(高温)。共析钢奥氏体等温转变图如图1所示,基本反映了共析钢在不同温度下转变需要的孕  相似文献   

4.
将X80管线钢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以上(920℃)并保温7min后,在不同冷却介质(质量分数10%NaCl溶液、自来水、机油、空气,冷却速率依次降低)中冷却,研究了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率的降低,试验钢的强度和硬度降低,塑性增大,冲击功先增大后减小;在较高速率下冷却(NaCl溶液和自来水)后,组织中生成了贝氏体铁素体和少量马氏体板条,马氏体板条内有大量位错结构和少量碳化物,试验钢具有高的强度和低的变形能力;在较低速率下冷却(空气)后,组织中形成了多边形铁素体、贝氏体铁素体和少量块状马氏体-奥氏体组织,试验钢的强度和冲击韧性较低;在适中冷却速率下冷却(机油)后,组织中形成了贝氏体和铁素体的双相组织,多位向分布的细小贝氏体和邻近贝氏体的高密度位错铁素体使得试验钢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和较高的抗大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5.
采用热力学计算软件和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对高纯净SAE9310钢奥氏体化后平衡组织的转变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膨胀法和金相法在Formastor-FⅡ型膨胀仪上测定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结果表明:SAE9310钢的平衡转变组织为α-Fe、γ-Fe以及M_(23)C_6和M_7C_3碳化物;在连续冷却转变过程中,当冷却速率小于0.056℃·s~(-1)时,转变产物为粒状贝氏体和铁素体组织;当冷却速率介于0.056~1.9℃·s~(-1)时,转变产物为粒状贝氏体和少量马氏体组织;当冷却速率大于1.9℃·s~(-1)后,粒状贝氏体逐渐消失,转变产物主要为板条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组织;钢的硬度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而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热膨胀试验、显微组织观察等研究了DP590钢的静态CCT曲线以及加热温度对连续冷却相变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奥氏体转变量呈多速增加的趋势;其静态CCT曲线可分为三个区域,冷速在0.5~15℃·s-1范围内获得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冷速超过15℃·s-1时出现贝氏体组织,冷速较高时(约30℃·s-1)出现马氏体组织;当加热温度降低时,珠光体区右移,贝氏体转变孕育期延长,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降低,马氏体与贝氏体相变区域分离,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随着冷速的增加而升高;随着冷速增加,铁素体、珠光体的析出被抑制,马氏体析出动力得以增加;随着加热温度升高,相同冷却速率下的铁素体含量增多,马氏体板条变细。  相似文献   

7.
几乎所有的碳钢和合金钢为了改善性质都要经过淬火和回火。大家知道,淬火时,在铜内将产生很大的剩余应力,这应力有时大至超过了钢的强度,形成了淬火裂纹。 这篇论文是研究在淬火时产生裂纹的原因,和探讨减少引起裂纹的淬火方法。 一、淬火时在钢内引起裂纹产生的原因 加热到具有奥氏体组织的钢,在快速冷却时分为二个温度区:第一个温度区──钢从加热温度冷却到奥氏体开始转变为马丁体的温度,第二个温度区──从奥氏体开始转变为马丁体的温度冷却到冷却液的温度。 在第一个温度区只发生奥氏体的冷却作用,而在第二个温度区──奥氏体冷却并转…  相似文献   

8.
正1.不完全淬火过共析(以及共析)钢加热到Ac1~Acm之间的温度,保温后急速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不完全淬火。一般认为过共析钢不完全淬火有如下的优点:(1)淬火加热温度低,保留了一定数量未溶的颗粒状碳化物,使钢在淬火后具有最高的硬度和耐磨性。(2)由于加热温度低,使奥氏体含碳及合金元素数量不致过高,保证淬火后残留奥氏体数量不致过多,有利于提高硬度及  相似文献   

9.
U75V钢的连续冷却相变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膨胀法结合金相分析在热模拟试验机上测定了U75V钢不同冷却速率下的连续冷却转变膨胀曲线,获得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研究了冷却速率对钢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冷速小于10℃·S-1时,转变产物主要以珠光体为主;当冷速增大到10℃·S-1时,得到屈氏体组织和马氏体组织;当冷速增大到10℃·S-1以上时,得到马氏体组织;试验钢的硬度随冷却速率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Gleeble1500D型热模拟试验机测定了新型高钒高速钢在1 000 ℃奥氏体化后以不同冷却速率冷却时的相变膨胀曲线,并用Origin软件绘制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结果表明:高钒高速钢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存在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转变;当冷却速率在0.25 ℃/s时,能获得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与奥氏体的混合组织;马氏体开始转变的临界冷却速率约为0.5 ℃/s,其开始转变点Ms低于200 ℃,且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采用淬火膨胀仪、光学显微镜、维氏硬度计等研究了完全奥氏体化46MnVS6非调质钢经不同冷却速率冷却至室温后的显微组织和显微硬度,测定了其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探讨了合金元素及冷却速率对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46MnVS6钢的CCT曲线可分为高温转变区域、中温转变区域和低温转变区域,且中、低温转变区域互相分离;当冷却速率小于2℃·s~(-1)时,组织主要为铁素体和珠光体,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铁素体和珠光体含量减少,平均晶粒尺寸减小,马氏体含量增加,当冷却速率大于5℃·s~(-1)时,组织主要为马氏体;随着冷却速率从0.5℃·s~(-1)增大至60℃·s~(-1),46MnVS6钢的显微硬度由285HV1增至683HV1。  相似文献   

12.
刘翔 《机械制造》2001,39(11):37-38
钢淬火后得到的是马氏体或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淬火钢必须进行回火,即将淬火后的钢加热至AC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至室温,以获得回火马氏体、回火托氏体或回火索氏体等组织所需的性能。一般淬火钢组织都是不稳定的,都有向稳定组织转变的倾向,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淬火钢组织要经过马氏体分解、残余A转变和碳化物的析出、扩散、聚集长大三个过程的变化,使钢的塑性韧性提高,而强度硬度下降,同时淬火内应力消除比较充分。因此,淬火钢的回火温度选择是热处理的关键工序,是决定零件性能的主要因素。笔者根据教…  相似文献   

13.
采用FORMASTOR-FII型相变仪测不同钼含量3Cr2MnNiMoV钢的临界相变点和热膨胀曲线,结合显微组织和硬度结果,绘制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研究了钼含量对该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3~16.2℃·s~(-1)冷却速率范围内,试验钢的CCT曲线都可以划分为中温转变区和低温转变区,相变产物分别为贝氏体和马氏体,均未发现珠光体;随着钼含量的增加,试验钢马氏体转变的临界冷却速率降低,CCT曲线右移,淬透性提高;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试验钢的显微硬度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当冷却速率大于0.14℃·s~(-1)时,在相同的冷却速率下,含有较多钼元素的试验钢具有更高的硬度。  相似文献   

14.
热处理工序通常要经过三次改变温度,首先是从常温加热至奥氏体化温度,其次是冷却使它转变成为马氏体,最后还得按所需组织再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这三次改变温度的过程,就只有冷却这一阶段必需有急剧的速度,否则就不能达到淬火的效果,因此在冷却过程中就很容易使工件产生变形或开裂。可是一般热处理工作者多半重视加热而忽视冷却这种偏向应当予以改变。  相似文献   

15.
<正> 高速钢淬火时,由于奥氏体中溶有较多的合金元素和碳,使M_s 和M_f 点下降,冷却到室温时还残留较多量的奥氏休(25—30%)。其中一部分是伴随马氏体而存在的,另一部分则是由于钢的M_f 点为-60℃左右,钢冷却到室温时尚未转变而残留下来的。欲减少后一部分残余奥氏体量,可采用低于M_f 点温度的冷处理,以促使这部分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1937年提出的高速钢冷处理工艺。将淬火钢冷却到零下温度,以促使马氏体量的增加,并试图以此来缩短热处理周期,即用淬火+冷处理+一次回火来取代经典的淬火  相似文献   

16.
一.电接触渗硫处理的基本原理及操作1.电接触渗硫处理的基本原理:在导轨表面涂上一层 F_e SO_4 溶液,令炭棒在导轨面上运动。利用导轨表面和炭棒接触处产生的接触电阻,使电能转变为热能,这个热能一方面使硫渗入导轨表面,另一方面把接触处加热到900℃以上,使珠光体组织完全转变为奥氏体组织,当炭棒移过后,该处导轨面自身散热在空气中冷却,使表层的奥氏体组织转变为马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17.
李凡  王传雅 《机械工程材料》1995,19(6):10-11,54
研究了两相区加热对45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及淬透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完全奥氏体化加热相比,两相区加热使过冷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的转变提前,而向马氏体的转变推迟,两相区加热使钢的淬透性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一、临界冷却速度在c曲线中,我们知道,“鼻尖”处的过冷奥氏体孕育期最短,它表示过冷奥氏体在此最不稳定,最容易进行分解而转变成非马氏体的其他组织。我们若想获得马氏体(以“M”表示)组织,必须把处于高温奥氏体状态的钢,以一定的冷却速度顺利通过这个“鼻尖”危险区域,让过冷奥氏体  相似文献   

19.
前苏联基辅工业大学和《电炉炼钢》工厂对含16%~21%Ni的钢进行了研究。这类钢与马氏体时效钢的差别是不含钻。在a→γ转变区时效后,形成复杂的马氏体-奥氏体组织,兼备高强度和塑性。表1列举了这类钢的钢号和化学成分。 H16T3钢在600℃以上的温度下,在时效的同时形成转变的奥氏体,生成具有高塑性的马氏体-奥氏体组织。但是,在此温度下软化过大(达30%)。因此,为了在达到具有高强度马氏体的同时形成必需转变的马氏体数量,需要适当降低a→γ转变区温度。这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达到:在钢的成分内加镍和钼或采用特殊的热处理方法。 H21M2T2(?)钢在900℃水淬后可以进行机械加  相似文献   

20.
读者来信     
小王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我经常在技术书上看到 Ac_1,Ac_3,Ar_1,Ar_3等符号,这是表示什么?”吴师傅说:“A 是代表转变点,c 代表加热,r 代表冷却;所以 Ac 代表加热时钢内组织发生变化的临界点,Ar 代表冷却时钢内组织发生变化的临界点。”“加热时钢内刚开始转变成奥氏体的温度也就是 PS 线所指示的温度,我们叫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