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采用两相厌氧一好氧工艺系统治理哈尔滨中药二厂高浓度难降解有机生产废水,通过两相厌氧工艺的运行效果,分析了其在工艺系统中的作用。生产性试验突破了中药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始终停留在原水COD低于5000mg/L、可生化性良好的易处理废水上的研究现状。现场调试运行结果表明:在进水浓度多为7000-40000mg/L且废水可生化性差(BOD5/COD<0.2)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2.
0前言 河北冀衡(集团)化肥有限公司为满足环保要求,配套建有1套综合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能力为50t/h。设计进水指标:氨氮质量浓度为600mg/L,COD质量浓度为500mg/L。采用山东国信环境系统有限公司的气浮+吹脱物化处理,与生化处理和前置式反硝化脱氮(A/O工艺)联合生物膜反应器(MBR)的组合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3.
天然骨素生产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浓度高,油脂含量大,适合采用生物技术进行处理。本工程利用水解酸化-CASS为主体的工艺处理该类废水,运行结果表明,水解酸化的设置是合理的,它能明显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好氧生化处理及达标排放创造有利条件。在进水CODCr,NH3-N、动植物油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620、322、1320mg/L时,出水分别下降到102、14、10.5mg/L,出水各项指标均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针对兼性生化低温状态去除效果差、污泥易流失等问题,提出采取物化兼性生化联用法来提高其处理效果.并采用对比法研究物化、兼性生化及二者联用技术处理低温城市污水.研究结果表明在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为20mg/L时,物化与兼性生化在COD、浊度及TP的去除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但脱氮效果一般;二者协同作用能以较小的投药量有效改善低温状态兼性生化处理效果及污泥流失现象,为后续生态单元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5.
硝基苯、苯胺混合废水的生化处理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硝基苯(NB)、苯胺(An)废水均属难降解废水。针对这一特性,采用生化法进行综合处理,根据调试数据显示,发现效果比较理想,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排放标准(GB8978—1996):An〈1 mg/L,NB〈2mg/L.COD〈100mg/L,此工艺方法是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王诗发  毕芳  范晓艳 《广州化工》2009,37(5):176-177,196
采用ABR(折流板反应器)&BAF(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处理生物制药废水,运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cr4000—5000mg/L,BOD51900—2400mg/L,时,处理后出水可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以及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标准中较为严格的标准:CODcr≤500mg/L,BOD5≤300mg/L。该工艺简单,占地面积小,运行方便,运行费用低。  相似文献   

7.
辽河油田稠油废水生物治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油田废水中含有大量难降解性物质、可生化性差、水质变化大的特点,本实验设计时充分利用生物处理应用范围广,经济合理的特性,采用了“厌氧-好氧”相结合的工艺对辽河油田废水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稳定运行后期,出水COD质量浓度为147—160mg/L,去除率高于60%;石油类质量浓度为1.00~1.16mg/L,去除率高于89%;挥发酚质量浓度为0.023~0.068mg/L,去除率高于80%;氨氮质量浓度为1.00—1.28mg/L,去除率高于75%。  相似文献   

8.
化学生物絮凝悬浮填料层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察了一体化化学生物絮凝悬浮填料床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效果,通过对絮凝剂不同投加量(20mg/L,40mg/L,60mg/L)的比较分析。从而确定较佳的运行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在投加絮凝剂聚合硫酸铁(PFS)为60mg/L(含Fe量18.5%)、水力停留时间6h、填料填充率为50%、内回流比为1:1、污泥回流比为0.75:1的条件下.当进水CODCr为200~400mg/L、平均312mg/L,氨氮20~80mg/L、平均62.5mg/L,总磷3.3~7.5mg/L,平均4.8mg/C,pH=6~9时,出水CODCr平均浓度为50mg/L,氨氮平均浓度为10.2mg/L,总磷平均浓度为0.5mg/L,均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
计建洪 《天津化工》2007,21(6):56-58
某纺织企业印染车间产生的废水难生化降解且水质多变,采用新工艺“物化+厌氧/二级好氧”处理后,出水CODcr、BOD5、SS和色度分别小于65mg/L、17mg/L、50mg/L和40倍,达到纺织印染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GB4287—92)中的一级标准,文章对该工艺特点、工艺控制、经济指标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对强化混凝去除二级生化出水中磷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磷质量浓度较高(约10mg/L)的情况下,聚合硫酸铁和聚合氯化铝不宜作为除磷的混凝剂;而自制931型复合混凝剂的处理效果较好。在931投加量160mg/L、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投加量0.5mg/L、pH值6.5的条件下,混凝效果最佳,出水中磷的质量浓度在1.0mg/L以下,可满足GB18918—2002规定的一级排放标准的要求,且处理效果稳定,重现性较好。成本核算显示,总运行成本约0.33元/m^3,运行成本合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城市污水具有有机物浓度低,碳、氮、磷比不合理的特点。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工艺对广州地区城市污水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污泥负荷为0.14~0.26kg犤BOD5犦/(kg犤MLSS犦·d)时,出水BOD5为5.12~13.6mg/L,CODCr浓度为10.7~32.2mg/L,NH3-N为2.83~9.23mg/L,TP为0.1~0.45mg/L,证明了采用SBR工艺处理碳氮比较低的城市污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试验采用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处理上海市低浓度城市污水,分析不同聚合氯化铝铁(PAFC)投加量条件下的污染物去除效果.探讨化学生物絮凝工艺的反应实质。平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化学生物絮凝工艺是一种化学和生物协同作用深度集成的污水强化一级处理工艺,在相同加药量条件下,该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显著优于化学强化一级处理工艺;在总水力停留时间2h,污泥回流比33%,聚丙烯酰胺(PAM)投加质量浓度0.5mg/L,化学生物絮凝池各廊道的DO值分别为1.9.3.2mg/L、1.3~2.5mg/L和0.3-1.5mg/L的条件下,液体PAFC投加质量浓度为70mg/L(Al2O3 10.8%.Fe2O31.8%)时,化学生物絮凝工艺的出水CODcrTP、SS和NH3浓度满足城市污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3.
城市污水除磷及其控制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旭鹏 《广东化工》2007,34(8):85-87,38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规定了总磷的排放标准:当污水排放达到一级A标准时,在2005年12月31日前建设的污水厂为1 mg/L,2006年1月1日起建设的污水厂为0.5 mg/L。现在化学除磷辅助生物除磷成了所有新建污水厂除磷工艺的选择,本文在介绍生物和化学除磷机理的基础上,对生物除磷和化学除磷的控制要素作了相关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4.
MUCT工艺用于生活污水的除磷脱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UCT工艺处理秦皇岛市的城市生活污水,通过试验研究发现,该工艺对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水样平均进水水质CODcr=261.90mg/L、NH4^ -N=31.55mg/L、TP=3.77mg/L、TN=47.50mg/L,控制泥龄、水力停留时间、溶解氧运行参数,处理后的出水主要水质指标均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并提出了该技术处理秦皇岛市城市生活污水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探讨气水比、水力负荷、回流比及甲醇投加量等工程控制参数对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气水比为3:1,水力负荷为2~3m3/(m2·h),回流比为80%,甲醇投加量为80mg/L时,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果最佳,其出水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16.
针对豆制品生产工艺废水水质特征,采用MIC+A2/O+深度处理工艺处理豆制品废水。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稳定可靠。废水COD由6 000 mg/L下降到300 mg/L左右,出水水质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中B等级标准,同时,产生的沼气可回收利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7.
汪晓军  肖锦 《精细化工》2002,19(12):691-693
通过废水中试处理实验装置,研究了康洁新(3,4,4′ 三氯二苯脲)与三氯新(2,4,4′ 三氯 2′ 羟基对二苯醚)对废水生化处理系统的影响,确定了进入生化处理装置的废水中康洁新的质量浓度应低于15mg L,三氯新的质量浓度应低于10mg L,才能保证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正常生物活性。康洁新对废水中原生动物的48hLC50为25000μg L,三氯新对废水中原生动物的48hLC50为23000μg L。实验证明絮凝沉淀处理可脱除废水中的康洁新与三氯新,故絮凝沉淀可作为生化处理的预处理,以确保生化处理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8.
Biological nutrient removal was investigated under a biological synthetic activated ceramic nutrient removal (BSACNR) process. Tests were made to establish whether organic compounds and nutrients (N, P)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were eliminated effectively in a lab-scale BSACNR process by increasing the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from 4 hr to 10 hr. In the system, synthetic activated ceramic (SAC) media were packed in each reactor for attached growth of both nitrifying bacteria and denitrifying bacteria; the sludge of the clarifier was returned to the anaerobic reactor to release phosphate. In this configuration, nitrification, denitrificatio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could be performed at their respective conditions. The influent was synthetic wastewater, and the mean concentration of COD, NH+ 4 -N and T-P in the influent was about 200 mg/L, 20 mg/L and 8 mg/L, respectively. At a total HRT of the system of 4-10 hr, the system worked successfully obtaining the removal of COD, NH+ 4-N, T-N and T-P: 90.5-97.5%, 72.9-94.4%, 56.5-73.7% and 36.0-61.1%,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how that a biological synthetic activated ceramic nutrient removal (BSACNR) process packed with SAC media could be applicable for treatment of organic and nutrient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相似文献   

19.
复合式MUCT工艺用于城市污水除磷脱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复合式MUCT工艺在天津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试验研究,重点考察了该工艺在不同泥龄条件下的脱氮除磷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投加组合填料可以强化系统的硝化性能。在一定范围内,泥龄的降低有利于提高系统除磷效果。当泥龄为8 d时,出水NH3-N、TP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5.1、0.8 mg/L,TN的质量浓度小于20 mg/L;当泥龄为6 d时,出水NH3-N的平均质量浓度为7.7 mg/L,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探讨气水比、水力负荷、回流比及甲醇投加量等工程控制参数,对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气水体积比为3,水力负荷为2~3m3/(m2·h),回流比为80%,甲醇投加量为80mg/L,滤料高度均为2.5m时,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果最佳,其出水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标准中的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